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四位霸主「秦國」所有君王盤點

2024年2月21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引言

歷史上的周朝分為西周東周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王室衰微形同虛設;其中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五位諸侯霸主,史稱春秋五霸,按着產生的時間順序分別:齊桓公齊國)、宋襄公宋國)、晉文公晉國)、秦穆公秦國楚莊王楚國

春秋五霸

此文章分五篇,此為第四篇,盤點「春秋五霸的第四位霸主」產生的諸侯國的「秦國」所有君王,歡迎各位閱讀與糾錯。

春秋五霸-秦國建立

秦國為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定都秦邑(今東北),國號為秦。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至此秦國成為周朝的諸侯國;春秋的第四位霸主秦穆公就出於秦國

秦國公元前905年建國,定國都於秦邑,後又多次遷都;與公元前221年結束諸侯國,當前秦國最後一位國君嬴政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朝,同時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的朝代,其中嬴政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秦國享國約684年,傳三十八位君主

秦邑

秦孝公統治時期,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民強,軍事實力強大;至此秦國在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世奮斗,在公元前221由嬴政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朝

春秋五霸-秦國君主

秦國國祚684餘年,傳38位君主;其中秦國的前三位國君為嬴姓秦氏,後面均為嬴姓趙氏下面為秦國國君王的名字及在位時間:

秦非子嬴非秦國第一位君主,約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約31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贏大駱之子,母親為申侯之女;為嬴姓秦氏。秦非子因為周天子養馬有功,於公元前905年被周孝王封與秦地,建立秦國,秦非子為秦國開國君主

秦國開國君主-秦非子

秦侯秦國第二位君主,約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在位約10年;秦非子之子;為嬴姓秦氏

秦公伯嬴公伯秦國第三位君主,約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在位約3年;秦侯之子;為嬴姓秦氏

秦仲嬴秦仲秦國第四位君主,約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約23年;秦公伯之子;為嬴姓趙氏,從此秦國後代君主均為嬴姓趙氏。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征討西戎,在征戰中戰死;統治期間秦國得到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從此使秦國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秦莊公嬴其秦國第五位君主,約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約44年;秦仲長子;西犬丘人(今甘肅省禮縣人)。公元前821年擊敗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並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

秦襄公秦國第六位君主,約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在位約12年;秦莊公次子,妹妹為繆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至此秦國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襄公為春秋時期一位傑出的君主,為秦國的強大奠定的基礎。其中秦襄公為諸侯秦國的第一位君主

秦襄公

秦文公秦國第七位君主,約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約50年;秦襄公之子;死後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在位期間,開疆拓土、擊敗西戎、設立史官記事與誅三族的刑法,使秦人完全定居,並從事了農業生產。

秦靜公秦國第八位君主,約公元前716年;秦文公之子。為秦國的太子,未繼位便去世了。

秦憲公嬴立秦國第九位君主,約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約12年;秦靜公之子,妻子為魯姬子,秦文公之孫。在位期間,將都城從西新邑遷至平陽(今陝西省陳倉區);軍事上消滅西戎小國盪氏,攻打芮國並俘虜國君芮伯萬

寶雞

秦出子嬴曼秦國第十位君主,約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約3年;秦憲公小兒子,秦武公秦德公的弟弟;死後葬於西山墓區(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原)公元前698年,大庶長三父等串通賊人殺害了秦出子。

秦武公嬴說秦國第十一位君主,約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約20年;秦憲公長子,母親為魯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秦國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人。在位期間,誅殺大庶長三父等人並夷滅其三族,開啟活人殉葬制度。軍事上使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初設縣制管理獲得的領土

秦德公嬴嘉秦國第十二位君主,約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約2年;秦憲公之子,母親為魯姬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死後葬於陽。在位期間,使梁國、芮國朝貢,在秦歷法中設立「伏日」,據說伏日即為農歷六月三伏天的來源

秦宣公嬴恬秦國第十三位君主,約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在位約12年;秦德公長子,秦成公和秦穆公的長兄;死後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公元前672年(周惠王時期),與晉國開戰,並打敗晉國,此為秦國和晉國的第一次發生戰爭,此後秦國與晉國之間的戰爭為家常便飯。《史記》記載「十二年,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秦成公嬴載秦國第十四位君主,約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約4年;秦德公的次子,兄長為秦宣公,弟弟為秦穆公。秦宣公去世後,將國君之位傳給自己弟弟嬴任好,是為秦穆公。

秦穆公嬴任好秦國第十五位君主,約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約39年;秦德公三子,兄長為秦宣公和秦成公,妻子為晉獻公之女穆姬;死後葬於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南)。在位期間,政治上知人善用、政治清明,促進了秦國的發展;軍事上,向西稱霸西戎,使西戎十二國臣服,使秦國疆域擴大了千餘里;外交上以和為主的方針,與晉國有秦晉之好美談;送舅父晉公子重耳(晉文公)回國即位,晉文公為春秋首霸。秦穆公為春秋五霸之一。相關典故有「秦晉之好五羖大夫、燭之武退秦師、食馬之德」,後世將「秦晉之好」表示夫妻和睦恩愛

