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比劉秀差在哪?模仿別人永遠不會成功

2024年2月23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精品長文創作季#

文章系頭條獨家發作,其他平台均為搬運。

關於劉備與劉秀為何會迎來不同的結局,關於這個問題,能夠給出答案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關於歷史,有兩種史觀,一種認為歷史是少數精英創造的,我們可稱之為「英雄史觀」,另一種則認為歷史是大眾創造的,我們可稱之為「人民史觀」。

很多人認為「人民史觀」不過是一種政治正確,是安慰普通人的說辭,真實的歷史就是被少數社會精英推動的。

從表面上看,英雄史確實更有說服力,因為我們從史書上讀到的歷史往往是某某英雄人物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做出重要抉擇,從而改變歷史進程,普通人不過是被裹挾入歷史洪流。

但是,如果大家再往深層次想一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所謂英雄人物亦不過是被歷史洪流裹挾的特殊個體罷了,歷史是全社會所有人共同的合力所創造,順應這種合力,歷史就會推着你走,違背這種合力,歷史就會讓你退場,天下無敵的楚霸王項羽敗給了沛縣亭長劉邦,說到底是因為他違背了歷史的合力,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逆水行舟,而劉邦的每一步都是順流而下。

不是英雄們創造了歷史,是歷史篩選出了英雄,那些不幸沒有與歷史大方向保持一致的社會精英,都會被大浪淘沙抹去,也就沒有了成為英雄的機會,能夠被記錄在史書上的英雄都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的人,這才是人民史觀的真正含義。

理清了史觀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回答劉秀與劉備的那個問題了。

首先說明一下,劉秀成功做到了再造大漢,而劉備沒有做到的原因是很多的,我們今天只說一個基本思路。

劉備沒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從一開始就試圖模仿劉邦和劉秀,而劉秀成功是因為他從未試圖去模仿劉邦。

寒門貴子

關於劉備,我們時常說他出身貧寒,起點很低,理由是劉備早年喪父,曾與母親織席販履為業。

說劉備起點低不能說錯,因為與袁紹這種四世三公超級世家大族相比,劉備的家族勢力確實是不夠看的,但是如果認為劉備真的是從「織席販履」完全靠着自己打拚最終成為一方諸侯,也有些搞笑。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其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都在家鄉涿縣當官。

《先主傳》的原話是世仕州郡」。

劉備的祖父劉雄是舉孝廉入仕,熟悉東漢政治生態的人都知道「舉孝廉」這三個字意味着什麼,「孝」、「廉」都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所有模糊概念背後的都是家族能量的博弈,所以東漢時期所舉的那些所謂「孝廉」,無一不是世家大族子弟。

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劉備所在的家族做不到像袁紹家族那樣是大城市的「婆羅門」,但是也妥妥是小鎮「婆羅門」。

這一點從劉備之後的經歷便可看出。

《先主傳》稱劉備不喜歡讀書,喜歡打獵、騎馬,結交朋友,還師從了當時的大儒盧植,並在跟盧植學習過程中結識了公孫瓚,二人此後成為至交。

如果劉備真的只是一個與母親織席販履維持生計的窮苦人家孩子,他哪來的錢去結交朋友,又有哪個織席販履為生的可憐人,能有機會跟隨天下聞名的大儒盧植學習?

其實陳壽在《三國志》里比較清晰地為我們勾勒出了劉備的家庭背景,劉備家族是家鄉涿縣的豪族,但是劉備父親這一支沒多大勢力,因為劉備父親死得早,所以繼承他們家族政治能量的不是劉備父親這一支。

劉備能有機會跟隨大儒盧植學習,是因為得到了叔父劉元起的資助,劉元起的妻子還因為這事對劉元起說:你怎麼對待別人家孩子跟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劉元起說:這個孩子不一般,以後我們家族興旺得靠這個孩子。

講到這里,劉備的出身就很清楚了:簡單說,劉備家族在當地很有勢力,但劉備父親這一支不行,但是的但是,家族中有勢力的叔父劉元起很看好劉備,並大力資源劉備。

劉備並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赤手空拳闖天下,他也是有家族支持的,當然了,這並不能否定劉備的個人能力,劉元起家族子侄很多,但他單單看好劉備,說明劉備年輕時就表現出了「人傑」的氣質。

