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究竟是幹嘛的?為何就連宋朝皇帝也要戴?

2024年2月28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文 | 青橘罐頭

編輯 | 青橘罐頭

如果你喜歡觀看古裝劇,可能會注意到,在宋代的每位官員帽子兩側,有一個長翅膀,不僅很硬,而且每根甚至「長達一米」,對於這種別致的設計確實令人感到十分好奇。

那麼,這種看似不方便的帽子到底有什麼用途呢?為何就連宋朝皇帝也要戴?

實際上,古代臣子和官員們所佩戴的帽子被稱為「官帽」,通常是由黑色紗質製成,也被稱為「烏紗帽」。

據歷史學家的考證,烏紗帽最早起源於東晉時期,那時,每個在皇宮內行走的人都需要戴上一頂黑紗製成的帽子,這可以算作烏紗帽的雛形。

南北朝時期,無論達官貴族還是普通人在外出時都喜歡戴上帽子。

因此,對於生活有所追求的建安王劉休仁便親自設計了一種簡潔大方、可以起到隔熱和遮發作用的透明帽子。

後來在唐朝時期,官帽就已經運用了這種設計,但只是用作簡單的官階標志,並沒有其他更深層次的意義。

到了宋朝之後,官帽的長翅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作用,因為翅膀材料堅硬,視覺效果十分突出,這也成為了當時官服文化的重要象徵。

據宋代史料記載,宋代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最初是作為官員頭冠的一部分出現的。

由於當時文官地位很高,所以對於文官的官階十分重視,然後就在官服上嚴格區分了不同官階,因此此類帽子成為高級官員身份的象徵。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們提着燈籠在天還未亮的時候上朝。

到了朝堂上,根據文官和武官的區分,官員們按照官職大小分成兩列站立,而皇帝則坐在龍椅的正中央。

這種早朝的站位實際上與現代的會議形式非常相似,只不過古代早朝不僅僅是聽官員們的匯報,還進行具體的討論。

一般來說,皇帝會先提出一個重大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後詢問官員們的意見,緊接着文武百官開始上奏,向皇帝報告最近發生的事情和重要消息。

在這樣的早朝上,難免會有一些讓文武百官爭論不休的事情,但皇帝端坐在首位,群臣私下交談或議論是對皇上的不尊重。

更糟糕的是,一些官員會在朝堂上私下交流並商議,達成共識,以維護自身利益或掩蓋不利消息。

為了防止官員們在早朝會議期間私下交談,一種帶有兩根長翅膀的帽子應運而生。

由於帽子兩側的長翅膀是由輕便的材料製成,所以當大臣們交頭接耳或有什麼動作時,翅膀會隨着他們的行動而擺動。

這樣一來,官員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距離,以免帽子互相碰撞,一旦有了足夠的距離,他們就很難再私下交談了。

而且,皇帝坐在上方,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他們帽子的擺動,從而知道誰在和誰交談。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掌控官員間的關系,並在一定程度上對官員進行監督。

再加上宋朝官員眾多,有時候難以分清眾人,這時,就可以通過觀察官員帽子兩側的翅膀,了解誰的官位較高、誰的官位較低。

可以說,在宋朝時期,這款官帽是歷史上非常特別的存在,它有兩個翅膀分別向左右延伸。

據說,這款特殊的帽子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

因此也有不少人感到非常的好奇,趙匡胤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獨特的帽子呢?

那這就不得不說趙匡胤的治國理念了。

趙匡胤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在後漢初年時開始四處游歷。

在他的旅程中,他得到了一個老和尚的教導,因此他投身於樞密使郭威的領導下,並隨郭威一起征討叛亂,屢獲戰功。

廣順元年,郭威自立為帝,建立了「後周」,趙匡胤的才能受到郭威的賞識,被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但郭威即帝位之後不久便去世了,而且他的子嗣都被殺害,這使得他的養子柴榮登上了皇位。

柴榮早就非常看重趙匡胤,上位後立即提拔他為禁軍統領,並寄予趙匡胤很大的期望,但趙匡胤也並沒有令柴榮失望。

他在跟隨柴榮北伐的戰斗中,多次表現出色,屢建奇功,英勇無比,因此廣受贊譽,贏得了高度的威信。

但這也使趙匡胤逐漸的對柴榮心生不滿,在顯德七年,柴榮去世後趙匡胤內心懷有野心,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直接策劃了「陳橋兵變」。