秦穆公

秦康公嬴罃秦國第十六位君主,約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在位約12年;秦穆公之子,母親為晉獻公之女。在位期間,多次與晉國發生戰爭,促使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共公嬴稻秦國第十七位君主,約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在位約4年;秦康公之子。呂氏春秋中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稱為秦三公

秦桓公嬴榮秦國第十八位君主,約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在位約28年;秦共公之子。公元前578年五月(周定王時期)在「麻隧之戰」中敗於晉國率領的諸侯聯軍。

秦景公嬴石秦國第十九位君主,約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約40年;秦桓公之子;死後葬於丘里南(陝西鳳翔縣),是中國目前發掘的最大古墓,在考古中發現秦景公採用周朝天子的喪葬規范「黃腸題湊」,證明了秦人不遵從周禮。

陝西鳳翔縣秦景公墓遺址

秦哀公嬴籍秦國第二十位君主,約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在位約36年;秦景公之子,女兒為伯嬴,女婿為楚平王。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時期),秦哀公答應楚國大夫申包胥的求救,出兵救援楚國擊敗吳國(此時吳國國君為闔閭),使楚昭王得以復國

秦夷公秦國第二十一位君主;秦哀公之子。秦夷公為秦哀公的太子,因為早逝,所以並沒有繼承秦國的國君。

秦前惠公嬴寧秦國第二十二位君主,約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92年,在位約9年;秦夷公之子。因為秦國歷史上有兩位秦惠公,所以前後區別。秦前惠公元年,孔子魯國擔任要職(行魯相事)。

秦悼公嬴盤秦國第二十三位君主,約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在位約10年;秦惠公之子;死後葬於丘里景公墓西。在位期間於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

雍城遺址

秦厲共公嬴刺秦國第二十四位君主,約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在位約34年;秦悼公子之子。在位期間,蜀國、晉國、楚國、義渠紛紛向秦國進貢,並與楚國結盟;此時從進入了戰國時期。

秦躁公嬴欣秦國第二十五位君主,約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在位約14年;秦厲公之子。公元前430年,在渭水蒿域擊敗入侵的義渠

秦懷公嬴封秦國第二十六位君主,約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在位約4年;秦厲公之子,秦躁公的弟弟。

秦靈公嬴肅秦國第二十七位君主,約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在位約10年;秦昭太子嬴昭之子,秦懷公之孫,叔叔為秦簡公,堂兄弟為秦後惠公。公元前425年(周威烈王時期),秦庶長鼂聯合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然後立秦太子嬴昭之子嬴肅為君,是為秦靈公。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時期),秦靈公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與下畤祭祀炎黃二弟

秦靈公

秦簡公嬴悼子秦國第二十八位君主,約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約15年;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的叔父。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打破貴族帶劍的特權,允許百姓和官吏帶劍;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從此秦國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

秦後惠公嬴仁秦國第二十九位君主,約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約13年;秦簡公之子。在位期間,在陰晉敗於魏將軍吳起,至此秦國在沒有收復河西的機會;但是奪取蜀國南鄭(今漢中市內),完成入主漢中的壯舉。

秦出公嬴昌秦國第三十位君主,約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在位約2年;秦惠公之子。繼位後,方才二歲,尤其母親把持朝政,致使秦國民怨沸騰,於是在公元前385年(周安王時期)左庶長菌改發動政變,殺了秦出子及其母,迎秦靈公之子嬴師隰回國繼任國君

秦獻公嬴師隰秦國第三十一位君主,約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在位約23年;秦靈公之子;死後安葬於囂圉。在位期間,政治上廢除人殉制度、採取編制戶籍、推廣縣制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改變了「國亂兵弱而君主卑弱」的局面;軍事上,在石門之戰打敗魏國,得到天子稱賀、六國致禮,提升了秦國的地位,史稱「獻公稱伯」。相關典故「賞罰分明、天降祥兆」。

秦獻公-取材與影視劇

秦孝公嬴渠梁秦國第三十二位君主,約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約24年;秦獻公之子;死後安葬於弟圉。在位期間,積極支持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民強兵強,並確定了封建制度,將都城遷至櫟陽 (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軍事上,繼續執行先祖東出政策;秦孝公較為徹底的完成了對秦國的封建體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為始皇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取材於影視劇

秦惠文王嬴駟秦國第三十三位君主,約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約27年;秦孝公之子。在位期間,政治上任用張儀連橫破合縱;軍事上,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並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基地。公元前325年(周顯王時期),嬴駟效仿山東六國的做法自稱秦王,是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位王。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惠文王-取材於影視劇