先祖烙印

劉備早期的「創業」經歷也不是像《三國演義》里所寫的前期一事無成,在結識關羽、張飛後,一龍二虎靠着點張飛的家資打下蜀漢江山。

劉備在認識關羽前,就已經在家鄉招募地方武裝了。

關羽跟從劉備時,劉備已經募了好幾波兵了,對了,要說誰是那個時代真正絲毫不靠家族力量自己干出一番事業來,關羽肯定算一個,一個因為犯罪而逃離家鄉的人,跟着劉備一直干到蜀漢集團的二號人物,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在正式招募地方武裝前,《先主傳》對劉備的形象作了一個簡單描寫,直接上原文吧: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大家看看,這個描寫,這個行為方式,眼熟嗎?

不喜歡讀書,喜歡犬馬、華麗衣裳,結交豪俠,這像誰?漢高祖劉邦。

話少,謙虛,喜怒不形於色,這又像誰?光武帝劉秀。

二十四史中傳播程度唯一能與《史記》媲美的就是陳壽的《三國志》了,這是有原因的,《三國志》語言簡介而清晰,短短幾句話,就把劉備的形象無比清晰地描繪了出來。

人是一種會為自己行為賦予意義的奇怪生物,所以歷史上發生過的某些事會對後人的整個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在日後對他「創業」起到了很大幫助,但是這層身份也在某種程度上鎖死了他的思維。

他在不自覺地模仿自己的這兩位先祖。

劉邦的經歷告訴劉備要結交豪傑,日後有大用處;劉秀的經歷告訴劉邦,要禮賢下士,這樣所有人都會來幫你。

劉邦與劉秀的成功經驗已經幾乎幫助劉備形成了一種邏輯閉環,只要照做就可以了。

經驗這個東西是把雙刃劍,他在能給人答案的同時,也能限制人的思路。

我們在借鑒前任經驗時,往往會重視成功者,而忽略失敗者,當然了,失敗者的經驗叫教訓,但很多時候,教訓與經驗同樣重要。

在歷史上其實是有一個模仿失敗的案例的。

模仿者之死

這個模仿失敗的案例不是別人,就是光武帝劉秀的大哥劉演。

劉演、劉秀兄弟都是西漢末年的南陽豪族,兄弟二人性格迥異,劉演好結交豪俠,廣收門客,而劉秀當時的表現是什麼呢?

熱衷種地。

從劉演、劉秀兩兄弟的表現來看,明顯是劉演更像漢高祖劉邦,劉演也是這麼認為的,當時他就經常取笑劉秀,說大丈夫怎麼能熱衷於種地呢?多沒出息,你得建功立業呀,就算天下還沒亂,也得為建功立業做准備呀,得結交豪傑呀,要不然天下亂了你再結交不就晚了嘛。

劉演經常自比高祖劉邦,而把劉秀比作劉邦喜歡種地的兄長劉仲。

言外之意是劉秀胸無大志,後來劉秀到長安學習,見過了大世面後,所發出的願望也僅僅是:做官要做執金吾,娶妻要娶陰麗華。

這個夢想可比當初漢高祖劉邦當年在咸陽發出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也」差遠了,劉邦口中要「當如是」的那個人可是秦始皇。

劉秀學成返回家鄉時,大哥劉演在當地已經有些名氣了,很多所謂「豪傑」都成為了劉演的小弟了。

這時劉秀去幹了什麼呢?

賣米,成為了一個米商。

商人在古代一直就是一個身份比較低微的職業,劉秀從長安學成歸來後選擇賣米,似乎進一步證明了其「胸無大志」。

但是,真英雄得在見真章的時候才能顯示出價值。

王莽用一通神奇的改革把天下搞得雞飛狗跳,綠林、赤眉等起義軍紛紛舉兵造反時,一直在等待着天下大亂時刻的劉演終於等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時刻。

他急不可耐地在家鄉舉兵造反,但是尷尬的一幕出現了:

