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夜市、瘋狂追星,古人生活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2024年2月5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古人如何上廁所、丟垃圾、送快遞?古代人追的是哪種星,他們的追星行為能有多瘋狂?古時候的讀書人也會刷題嗎?古人的離婚手續是什麼樣的?從古代人衣食住行、風俗儀式的變遷中,可窺見中華文明的演變歷程。

澎湃問吧邀請文化學者侯印國,一起聊聊真實的古人生活。

侯印國,高校教師,主要從事文獻學和文化傳播學的教學和研究,著有《風月同天:古代文化變遷中的細節》等,另有整理和主編古籍整理著作《東京夢華錄》、教材《國學通識》等。

可別小看古人的生活智慧

@小兔兔:古代讀書人如何卷?如何刷題?

侯印國:科舉考試興起於隋唐,唐代進士錄取名額很少,一次就二三十個人。當時人們“卷”考試的方法就是“行卷”。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試之前,將自己寫的詩編成卷冊,送給主考官或有關官員審閱,以期引起他們的註意。此外還有溫卷一說,就是考生為了加深主考官對自己的印象,過一段時間再投。

前一陣子有個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青年李白就到處送自己的詩,其實就是典型的行卷。唐代還有一些考試指南書,比如白居易寫過一本《策林》。到了宋代,科舉考試嚴格起來了,試卷糊名謄抄,不好作弊(權勢很大也有作弊的,比如南宋秦檜的兒子參加考試,約定試卷上寫暗語“賦無天地,詩有龍蛇”,但這種作弊也是個例),大部分考生隻能靠刷題,類似今天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就是把此前的試題和優秀的答案匯總到一起,考生買來認真揣摩學習。當時流行的書有《宋賢文集》《聖宋文選》《新雕聖宋文海》《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決科機要》 之類。明清以後這種書更是如山如海。

《長安三萬裡》劇照

@澎湃網友ueeJZ3:古代人如果要離婚,除了丈夫休妻之外,女人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嗎?

侯印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離婚是一個很嚴重的事件,尤其對女方來說,一定會備受非議。但在幾千年漫長的時間裡,古人的婚姻觀念有著反復的變化,不同時期的離婚情形並不相同。在先秦,離婚是很常見的事,諸侯國之間的聯姻,也經常以離婚告終。長期強調七出,七出比較早的完整記載是在漢代的《大戴禮記》,稱為“七去”:“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傢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同時有強調有“三不去”:“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到了唐代,婚姻愛情,往往比我們想象的瀟灑,嫁娶也並不是一定要從一而終。在唐代的《唐律》就規定了離婚有三種途徑,第一就是協議離婚,夫妻雙方感情不和,和平分手,“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這種叫“和離”,官方認為雙方都不需要承擔責任。所謂的“和離”,就是夫妻雙方感情不合,互相協商確定你情我願解除婚姻關系,類似今天的“協議離婚”。唐朝以來的律法,都明確支持和離。《放妻書》就是和離的協議書。和離以後,雙方再無關系,唐代的律法還規定,如果丈夫去世了妻子改嫁,這個可以稱之為“故夫”,但和離之後,則不能稱之為“故夫”。

唐代的女性也有主動離婚的權利,並不完全是丈夫可以任意“休妻”,女方隻能默默承受。有個筆記小說就記載,有女性告到官府要和丈夫離婚,雖然官員非常不認可這一行為,百般指責這位女性,但女性態度堅決,這個官員也不得不判他們正式離婚。漢魏六朝時期,這種“去夫”的情況很多,例如著名的朱買臣就被妻子拋棄。唐五代到宋初“去夫”還有遺留。在宋代初年,甚至還有一份堪稱“放夫書”的文件。

@艾米麗可樂:古代人一般幾歲退休?有退休金嗎?

侯印國:古人隻有官員才有退休的概念,官員退休叫致仕、致事或致政,《禮記》裡說七十歲致仕,但是我們知道古代大部分活不到那個歲數。明清時期開始六十歲退休(當然有很多人是不同於此的個例,這裡是說普遍規定)。退休的待遇,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比如漢代,隻有高級幹部有退休金,低級官員就沒有。唐代是五品及以上,退休金是在職時期工資的一半,六品以下沒有退休金。待遇最好的是宋代,退休以後會有個閑職,比如掛名分管一個道觀什麼的,退休金和在職工資基本上是一樣的。當然,也不是想退休就能退休,官員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稱之為“祈骸骨”,但也經常有人會被皇帝挽留下來,超過七十歲還堅守崗位。

@澎湃網友iegcd:古代茅廁有什麼樣的演變歷程?