當時年僅七歲的柴宗沒有能力統治國家,直接導致了內政陷入動盪。

宰相范質聽說契丹聯合軍要進攻周時,他立即讓趙匡胤帶兵去抵抗。

這明顯就給了趙匡胤獨自領兵的機會,於是,在陳橋驛趙匡胤與趙普等人秘密策劃兵變。

趙匡胤帶兵離開都城時,城內出現了「擁立趙匡胤為帝」的呼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贊同這一想法。

後來趙普指使將士們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並當眾擁立了他,周圍的將士紛紛響應,隨後「萬歲」的聲音響徹雲霄。

緊接着,趙匡胤帶兵入京城,逼迫柴宗讓出皇位。在成功登基後,他將國號改為「宋」。

但作為新皇帝的趙匡胤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處置前任皇帝,而是封柴宗為鄭王,將他遷居到了房州。

趙匡胤登基之後,由於自己是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內心始終感到不安,他時常擔心與自己一同密謀的親信可能會背叛他。

隨着這種擔憂的出現也讓他在朝廷上不安,每當他看到大臣們在彼此交談時,都會懷疑他們是在議論自己。

這種感覺讓趙匡胤感到非常不愉快,但他又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後來趙匡胤想到了一種改變官帽的方法。

他下令讓人在幞頭紗帽的兩側加上了特別設計的長翅膀,這些翅膀由鐵片和竹篾製成,長度達到一尺之長。

從那時起,全新的官帽取代了舊的官帽,趙匡胤採取了一項了不起的舉措,就直接解決了大臣們不專心聽講的嚴重問題。

不得不說,他的這一手乾的真是太出色了!那為什麼趙匡胤作為皇帝自己也要戴這種帽子呢?

其實,趙匡胤選擇戴長翅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為了展現他對親臣和民眾的親近態度,以便更好地獲得人們的支持和忠誠。

畢竟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自己都戴上了長翅帽,臣子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戴呢?

這不僅是一種表率,更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不得不說,趙匡胤僅僅從官帽這個小細節上就能體察到微不足道的事情,甚至還顧及到了百姓和大臣們的情緒。

這也使他獲得了一代明君的聲譽,難怪他在位多年後聲望依舊不減。

盡管趙匡胤因為登基方式而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但他為大宋和後世做出的巨大貢獻早已彌補了這些微小的過錯。

畢竟,對於一個國家和百姓來說,一位聖明的君主比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

趙匡胤正是以這樣的品質和努力,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而趙匡胤也堅信,作為皇帝的他,應該身體力行地遵守法度和規章制度,始終保持謙遜和謹慎的態度。

據歷史記載,他甚至認為,在官帽上的長翅膀不僅僅是一種官階的象徵,更是一種身份的壓力與責任。

後來宋代在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在趙匡胤的帶領下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水準,思潮紛呈,各種思想相互碰撞。

通過皇帝和大臣才能佩戴直腳幞頭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在宋代,士大夫階級的地位極為崇高。

趙匡胤深受唐朝藩鎮之亂的影響,這對他登基後的治國策略產生了直接影響。

他從中吸取了教訓,強調文化優先,削弱武力,他對那些有治國才能但身體力行較弱的士大夫們非常器重。

為了維護宋朝的千秋基業,確保江山永遠姓趙,他重視文化,抑制武力,但他卻忽略了即使沒有內亂,來自外敵的入侵依然不能避免。

試問一下,難道到那時,趙匡胤會讓這些身弱力薄的士大夫們上陣殺敵,沐血沙場嗎?

不管到那時的結果如何,宋代士大夫階層確實在當時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趙匡胤也曾頒布過一項法令:「不殺大臣及言事官」。

可以說,士大夫在宋代的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後來繼位的皇帝們也都不敢違背他們先祖趙匡胤的教訓。

北宋學者王禹偁曾說過:「天下並非屬於某一人,而是屬於天下人,如果治理得當,人民將輔佐,如果治理失道,人民將離散。人民一旦離散,天下又有誰與共享?」

也正是因為趙匡胤具備這樣的態度和覺悟,後世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虛懷若谷、勤政愛民、對自己要求嚴格。

總之,小小的官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故事。通過深入了解歷史,我們能夠更多地領悟到古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思維。

它們也象徵着皇帝與神明之間的聯系,表明了皇帝作為天子的地位,同時也提供了遮蔽和保護,使皇帝免受外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