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上海,如何提升“含金量”?

2024年2月5日 33点热度 0人点赞
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基石和底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
作為一座擁有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密度大、建築密集,生活生產場景紛繁復雜。近年來,聚焦城市公共安全、社區基礎設施更新、城市應急管理等領域,上海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治理探索和改革創新,打造“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的治理新名片。
如何進一步提升這張名片的“含金量”?上海兩會會場上,代表委員圍繞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就破解超大城市運行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積極建言獻策。
對標世界最高水平,築牢城市安全底線
上海的城市安全,顯然不能滿足於一般水平、通行標準,而必須對標全球最高水平、最高標準,全面築牢城市安全底線。會場上,許多代表委員對此都有共識。
安全生產是“1”,其他工作是“1”後面的“0”,沒有這個“1”,後面再多“0”也毫無意義——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執法總隊總隊長張之崟引用這一比喻來說明城市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他認為,上海要在國傢安全生產標準基礎上“自我加壓,提高安全標準”。“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空間和新能源項目,以及較低端的廠中廠、園中園這兩個方向,同時也要理順街鎮監管‘最後一公裡’。”
擁有更高韌性的城市生命線系統和基礎設施體系,是建設高質量韌性城市的基礎和前提。
“城市地下空間,縱橫密佈的管網系統被視作城市運行的生命線,一旦破損、堵塞,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市人大代表、上海建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吉傑建議,在全市范圍內,對所有存量生命線工程系統進行全方位排查,形成統一的風險隱患清單,全方位提高應對臺風、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災害的抵禦能力。“特別要更新升級老舊小區的水、電、氣等地下管網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線系統的承載力和抵禦力。”
從極端天氣到安全事故,超大城市在發展和運行過程中,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代表委員們認為,推進高質量韌性城市建設,上海要做未雨綢繆、提前佈局,做好充分準備來面對不確定性與突發性風險,切實保障城市運行安全。
市人大代表、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專傢委員會專傢唐曙建以海綿城市舉例,“如果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就能極大提升城市在面對暴雨洪澇災害時的韌性,同時也從城市防洪、防淹的角度實現了低碳、智慧和適應性城市的目標”。
隨著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數據安全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市人大代表、滬港國際咨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郭康璽建議,全面開展數據安全風險專項排查整治,促進數據合法開發和利用,加強數據安全風險監測和應急響應,切實保障個人、組織和國傢數據的安全。市人大代表、上海上訊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呂奕昊提出,加大對網絡和數據安全企業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讓它們有能力發展新的技術手段和安全措施,保護國傢重要信息資產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
智能精細系統施策,賦能治理方式轉變
“更高質量的城市安全治理,不能等出現問題後亡羊補牢,應該要有預判和防范能力。”唐曙建認為,韌性城市是個系統工程,提升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是實現安全治理關口前移、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禦轉變的基本策略。
如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逐步成為上海城市運行高效感知、高速響應的最強“牽引”,也是打造韌性安全城市的數據支撐平臺。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要繼續加大對“兩張網”的賦權賦能力度,深度分析挖掘“兩張網”的海量大數據價值,通過大數據和大量傳感器,打造一個城市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的安全智能系統平臺,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對重大風險做到事前預控決策,事中精準應對,事後高效救援。
“各類科技賦能手段,要加快應用到難以被註意的城市隱秘角落。”唐曙建說,例如可以安裝監視器、探頭,對地下管道的水流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為洪水等災害預警提供支撐。“更進一步,像要對地下管道進行維修時,同樣可以借助智能工具,比如維修機器人等,還能避免人工維修存在的隱患,從長遠看也節約了成本。”
科技工具、智能手段和數字模型的應用,為城市治理賦予了更多可能性。代表委員們提出,上海要以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推動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讓城市更具韌性。
市人大代表、上海靜安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時筠侖調研發現,還有相當多的歷史建築、老房子尚未納入到城市更新中長期計劃中,“這類房子普遍房齡長,建築材料老化、抗震性能存在隱憂,還存在風險管理盲區。”他建議,加快打造全市統籌的數字化房屋安全管理平臺,開發相關的分析工具,設置風險預警“閾值”,隨時掌握房屋安全情況,讓老房子得到更好保護。
多方協同上下融通,健全安全共治格局
多位代表委員提到,韌性城市是個復雜的巨系統,其建設、運行和治理,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提高他們參與安全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去年,由公安牽頭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在上海全面推廣,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代表委員們表示,通過匯聚基層社會治理強大合力,及時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是防范和化解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的重要舉措。“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過程,無形中也在不斷推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投身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
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還要註重細節和末端,實現重心下移、力量下傾、資源下沉。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資深總工程師許麗萍指出,社區消防安全治理的難點在於日常管理。“社區內的消防設施是否完備?消防通道是否暢通?安防設備是否正常?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都可能增加安全風險。”
在許麗萍看來,社區最具主觀能動性的是人,因此要普遍提高居民的參與性、擴大居民志願服務隊伍,並且增強防災應災培訓和安全教育,打造韌性社區,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職能部門也要嚴格推進社區消防設施定期檢查制度,督促物業公司切實履行日常檢查責任,嚴格推進專項抽查制度。
提高應對各類突發情況的反應速度和處置能力,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一環。代表委員們建議,進一步升級城市數字化應急指揮平臺,統籌應急指揮調度,健全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應急救援工作協同體系,在發生自然災害、健康危機、社會安全事故等突發狀況時,提供更成熟有效的處置策略,以確保城市能夠在各種挑戰面前保持彈性和安全性。
代表委員們還表示,要加強各行業、各領域、各主體協同合作,尤其要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在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市場機制的協同配合,以實現城市安全和韌性治理的協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