侯印國:遠古時期的廁所形制,已經很難考察,但就現有文獻推測,他們的生活區域很可能並沒有單獨的廁所。需要方便的時候,找個空地,或者幹脆就解決在豬圈裡。所以古代豬圈和廁所,其實是同一個字,“圂”。之所以選豬圈,自然是為了積攢糞肥,以便於施肥的緣故。

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開始使用獨立廁所,這種廁所其實就是在路邊挖一個坑,名字叫井匽。《周禮·天官·宮人》說宮人的職責之一是“為其井匽,除去不蠲(即不潔),去其惡臭。”鄭玄的註釋就說:“鄭司農雲:匽,路廁也。”根據《說文》和《廣韻》,這個“匽”字,本意有隱匿的意思,廁所肯定是修在稍微隱蔽一點的地方,所以也用這個字。之所以叫井匽,就是因為這個廁所就是一個像井一樣形狀的坑。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廁所,就不能不提史上死得最沒有尊嚴的國君晉景公,這位生活在2600年前的晉國國君(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晚年重病老做噩夢,就找了個巫師來解夢,這巫師坦誠相告,“大王,新上市的麥子,您老人傢是吃不到了”,這就是擺明了說活不到麥子收割啊。

轉眼間,到了麥子收獲的時節,仆從們獻上用新麥做好的飯。晉景公想起當年那個解夢的可惡巫師,就讓左右把他捉來,讓他親眼看到自己吃到新麥,然後再幹掉他,一解心中怨氣。但他正要吃飯的時候,忽然覺得肚子有點漲,還是得先上個廁所。這一上不得了,上出了世界廁所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國之君,竟然掉到糞坑裡淹死了。那個巫師得意洋洋,“我早就說你吃不到新麥,果然沒吃到吧!”

要避免晉景公這種危險,坐便器無疑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國傢出土過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漆木坐便器雛形。這種坐便器,也是放置在坑廁上使用的。坑廁一直綿延至今,在北方至今能看到遺存。漢代室內的廁所開始普及,也出現了虎子一類的可移動廁所。虎子到唐代發展為馬桶,馬桶在宋代,幾乎傢傢戶戶都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買》中記載:“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傢多無坑廁,隻用馬桶。”

從“褻器”到“虎子”再到“馬桶”,到了宋代,這種“移動廁所”就基本上定型了,一直用到民國,都是千傢萬戶的必備用品。在宋代到清代的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馬桶的描述。我們現在也可以想見,這種木馬桶畢竟不夠方便,所以古代隨地大小便的情況非常常見。據說清代皇宮裡,經常有宮女太監跑到墻角方便,以至於太和殿的偏僻角落,也經常陣陣臭味。在《紅樓夢》裡,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吃壞了肚子,要了張紙就要當場脫褲子,嚇得大傢趕快找了個婆子帶他去廁所。

抽水馬桶是英國人發明的,一直到19世紀後半葉隨著排污管道和自來水管道的普及,才真正開始在歐洲流行開來,在中國普及更是20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鏟鏟在這裡:古代人送快遞所謂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

侯印國:漢昭帝劉弗陵去世後,大將軍霍光征召昌邑王劉賀(也就是有名的海昏侯)來主持喪禮,他接到消息後午時從昌邑出發,一路狂奔,累死了幾批馬,晡時就到達了定陶,大概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走了135裡路,每小時大概在45裡左右。這差不多是馬匹能達到的極限,從商周到清代,運輸工具都是馬匹,所以速度其實並沒有本質的提高。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驛傳有三等,分別是步遞、馬遞和急腳遞,急腳遞是速度最快的,一天能走四百裡。宋神宗時期又設置了更快的“金字牌急腳遞”。“金字牌”是一個一尺多長的紅漆木牌,上面有金字“禦前文字,不得入鋪”,就是說,凡是用“金字牌”傳送的文件,不在每一個驛站停留交接,省了中轉時間,所以特別快。《夢溪筆談》說它“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裡。”日行五百裡已經是當時最快的速度了。所謂“八百裡加急”,是清代以後才出現的,也就是日行八百裡。

@SELINAA: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潮是怎麼興起的?

