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這三點,說明孩子是個心理健康的人,父母偷著笑吧

2024年2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這些年看到不少關於80後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和原生傢庭的糾葛故事,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當遇到困惑,我也追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以嘗試理解她的感受。

隨著孩子長大,我認識到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我無法確定她到我這個年齡時,世界會給她多大的挑戰。

但是有一些作為個人底層的東西,足以讓她在靈活應對外界的紛雜,這些是我需要給與她的,也就是這裡的“心理健康”

具備這三點,說明孩子是個心理健康的人,父母偷著笑吧。

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也許每個人都會列舉出一些形容詞來描述,比如耐挫力強、樂觀、有韌性、學習能力強、情緒穩定等等,這些看似零散的詞語其實可以匯成3根主線:

1、身體素質過關,體力和精力充沛

心理學認為,身體疾病是心理疾病的外在反應,而身體好的人也更有解決問題的能量,不讓負面能量淤積在心底。畢竟我們都有過在生病時很脆弱、什麼也不想幹的經歷。

近幾年,世界范圍的紛爭、氣候的變化、環境的問題等等比起過往都更為突出。在未來,生存技能會成為基礎且重要的技能——所以我們看到小學都已經開設勞動課了,體育教育越來越得到重視。從小鍛煉孩子,讓TA 有足夠的體能去支撐,遇到問題時會更能堅持,也能更快恢復能量。

2、把自己當做獨立個體,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不是問孩子“你將來要做什麼”這麼簡單。不然看看我們小時候說過的那些“要做科學傢”、“要做數學傢”、“要做宇航員”等等豪言壯語有多少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給我們以養分的?小時候那些大聲喊出偉大志向的人,進入社會後還有多少還保有那份堅定的?

小時候總覺得時間很多,覺得有父母庇佑。到而立之後,甚至不惑之年,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面對自己想要卻始終不得的自由,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才會被逼著思考:我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來這世間一趟,我到底必須要做的是什麼?

如果知道了自己的目標,以終為始,我們就能清晰的判斷當前自己在什麼位置,遇到的坎對結局影響有多大,還有什麼路徑可以抵達終點。

而能這樣思考的孩子,自然不會被眼前的紛紛擾擾所困惑,被好像怎麼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給困住人生。

3、內核穩定,解決問題而不是被情緒左右

“內核穩定”這個詞現在多被用來評價那些能上能下,處變不驚,活出自我的人。在空氣中遍佈焦慮氣息的時代,在人人都慌慌張張,上足發條,強顏歡笑的環境中,做到內核穩定需要很大的底氣,往往這些人都是打小練就,已經成為骨子裡的本能。

內核穩定的人在內心對自己有客觀的評價,了解自己是什麼樣,不會因為外在的評價而有異常的情緒波動。因此在遇到問題時,能關註於問題,把帶寬用於思考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浸在情緒中,把問題放置一邊——當然這裡不是說情緒不重要,與我們說爭吵時先解決情緒不一樣——這裡根本就沒有不必要的異常情緒產生。畢竟情緒的產生和消失也是要占用帶寬的,是要調用腦細胞工作的。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呢?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

1、父母自己先要做到,給孩子以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從小孩子就在模仿父母的思維方式和處事習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條,心理學上也說父母不要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要成為那樣的榜樣

至少,也要和孩子一起朝向那個方向努力,不斷學習和反思。可以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規律運動、為未來儲蓄健康?是否能做到不斷探索,始終眼裡有光?是否能做到情緒穩定,不卑不亢?

2、父母活出自己,不要捆綁孩子的人生

80後和更早幾代的父母,身上都有一種“為了孩子活”的感覺。

所以小時候我覺得人到了30多歲就老了,生孩子之後大人的工作就是照顧孩子,沒有自我。

後來看到電視裡的明星結婚生孩子了照樣把自己打扮的光鮮亮麗,照樣為了自己的職業而努力,不曾因為到了什麼年齡或者為人父母就變得沒有價值。慢慢我才感悟到,每個人都是獲得了一次機會來到這世上,都有責任去探尋和發現自我,都應該不讓自己留有遺憾

父母撫養孩子並不是對父母的消耗,而是父母的另一次成長。

真正智慧的父母,是育兒育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了解自己、發展自己。

父母始終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觀點,是而為“我”,父母有這個完整的我,才不會期待孩子“你“給”我“,孩子也就能有他自己完整的我。

3、父母思維開闊,可以給孩子以支架

當下的教育越來越提倡父母“放手”,給孩子以空間和試錯的機會。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是過來人,從效率和效果的角度來說,孩子隻要聽自己的,“照做不會錯”,這無形中讓孩子變得像個提線木偶,面對變化的世界就像無頭蒼蠅,沒有目標也不會思考,自然無從獲得健康心理。

有些父母堅持自己的固有思維,看不到外在世界的日新月異,無法給孩子以合適的支持,甚至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判斷,這會讓孩子要麼被這樣的思維同化,無法和當下的環境和諧相處,要麼感到糾結、迷茫,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做一個思維開闊的父母,用自己的經驗適當給孩子建議,用自己的智慧把孩子扶上馬、走一程,這些足以給孩子提供後續獨行的支架。

都說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挑戰和責任,父母輩經歷了饑餓,在極度匱乏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所以骨子裡有著保守、求穩的因子。80後經歷了大環境的高速發展,在水漲船高也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尋求自我價值,自然骨子裡有獨立、目標至上的因子。但是我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由於自身的局限性給下一代帶來的創傷,比如對掃興的父母的控訴,比如厭學、輕生。

新生代的孩子更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幫助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和各種刺激下,完成真正屬於與他們的人生體驗。這點上,父母和孩子,必須在同一條戰線。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註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