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殺死關羽父子後,為何就突然暴斃而亡?吳主孫權:他獨斷獨行

2024年2月22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公元220年前,東吳孫權的領導下,與蜀漢首領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抵抗北方曹操的威脅。雙方都是從弱小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中原大亂中明哲保身,小心翼翼地拓展實力。而曹操終究未能南下吞並,東吳和蜀漢借機坐大,在南方形成鼎足之勢。

兩國聯手,源起於前曹操的壓力。207年的赤壁之戰後,孫劉結下私怨。關羽曾在東吳邊境大鬧,險些讓吳國危在旦夕。為化解矛盾,周瑜拜會劉備,雙方達成和解。聯手抗曹,權宜之計。

然而,兩國聯盟背後也暗藏着各自的算計。孫權一心想要獲得荊州的所有土地,開拓疆土,以長江天險築成銅牆鐵壁。而劉備則想要穩定西南漢中的戰略位置,構築蜀漢的立國之基。兩國團結,前後也不過數年時間。

吳蜀在荊州之地的利益博弈就此展開。

呂蒙稱霸朝堂,孤注一擲奪荊州

公元219年,東吳大都督呂蒙在吳國謀臣魯肅去世後,逐漸掌控朝政大權。他深諳權術權謀,善於利用吳主孫權的雄心壯志,趁機煽動孫權用武力奪取荊州剩餘的三郡。

孫權此時正值中年,志在一舉稱帝。然而他明白,要成就大業,必須獲得實力的支撐。對戰略要地荊州的覬覦,成了他內心的一個堅定念頭。而呂蒙一再唆使,終於使得孫權下定決心,孤注一擲,武力奪荊。

當然,此時也有其他重要因素促成這一軍事行動。東吳第一謀士魯肅早已去世,朝中失去余重。魯肅生前力主東吳守勢,與蜀漢維持合作關系。而今魯肅既逝,軍國大事悉數歸於呂蒙主政。於是呂蒙得以大肆擴張軍權,操縱孫權的雄心壯志。

一切,都在他的權謀推動下悄然展開。

偷襲荊州,一舉擊潰關羽

同年11月,呂蒙如願以償地率領大軍「白衣渡江」,突襲荊州。這次奪荊戰役由呂蒙統帥,陸遜凌統等重要將領亦在其麾下。由於防備鬆懈,鎮守荊州的蜀漢衛軍很快被呂蒙擊潰。

東吳軍隊分道進擊,很快便攻下南郡零陵等地。守將魏延倉皇逃竄,所部潰散。至此,蜀漢在荊州的控制權徹底喪失。戰火蔓延開來,東吳大舉侵襲。

此時,正在外出征戰的蜀漢名將關羽聞訊大驚。他連忙放棄眼前戰局,率領殘部退往麥城,以圖死守。然而兵敗如山倒之勢已無法收拾,麥城城池孤立無援,援軍無力支應,關羽只能固守待援。

他多次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希望能派出援軍支援麥城。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封和孟達不但置之不理,反而明確表示不會出兵相助。這無異於對瀕臨絕境的關羽寫入了絕望的判決書。

關羽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形勢危在旦夕。

擒殺關羽,功成身退

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關羽被迫棄城突圍。他率領麾下五百餘騎突破重圍,希望能回援成都,重新建立防線。然而這已經是自保的孤注一擲。

關羽在半路中了東吳朱然潘璋設下的埋伏,騎兵折損過半。在軍心渙散的情況下,他與兒子關平只能留下少數親兵突圍至臨沮界內。然而也在此時,關平接連中箭,身受重傷。在軍隊防線完全崩塌的情況下,關羽不得不停下腳步,為關平療傷。

最終,關羽被趕來的東吳搜捕部隊擒獲。其子關平也在停醫傷中被俘虜俘獲。 至此,呂蒙此次偷襲戰役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他功成身退,開始過問吳國政事。他派人前去勸降關羽,但遭到激烈嘲諷。關羽與他理論不休,狠狠地辱罵呂蒙為奸佞小人,與惡狼無異。

呂蒙心中怒火中燒,立刻下令將關羽父子就地處斬。他泄私憤的同時,也斬斷了東吳與蜀漢和平共處的最後希望。

荊州總算為東吳所有。呂蒙也因此聲名鵲起,成為當世最得意的將領。可就在他得志之時,命運的惡毒棋局也悄然展開了......