侯印國: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似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體態豐滿的貴婦人圖像,也印證了當時對“豐腴”的審美認同。打開報紙雜志,不少介紹唐代“以胖為美”的文章,從各個角度對唐代喜胖的審美進行分析,認為這正是盛唐氣象的體現。

我們追溯唐宋文獻,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情況,在所有的文獻中,看不到類似“以胖為美”的記載。關於唐人喜歡胖的文獻不多見,但關於他們喜歡苗條女性的詩歌倒是比比皆是,白居易的名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小蠻腰已經成為年輕女子纖細靈活的腰肢的代名詞。杜牧的名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中,代表大眾審美的青樓女子,都是楚腰纖細的。

近年來學者從考古角度,對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紀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體態特征進行分析,也發現“以胖為美”並非絕對。應該說,即使在唐代,“以胖為美”也不是審美的主流標準。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於女性身體審美往往有著不同的標準。民國時期興起的旗袍,強調女性身形的曲線美。建國後,不同時期對於女性美也有過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今天,我們更願意尊重女性和男性的身材自由。

古人居然這麼會玩兒

@我看你有多刁:古代晚上沒有電,夜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侯印國:從先秦開始,中國一直延續著宵禁的政策,尤其是在繁華都城,禁止夜行。據說西周初期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的關於周代官制的經典《周禮》一書中(一般學者認為實際成書於戰國時期),就記載有名叫“司寤氏”的官員,其職責之一,就是負責夜禁,防止民眾夜行夜遊。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地位尊崇,但因為夜間飲酒忘記了時間,夜飲而歸的時候被霸陵亭(當時的亭大略類似於今天的派出所)的守衛呵斥,哪怕他報出了自己的大名,也依然沒能獲得特殊的優待,被迫夜宿亭下,第二天天亮才讓他上街回傢。

大概在唐僖宗以後,宵禁才慢慢松弛,夜市開始出現。到了宋代,宵禁才真正寬松起來。沒有了宵禁政策,夜市也隨之蓬勃興盛。兩宋之際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北宋的夜市“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

南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澎湃網友Jv6V3y:古時候追星追的是李白杜甫這種詩人,還是著名歌姬?

侯印國:無論是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還是著名的歌姬,都有眾多的粉絲去“追星”。唐代,著名的詩人往往粉絲眾多,比如大傢都知道杜甫狂粉李白,經常寫詩問候,但和一個叫魏萬的小夥子比起來,杜甫還算保守。

魏萬把李白當成男神,為了見偶像一面,他從河南王屋山出發,循著偶像的蹤跡,鍥而不舍大半年,長途跋涉三千裡,從河南到江蘇,再從江蘇到浙江,最後終於在揚州追上了李白,他講述了自己的追星之路,並捧出自己辛苦寫成的長詩《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四十八韻,李白聽了也很感動,揮筆就回贈了《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一百二十韻,把魏萬激動得淚流滿面。在這次會面之後,李白就任命魏萬擔任“太白粉絲後援會會長”一職,把自己的詩稿都交給他,請他編輯成集。

李白的粉絲致力於面見偶像,杜甫和賈島的粉絲則更加令人“迷惑”。杜甫的這個“迷惑粉絲”就是著名的詩人張籍,我們都讀過他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他比杜甫晚生半個世紀,對杜甫癡迷到了超越常人的境界。《雲仙散錄》記載,有天朋友來看望張籍,隻見他拿著個大碗在拌紙灰。朋友大為疑惑,問他在做什麼特色沙拉,他回答說,我剛把偶像杜甫的詩燒成了灰,再澆上點蜂蜜,拌勻吃掉,估計以後寫詩就能和愛豆一樣出色了!

賈島的“迷惑粉絲”則是晚唐的詩人李洞,他可能是第一個制作偶像周邊的唐代真愛粉,他鑄了一尊小小的賈島銅像,每天戴在帽子上。這可謂是真“偶像”。他對賈島的崇拜還上升到了信仰,經常拿著串念珠念誦“賈島佛”,多的時候一天念誦上千遍。要是遇到其他賈島的粉絲,他就手抄賈島詩相贈,萬般叮囑,一定要對方把這些詩供起來,每天點香禮拜,因為他覺得這詩卷和佛經無異。

白居易也有狂熱的粉絲。這人叫葛清,每天唱誦白居易的詩還不夠,時時刻刻難以忘懷。忘不掉怎麼辦,紋到身上!於是他一狠心,一口氣在全身紋了三十多首白居易詩,從脖子以下,全身紋得滿滿當當。除了紋上文字,他還根據對詩意的理解,配上大圖。

@MARS仙人:古代有動物園嗎?

侯印國: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動物園可能出現在漢代,在南北朝時期,皇傢的動物園規模已經很大了,而且豢養獅子、熊之類的猛獸。北宋也有過動物園,裡面還有孔雀。元代的動物園還會在一些節日的時候向大臣們展出。南京1865產業園附近有一條“養虎巷”,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設立了專門用來豢養捕獲到的和各地進貢的老虎的地方,相當於一座“皇傢動物園”。古代的儀式中經常需要大象,也有專門養大象的地方。這些動物園都不向普通百姓開放,現代動物園最早是清代末年的“萬牲園”,這是今天北京動物園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