25歲的歐元在無奈中「回歸現實」

2024年2月21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劉明禮

1999年1月1日,歐元作為當時歐盟15個成員國中11個國家的法定貨幣正式誕生。25年來,歐元曾耀眼奪目但也歷經風雨,逐漸從各方的憧憬與期待中「回歸現實」。貨幣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在歐元之前,人類文明史上沒有在未統一政權的情況下先統一貨幣的先例,美國建國時各個州也都在發行自己的貨幣。而歐洲卻能在十多個主權國家發行共同貨幣,稱得上是一次偉大嘗試。

歐元誕生有着多種原因。從經濟上看,歐洲國家多,經濟往來密切,各自使用主權貨幣需要換來換去,不僅不方便而且交易成本高。使用共同貨幣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還能迴避匯率波動風險,經濟收益顯而易見。但促成歐元的更重要因素在於政治。歐元誕生前的歷史背景是兩德要走向統一,鑒於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一個重新統一起來並可能發展強大的德國,對歐洲來說是事關前途命運的大事。「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這一難題擺在歐洲人面前,歐元則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使用共同貨幣,相當於綁在一條船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然,歐元的誕生也有應對美元挑戰的考慮。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止一次沖擊歐洲貨幣體系,使用共同貨幣可以讓歐洲在貨幣上更強大、更穩定,更有能力應對來自美國的風險。

這是歐洲人自己的考慮。歐元的誕生同時還被世界賦予了更多期待。從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來看,二戰後伴隨美國實力相對下降,美元的地位變得越來越有爭議。「特里芬難題」基本無解,美國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也在全球范圍內飽受詬病。尼克松時代的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有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就是這一問題的經典體現。世界雖對美元不滿,但卻一時找不到美元的替代品,所以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依然處於主導地位。

歐元一誕生便讓世界在尋找美元替代者問題上燃起希望。歐洲經濟發達且對外開放,體量一度可與美國相提並論,而且歐洲一體化當時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可以說,從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歐元一開始就是作為美元替代者或挑戰者的角色出現的。2008年源自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似乎給了歐元「機會」。那場危機爆發後,美元的國際地位再次受到強烈質疑,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公開表示美元不應再被當作「唯一的全球通用貨幣」。但隨後爆發的歐債危機殘酷擊碎了歐元取代美元的期望。美元問題雖多,但歐元的缺陷也不少,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尤其成為歐元的致命弱點。雖然之後歐洲國家通過共同努力避免了歐元區解體的結局,但歐元取代美元的話題卻越來越少被人提起。

時至今日,美元的問題有增無減,全球范圍內的「去美元化」聲浪此起彼伏,但卻很少有人再將「去美元化」與「歐元化」聯系起來,這也從側面說明,國際社會對於用歐元取代美元不再抱有當初那般熱烈的期待。

而從歐元自身情況看,其在實力建設方面的成就也確實乏善可陳。在財政一體化方面,歐元區國家雖然取得一些進展,比如發行一定數額的歐元區債券,但總體上進展有限,舉步維艱,要建成歐元區「財政部」可以說是遙遙無期。在經濟基本面上,歐洲現在也面臨問題。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盟對俄制裁的反噬效應已經在歐洲經濟層面明顯體現出來。在經歷高通脹後,歐洲還要面對艱難的能源轉型,尤其是德國的能源成本還會顯著提高,經濟競爭力遭到削弱,企業投資也出現明顯外流。在經濟實力方面,歐洲與美國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持續拉大。而且,與美國本土的安全環境相比,歐洲的地緣政治風險要大得多,不僅俄烏沖突沒有結束,北約的進一步擴張可能帶來何種結果也還不得而知,這些都可能會在貨幣層面產生影響。

總體來看,歐元問世25年來,便利歐元區內部經濟往來、化解成員國間沖突等方面的目標基本實現,而且成員國目前已經擴大到20個。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彌補美元作為國際主導貨幣的不足,卻越來越難以承載過多期待。(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現代國際關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