家鄉人,甚至包括很多劉氏宗親對於劉演起兵反應冷淡,甚至有些劉氏成員主動與劉演劃清界限,說劉演是在害他們。

還是那句話,真英雄得在大事上見真章,平時那些所謂豪傑與劉演喝酒的時候可能信誓旦旦地表示與劉演一同建功立業,等劉演真造反了,真得拿腦袋當賭注去跟着劉演搏命的時候,很多人當時就慫了。

關鍵時刻,是劉秀幫大哥穩住了陣腳。

劉秀在反復思量後認為大哥已經反了,自己反不反都得倒霉後,正式決定加入大哥的起義軍,劉秀平日裡給相鄰的印象就是十分靠譜,劉秀一加入,大家也算吃了定心丸,紛紛加入了起義軍隊伍。

不知道看到這一幕後的劉演會作何感想。

後來王莽大軍來圍剿劉演、劉秀集團時,又是劉秀在昆陽打贏了關鍵一仗,把王莽軍的主力直接打崩,直接扭轉了綠林軍(劉演、劉秀兄弟率軍加入了綠林軍)與新莽軍的形勢。

後來綠林軍內訌,更始帝劉玄等人幹掉了劉演,而劉秀幫助劉秀逃過追殺的正是他那一副「胸無大志」的表現。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諷刺,一心想成為劉邦的劉演功敗身死,而看似胸無大志的劉秀卻成功再造大漢。

大器晚成

47歲那年,在劉表帳下的劉備看到自己大腿上的贅肉時突然崩潰大哭,劉表問其原因,劉備說我自少年騎馬,征戰一生,到如今年近半百,卻幾乎什麼家底也沒「攢」下,如今久不騎馬,大腿上都長贅肉了。

此時的劉備似乎在問老天一個問題:我劉備這半輩子一直在努力呀,我沒懈怠呀,怎麼我兜兜轉轉大半輩子好像又回到原點了呢?

劉備的前半生一直在折騰,而且劉備前期折騰的相當不錯,可以說幾乎每一步都走得很對。

他跟隨大儒盧植學習,從而認識了公孫瓚,然後靠着叔父的資金支持和公孫瓚為其提供的政治資源,來到都城洛陽闖盪,並結識了當時頂級的士族群體。

這里說一個比較顛覆大家認知的事,劉備早期「創業」期間,曹操給了他極大的幫助,而曹操早期「創業」期間,給他最大幫助的不是別人,是袁紹,當然了,袁紹也給過劉備不少的幫助。

總之,劉備以比較低的出身,在黃巾起義後幾年,就混跡於頂級豪傑圈子了,並真正成為這個頂級圈子裡的「局內人」,這些年,劉備是一點都沒浪費。

劉備的困頓來自於「創業」的中期,這期間劉備一直倒霉,在徐州本來都搞到了一塊根據地,結果半路殺出了呂布,後期劉備便一直兜兜轉轉,組織起一波力量,被打敗,再組織起一波,再被打敗,一直到投到劉表帳下時,劉備都在面臨一個問題:他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

好,現在說說劉備前期為什麼搞得好,中期為什麼不行了。

前期劉備對劉邦、劉秀的模仿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天下大亂之前,劉備就開始在當地結識豪傑了,這是在模仿漢高祖劉邦,因為表現出了「人傑」屬性,獲得了叔伯的投資,這一步沒問題。

劉備年少時雖然不愛讀書,但是也跟着大儒盧植學習,後來劉備在家鄉建立了一些功業後並不滿足於在家鄉當小官,而是前往京師洛陽結交名士,這應該是在模仿光武帝劉秀去京師學習,因為當時的大儒門下聚集着大量能量驚人的強人,劉備這一步也正確。

靠着這些劉備在創業初期發展的很快,但是一旦創業來到中期,劉備就開始玩不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的社會跟劉邦、劉秀那個時代不一樣了。

劉邦「創業」時,各地的地頭蛇們,也就是六國舊貴族們先是被秦始皇在滅六國時狠狠削弱了一波,又被項羽在分封時再次削弱了一波,此時的天下誰搶到就是誰的,劉邦又十分幸運地拿下了關中之地,可以保障後方無憂,專心東進。

