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冬月,甘肅發生一場8.5級特大地震,民國政府卻反應冷漠

2024年2月22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章首發挑戰賽#

1920年12月16日,對於甘肅固原縣和海原縣的人來說,是一個災難的日子,在這一天的晚間20時5分,一場足有里氏8.5級的特大地震猛然來襲。

這次地震,震中位置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因此被稱作「海原大地震」。

而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此次地震是中國20世紀初最大的一次地震,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能稱得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僅僅是餘震,就持續了三年之久。

如此強烈的地震,在當時造成的傷亡情況又是如何呢?此外,當時的民國政府對於災區又有什麼救助措施呢?下面我們詳細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事實上,在海原大地震發生之前,是有不少震前預兆的。

根據《海原縣志》中的記載,早在地震發生之前,當地就有人家家中的井水「強半而能汲水」,具體的意思就是說,原本繩子需要伸進去比如10米才能打到水,在那一段只需要伸進去5米就可以。

原本,這家人以為是「水旺」,事後回想才知道是地震前兆。

還有,諸如雞犬不安、牛羊等家畜炸圈、天空出現異常白光、井水以及河水或升或降等情況,在當時也都有出現。

當然,在一些民間流傳的野史中,自然少不了奇奇怪怪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就說,在地震發生之前,海原縣曾出現過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一手拿棗一手拿桃,見人就高聲呼喊「棗(早)桃(逃)」。

類似於這樣的傳說還有不少,總之在海原大地震發生之前,官方和民間的各種特殊記載與傳說比比皆是。

而在地震發生的當天,也就是1920年的12月16日,則有明文記載的異常現象出現。

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的謝家榮先生,在地震發生後曾親自前往災區進行考察,並著有一本名為《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謝家榮先生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立還進入了中國社科院工作,因此作為一名專業人士,他寫的報告是極具可信度的。

而在這份報告中,謝家榮先生就記載道,在地震發生當天的晚間7時,也就是地震發生前的一個小時,「突見大風黑霧,並見紅光」,而在地震發生後,除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之外,震中多處平地均生裂縫,且裂縫中湧出大量水,顏色則「或綠或黑」。


至於這場地震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強,就不說現場的慘烈情況,單從魯迅先生日記中的記載就能感受到。

這一天,魯迅先生遠在北京,而他在當天的日記里就記載了「夜地震約一分時止」。

要知道,甘肅距離北京足有千里之遙,而魯迅先生居然還能感受到地震的餘波,可想而知身在地震中心的人會是什麼狀況。

不止是北京,包括西安、太原、上海、廣州、汕頭、香港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國,都不同程度的對此次地震有感應,其中距離甘肅較近的西安,還出現了數百間房屋倒塌,造成了部分人員的傷亡。

而當時美國的地震儀上,也出現了異常的地震波,除美國外,全球有96個國家均有類似的記錄。

而這也足以說明,這場發生在103年前的甘肅海原大地震有多強。

由於當時正值冬月(當天為農歷十一月初七),甘肅這邊的天氣已經非常寒冷,而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更讓當地的百姓遭了殃。

先說在地震發生之際造成的傷亡情況,根據謝家榮先生以及其他幾位參與調查的人統計,僅處在震中核心的海原縣,死亡人數就有73064人,占海原縣總人口的59%,換句話說,一個縣一半以上的人都沒了。

而緊挨着海原縣的固原縣,死亡人數則為39068人。

除了這兩個縣之外,附近周邊的五個縣,即會寧、隆德、通渭、靖遠、靜寧,每個縣的死亡人數也達到了萬人以上,注意,是每個縣均死亡了萬人以上,五個縣加在一起,至少就有五萬人。

總體的死亡人數,大約在23萬之多(後根據多方資料整理,一般認為死亡總人數約在27萬以上)。

此外,各地因地震死亡的牲畜、倒塌的房屋建築更是不計其數。

而在12月16日的大地震發生後,當地的餘震則持續了足足三年之久,期間又多次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情況出現。

