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源自哪裡?

2024年2月23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薊城紀念柱

有「成周」字樣的甲骨

◎朱祖希(著名史地學者)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所以,有人說「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北京的金名片……」那麼,它究竟源於哪裡?

1995年,當時的宣武區人民政府在今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豎起了一根高30多米的「薊城紀念柱」,上書16個漢隸大字。書曰:「北京城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柱前有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撰寫的碑文——《北京建城記》。碑文言簡意賅,對北京的起源及其歷史演進作了闡述。

應該說,這篇《北京建城記》雖然僅有短短的幾百字,但是,它既是侯仁之先生自1946年留學英國利物浦大學讀博士時撰寫的論文《北平歷史地理》以來,數十年研究成果的高度濃縮版,也是對歷史上薊城所在位置的確定——薊城是孕育在由永定河所形成的洪沖積平原之上,並仰仗永定河的「乳汁」哺育成長起來的。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今天的北京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有兩個自然生長的奴隸制小國——薊和燕。它們之中,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史書並無明文記載。於是,學者們便以周武王「伐紂滅商」和分封的日子,作為北京城的誕生之日。

1996年,我國有關部門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在經過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們仔細認真研究的基礎上,還對相關的文物作了碳十四年代測定,武王伐紂滅商」的確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個日子與出土於陝西寶雞的青銅器——利簋上的銘文所記的「甲子日」也完全吻合。因之,也是可信的。而周武王在滅商之後便「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氏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史記·周本記》)。《禮記·樂記》則又載: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這也就是說,「薊國」是周武王褒封出來的。而這個「褒封」,又是周武王為鞏固其政權,對原本有人民、有土地的舊有部族,只需在名義上「嘉之」,承認其在當地原有的權力,但歸附於周。所以,這實際上是一種名義上的嘉封,而這種嘉封也說明「薊國」原有勢力的雄厚及其根基之深。

史書上所記的與「薊」並存的「燕」,位居薊城之南,相去約百里之遙。這是一座位於太行山東麓,仰仗着東流的琉璃河水哺育成長起來的城邑,即後來的「燕都」。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對「燕都」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文物達數千件之多,成果斐然。特別是在1193號大墓中出土的、帶有「成周」銘文的卜甲和戈,它們對確定「燕都」的時代劃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周武王在「伐紂滅商」之後兩年,便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即位,並由輔政大臣周公、召公遵照武王遺願,在洛陽卜地建新都——「東都」。而在琉璃河遺址中發掘的帶有「成周」銘文的卜甲和戈,既說明了1193號大墓墓主人葬的是召公,也證明了它們是由召公帶到「燕都」來的。至於後來,由於「燕都」背依中原的宗周實力雄厚、勢力強大,卻又受到「燕都」城南琉璃河夏季洪水,乃至泥石流的嚴重威脅,遂北上吞並了地處華北大平原北端,且處於南北交通地理樞紐位置的薊城,並把「燕」的都城也遷到了「薊」。薊城自此之後更得以迅速發展,它從戰國時「富冠天下的名都」,到秦漢時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薊城,隋唐時期則成為中國北方的邊防重鎮——幽州,東北契丹族崛起,又成為遼代的陪都——南京城(也稱「燕京」);女真族繼起,這里又成了金代的中都城;中國北方大漠的遊牧民族起兵南下,號稱「大元」,又在北京建起了赫赫有名的大都城;明清兩代這里又建成了北京城……先後相沿數千年未有間斷。

而位於琉璃河旁的古城「燕都」,雖規模宏大(整個遺址面積有5.35平方千米),卻也並不是城市發展的理想之地,因而在遷都以後的數千年裡,再也沒有發展成為更大的城市,留給我們的僅僅是一處「燕都遺址」,並一直遺存至今。也因此,才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得以考古發掘的理想場所,並取得重大的成果。1958年國務院將原屬於河北省房山等五縣劃歸北京市,琉璃河燕都遺址也就隨之進入了北京地區……

如前所述,我們可以滿懷自信地說:位於今廣安門內外一帶的「薊城」是北京的起源地,它的「建城日」就是武王「伐紂滅商」的日子——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