劉秀「創業」時,各地豪族雖然已經興起了,但是還沒有像東漢末年那樣盤根錯節,根深蒂固,他們還沒有那種稱霸一方,自己割據稱王的野心,所以劉秀經略河北時,各地豪族會迫不及待擁立相對「懂事」一些的劉秀當他們的總代言人。

劉備「創業」時,他很快發現了自己沒有高祖劉邦的福氣,不能輕松搞到一塊根據地,所以他採用的是劉秀做法,試圖聯絡各地豪族,來一出「空手套白狼」,成為各地豪族的總代言人。

但尷尬的是東漢末年的豪族們,已經成長為更有組織性的世家大族,另一個漢室宗親劉焉的一個「廢史立牧」,讓當地的州牧與世家大族們早在劉備開始「創業」前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社會土壤已經不會給任何一個人如劉秀當年「空手套白狼」般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機會了。

其實劉備中期的問題主要就是與世家大族間的關系處理的不好,他還在以劉秀時期的思維去處理東漢末年的軍閥與世家大族關系,結果就是他的根據地不斷出事,他屢屢面臨想去向外發展時,根據地被連窩端的情況,所以的「事業」一直止步不前。

後期的劉備在「事業」上迎來了一波「小爆發」,其根本原因是他在劉備帳下時,在荊州待得夠久,也學會處理與荊州世家大族的關系了。

他在「事業」的後期終於在一次次失敗後不再模仿誰了,他不是劉邦,也不是劉秀,他就是劉備,如果不完成這樣的思維蛻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機會只怕也落不到劉備的手中。

高祖之風

漢高祖劉邦在整個中華古代史中都是一個傳奇得無以復加的人物,後世之人想要做一番事業時,腦海中都會不可避免地會閃現出他的形象。

西晉滅亡後,奴隸出身的後趙皇帝石勒就明確表示:如果我生在高祖的時代,我甘心當漢高祖手下一員大將,如果我生在光武帝的時代,我就要跟劉秀爭上一爭了。

漢高祖劉邦以一個亭長的身份在風雲際會的秦末大亂中,提三尺劍進天子之階,無數人模仿他,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學到他真正寶貴的精髓。

劉邦的精神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劉邦沒趕上天下大亂,他大概率會在沛縣終老,劉邦本人會此時感到遺憾嗎?

大概率是不會的,劉邦的少年時代是戰國,中年時光是秦朝,後期才趕上風雲際會的秦末大亂。

劉邦在戰國時希望當游俠,但秦統一了,沒有游俠了,劉邦選擇像一些六國舊貴族一樣自怨自艾,成年想着搞死秦國了嗎?並沒有,他很快找到了自己在秦國那套體系裡合適的位置,當了一個亭長。

如果天下沒亂,劉邦大概率會是沛縣一個手眼通天的亭長,其實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這樣的人了,起兵之前,蕭何和劉邦就是朋友,要知道二人的官職可是差着好幾級呢。

我們經常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於是有人用一生去等風來。

但是風如果不來呢?

劉邦等風來了嗎?沒有。

沒有風,劉邦也能找到合適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他最可貴的精神品格。

再來說說東漢開國的劉演、劉秀兄弟,劉演一生都在干兩件事:模仿劉邦,然後「等風來」。

劉秀則不同,沒有風,劉秀也能正常生活。

劉演總是以自己去比擬劉邦,但實際上他只不過是一個拙劣的模仿者,他模仿的不過劉邦的皮毛,他那位從不等風而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試圖找到最好選擇的弟弟,才真正繼承了高祖的魂。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劉邦深刻地知道,自己能夠成功是因為「風」恰好來了,但「風」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千萬別以為你能預測風的流向,更別按照風一定回來的設定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別試圖以你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讓整個社會去配合你的理想,那是非常愚蠢而可笑的,記住,沒人能控製得了風向,也沒人能保證風一定會來,是的,沒有人。

劉邦剿滅英布後,回到自己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們痛飲,劉邦情到深處痛哭流涕地表示:雖然我現在已經是大漢天子,但待百年之後我不在世上,魂魄仍希望歸於沛縣。

有風時,他可以是漢高祖,但沒風時,他依舊能夠當好一個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