不僅如此,地震後當地的天氣也隨之變得極為異常,據記載,就在地震發生的C次日,也就是當年的12月17日,當地颳起了大風,風力之強「亘古所僅見」。

大風陡起,自然帶來了急劇降溫,同時大雪也隨之而來,大雪覆蓋了海原和固原等縣。

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從地震中僥幸逃生的當地百姓,迅速面臨着更為難熬的痛苦,由於房屋基本倒塌,導致百姓連個避寒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最終,因為急劇降溫而被凍死的人同樣相當之多。


那麼,當時的民國政府對受災地區和百姓又是如何作為的呢?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態度冷漠加行動遲緩。

災情發生後,民國政府面對這場災難的態度極為冷淡,壓根就沒有以政府層面組織什麼像樣的賑災活動,同樣也沒有具體的賑災措施頒布。

當然,也不能說當時的民國政府沒有絲毫政府方面的作為,時任總統的徐世昌以個人的名義向災區捐出了一萬大洋。

而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政府力量出手援助災區。

實際上,民國政府對於災區無動於衷也是有原因的,那個時候中國正值軍閥混戰時期,而吳佩孚等人則剛剛把段祺瑞趕下去,這些人正忙着穩定地位,哪裡會關心遠在甘肅的百姓?

再者說,就算是當時的民國政府真組織了賑災措施或者行動,但對災區也不會沒太大幫助,畢竟民國政府內部貪腐成風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因此假如真的有賑災款,未必就能真正用於救災。

由於民國政府的冷漠和無動於衷,直接造成了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無衣、無食、無住,流離失所」等慘狀比比皆是,加上天氣嚴寒,人們更為難熬,「不待餓孚,亦將僵斃」的情況隨處可見。

其實說白了,哪怕是造成數十萬百姓死亡的嚴重災情,在當時的民國政府眼裡,也並不是什麼大事,這種把百姓視為草芥,壓根兒不關心百姓死活的態度,就是民國政府的真實樣子。

如今,居然還有一部分人天天幻想着回到民國,真不知道他們究竟嚮往些什麼。


與民國政府冷漠的態度相反的是,當時的各方媒體在對民眾了解甘肅海原大地震以及呼籲救助同胞方面,發揮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地震發生後,因民國政府的漠視,加上甘肅通訊設備的落後,讓很多人都不知道海原發生了地震,更不知道地震的具體情況。

而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大公報》、《申報》等多家媒體的記者第一時間親自去往災區,做了詳細的實地調查以及報道,並且速度相當之快,16日發生地震,最早在20日就已經有相關的報道。

此外,當時還有電影工作者用膠片的形勢現場拍攝了受災地區,而這些膠片電影以及各個媒體的報道,讓全國上下知道了甘肅海原等地的受災情況。

之後,本着救助同胞等宗旨,有不少人紛紛行動起來,在北京,不僅有甘肅震災救濟會,還有類似的多個救災組織。

這些組織群策群力,向全國同胞以及海外的僑胞號召捐款,在這些組織的號召下,大家紛紛慷慨解囊,為救助甘肅同胞貢獻出了一份力量。

而這也是我國在近代歷史上,首次於地震災害發生後,非官方組織的全國范圍的募捐活動。

能達到這個效果,與當時媒體工作者的報道有很大關系,正是他們的報道以及不斷呼籲,才讓全國上下對甘肅受災情況得以了解,並伸出援手。

根據記載,僅當時的北京義賑會,就募來了14萬元款,並且這14萬元,有13.5萬真正用到了災區救災上面。

不過,僅憑這些民間的救災組織,力量自然是杯水車薪,畢竟受災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像海原大地震這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出手,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百姓們的苦難。

但在當時,這個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生活在當時那個社會的普通百姓,無論如何都不敢奢望會有政府來救他們。

而如今,這種奢望照進了現實。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也遭受過多次嚴重的自然災害,而這些舊時百姓認為只能聽天由命的災害,如今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因為,我們有一群特殊的「天兵天將」,而他們的名字,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


每當發生災情,中國人只要看到解放軍的身影,聽到「解放軍來了」這句話,就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樣安心。

滔滔洪水中,地震後的廢墟前,正是人民子弟兵的奮不顧身,才最大限度的拯救了老百姓的生命與財產,而這,也只有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才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