功高震主,遭遇奇異死亡

東吳得荊州後,孫權對呂蒙的功績大加稱贊,封他為南郡太守,孱陵侯,賞賜千金黃金。呂蒙似乎也因此得意忘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然而就在慶功的數周後,正值壯年的呂蒙突然病倒,被緊急轉移到吳國內殿調養。此時的他已經功成名就,權傾朝野,然一夕之間卻生命垂危。

孫權對呂蒙的病情十分焦慮。他親自為呂蒙請來名醫,求醫問藥。而後又命人將呂蒙移入內殿最舒適的深室安頓,為他調理傷病。甚至打通牆壁,方便自己時時探望。

可一切治療和挽救都毫無效果。呂蒙的病情不增反降,最終在權的監視之下病死。

種種跡象顯示,這絕非尋常病故。而恰恰相反,極有可能是他人蓄意所為。那麼呂蒙的死究竟蘊藏着怎樣的權謀?他到底是被誰所害?

權謀暗藏,孫權弒殺功臣

分析種種跡象後,可以斷定呂蒙極有可能死於吳主孫權之手。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呂蒙生前身強體壯,沒有任何痼疾跡象。他能在巔峰時期突然斃命,時間跨度太大,匪夷所思。種種跡象都顯示,這絕非自然病故。

其次,孫權對呂蒙病重後的反應極不尋常。他不遺餘力挽治,處處展現擔憂之情。這已然超出君主之於臣下的正常關懷。難道僅是憂患臣下安危?看似關愛之下,隱藏着不可告人的陰謀。

再者,在呂蒙病重之際,孫權就已經在私下詢問後繼人選。這無異於在呂蒙還未死去時,就已經在籌劃他的後事。種種作為都透露出詭異的氣息。

綜上判斷,呂蒙之死的幕後黑手,極可能就是孫權本人。那麼他又是出於何種動機,要置自己的大功臣於死地?

權衡大局,孫權棄卒保車

其實,孫權之所以要殺呂蒙,原因只有一個——呂蒙擅自處決關羽父子,導致東吳名聲受損,吳蜀聯盟破裂。這已嚴重損害國家信譽和利益。為維護國計民生,孫權只能舍棄呂蒙一人。

我們不難看出,呂蒙性格剛愎,行事迭謀,往往不考量大局。他擅作主張處決關羽和其子,既未徵求吳主意見,也沒有顧全民心大局。這已然構成了無法容忍的大忌。

而身為君主的孫權,其首要職責便是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眼見呂蒙嚴重損害國策,他為化解矛盾,理應採取果決手段,即便這意味着要舍棄自己最得力的大將。

這種權術中的無情決斷,源自帝王強權的本性。為了整體利益,個人得失並不值一顧。呂蒙不過是卒子一枚,而作為運籌帷幄的君主,只要車駕平穩前行,哪怕失去再多卒子,也在所不惜。

所以,權是天下間最無情的東西。呂蒙終究難逃被權術裹挾和利用的命運。

無情權謀,真相永難明

呂蒙之死,或許永遠成為三國歷史中一個難解的疑團。

作為當世最出色的功臣,他本可繼續虎視眈眈,助東吳國運長驅直進。然一念之失毀於一旦,最終死於非命。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極有可能就是他一手扶持上台的吳主孫權。

然而真相永遠難明。歷史的大卷軸中,早已不知覆沒和湮滅了多少權謀的痕跡。作為國家元首,孫權用大義之名來為自己開脫永遠高風亮節,避開道德評判。他大可以用種種正當理由來為自己開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國考慮等等。

至於呂蒙這樣的功臣,縱有萬般功績,也難逃被利用的命運。他們就像是朝堂上那些可有可無的棋子。一個不慎失誤,或者功成震主,都足以招來滅頂之災。甚至死後屍骨無存,一切功績易主。

結語

這就是深重朝堂中殘酷的現實。權謀的黑幕永遠隱藏在歷史表象之下。我們對歷史進行評判時,常常公平公正,理直氣壯。其實背後早已經銘刻了深深陰謀的印記。這宛若江湖險惡,真相永遠難明。

可我們仍要敬畏歷史,哀悼死去的英靈。作為司命的代行者,至少不能心安理得。呂蒙之死,只是無數被利用和踐踏的悲劇命運中的一個小插曲。權術棄卒的冷酷無情,或許永遠難以道德批判。而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只有緬懷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