秦武王嬴盪秦國第三十四位君主,約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07年,在位約4年;秦惠文王之子,弟弟為秦昭襄王。統治期間,政治上設置丞相、與魏國結盟、聯合越國制約楚國;軍事上平定蜀國之亂,攻拔宜陽設置三川。秦武王因舉鼎脫手氣絕身亡,傳位與其弟嬴則,是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則秦國第三十五位君主,約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約56年;秦惠文王之,兄長為秦武王。在位期間,從宣太後手中奪取朝政大權;政治上,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軍事上,東出發生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名將白起,打擊六國的軍事實力,擴大了秦國的領土。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時期),滅東周,遷九鼎於咸陽結束周朝八百年統治。與齊國齊湣王並稱東西二帝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雕像

秦孝文王嬴柱秦國第三十六位君主,約公元前251年,在位3天;秦昭襄王之子。在位期間,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游樂;立華陽夫人過繼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嬴子楚)為太子,嬴異人早年在趙國為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秦國。相關典故「五足之牛、與子異人」。

秦莊襄王嬴楚秦國第三十七位君主,約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47年,在位約3年;秦孝文王之子,妻子為趙姬;死後葬於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早年在趙國為質子,後在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秦國,任秦孝文王的妻子華陽夫人母,並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在位期間徹底鏟除了周朝的殘余王室奪取了趙國三十七座城池和魏國的高都和汲。相關典故「奇貨可居」。

秦始皇嬴政秦國第三十八位君主與秦朝第一位皇帝,約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其中秦國國君在位約25年,秦朝皇帝在位約11年,共計在位約36年;秦莊襄王子;死後葬於驪山秦始皇陵。在位期間,平定長信侯嫪毐叛亂,並鏟除權臣呂不韋,奪回秦國軍政大權;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中央集權國家嬴政自詡「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稱號,被稱為「始皇帝」

秦始皇

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實施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設置三公九卿,建立郡縣制,修築萬里長城與靈渠,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稱為「千古一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相關典故「荊軻刺秦焚書坑儒、十二金人、封禪泰山」等等。

秦朝疆域圖

春秋五霸-秦國名人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輔佐秦孝公在執行變法,使秦國國力強盛,史稱「商鞅變法」;著有《商君書》秦律。相關典故「徙木立信」。

商鞅

白起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秦國郿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幫助秦國攻破七十餘座城池,料事如神,威震六國,為秦的一統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楚國的鄢郢之戰後,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史稱「人屠」

白起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中國歷史上繼孫子、吳起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與韓信合稱「韓白」,與韓信、衛青、霍去病合稱為「韓白衛霍」,唐朝時期位列「武廟十哲」;隨着歷史的發展,白起又被道教納入神鬼譜系,並逐步神化,直至元末明初時被列入仙班,成為神祇;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着較為深厚的影響

白起-取材與影視劇

著有《陣圖》《神妙行軍法》,可惜的是已經失傳。統領的主要戰爭有「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鄢郢之戰」等等。白起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城東郊,後世為紀念白起在其出生地郿邑建祠堂供後人祭祀。

王翦:戰國時期的軍事家,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墓地位於頻陽東鄉(山西省富平縣東北20千米處的到賢鄉巨賢村北);作為主將期間,平定六國,南征百越,為秦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出了自己的畢生力量;和秦國名將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之一,北宋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將之一。相關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蒙恬戰國時期的軍事家,祖籍齊國孟山(今山東省蒙陰縣)人。幫助秦國平定六國,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統一後,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並臨河築建四十四縣城修建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迄遼東)和秦直道,有效的促進了秦國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其中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偉大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徵。傳說蒙恬是中國毛筆的改良者,被後世稱為「筆祖」,每年的農歷3月16日後人都會祭祀他。相關典故「造筆傳說、造箏傳說」。

陝西省綏德縣城西大理河畔-蒙恬墓

張儀戰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魏國安邑(今山西運城萬榮)人,又稱張子,從師鬼穀子;墓地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區東北七公里新曹門遺址邊宴台河村。兩度出任秦國相,實行連橫破合縱策略,蠶食六國領土,使秦國領土擴大一倍之多,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著有縱橫書籍《張子》。相關典故「張儀折竹、張儀受笞、中傷陳軫」等。

張儀-取材於影視劇

樗里疾:又稱樗里子、嚴君疾,秦孝公之子,葬於渭水南岸章台(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之東;能說會道,足智多謀,擅長外交、軍事,並且滑稽多智,被秦國人譽為「智囊」;幫助秦國擊破韓、趙、魏聯軍,打敗楚國與齊國。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 著有《青烏經》傳世。

秦國有眾多的名人和名將,都對秦國的統一大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中國歷史的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不再一一介紹,各位可以自行查閱了解

結語

秦國從一個為周王室養馬的臣子,到封為附庸國、諸侯國、到統一六國的艱辛奮斗,為後世人建立統一王朝植入了不可磨滅的思想。秦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同時為中國第一個封建制度的中央集權國家

統一天下後,制定並實施了各種的統一標准,為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的延續做出了傑出而巨大的貢獻,並深深的影響後世到今時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