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李發欣《重逢》——四、團圓(3)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四、團圓

(3)

經過一天多的奔波,火車、汽車的漫長旅程,2016年6月5日,發喜終於重返劉傢峽,這個他闊別了50多年的地方。劉傢峽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舊貌換新顏。當年小川、紅柳臺、砂石料廠和一排排泥皮房的工程局辦公地,以及工程局門前那棵拉引體向上的小棗樹,如今已經長大,鬱鬱蔥蔥。

往日搖搖晃晃的索橋已被那單跨黃河的第一橋所取代,橋下河水洶湧澎湃。一排排高樓和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高聳的大壩造出了一個碧波蕩漾的湖泊。遊客們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劉傢峽啊,你是黃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為人民造福,必將永放光芒。

發喜來到1960年春天建成的大樓,站在樓前的廣場上,他陷入深思。這座大樓依然屹立不倒。在二樓西頭,有兩間辦公室,是他當年在技術處定額預算科工作時的常駐之地。今昔交織,記憶與現實似乎交織在一起。他懷念同室的同事們:張觀景、黃丙燦、何聚秀、石傳政、國真和陳樹梅。他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他走進大樓,感覺這裡依然溫暖而親切。無論現在變化多大,這個地方在他的記憶中始終如一,它代表著他的青春歲月。

日月交替,新舊更迭。在時間的流轉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它們深深印刻在記憶中,成為無法忘懷的過去。

這些珍貴的片段,或許是溫馨的傢庭時光,或許是青春的激情與夢想,亦或是那些曾經陪伴我們走過風雨的人。

無論時間如何變遷,這些永恒的記憶將永遠閃耀在心靈深處,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和溫暖的港灣。

6天過去了,李發喜仍未找到任何一位當年的老同志。於是,他向電站管理局提出了尋找當年土建團趙清海的請求。

電站管理局辦公室的同志們對此表示驚訝和疑惑:“電站建成後,那些人員早已分散各地,我們也不清楚他們具體去了哪裡。五六十年過去了,去哪裡找那些人呢?”

發喜無奈地沉思了一會兒,問道:“你們組織部有沒有保存當年的檔案?”

一位同志回答說:“當時的人員調動頻繁,檔案都隨著人員轉走了,組織部並沒有留下那些人的檔案。”

發喜沉默了,他思索著,卻又感到無可奈何。於是,他慢慢地從挎包裡拿出了他以前在劉傢峽工作時的一些證件:

1.劉傢峽水電工程局職工醫院醫療證。發證號數:7118;發證日期:1959年11月30日;姓名:李發喜;性別:男;年齡:23歲;籍貫:河南;職別:幹部;服務單位:組織部;醫療待遇:公費。

2.1959年12月30日頒發的截流現場胸前戴的工作證。姓名:李發喜;單位:工程局施工處;職務:查定員;發證日期:1959年12月30日。

3.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函授生新生手冊和學生證。專業:河川樞紐水電站及水工建築專業。郵寄地址:甘肅省劉傢峽水電工程局技術處定額預算科。

4.1960年元月4日的甘肅日報,上面有關於1960年元月1日劉傢峽截流勝利的全部報道。

這時,辦公室的幾個人都分別看了李發喜所帶來的證件證據。他們突然站起身來,贊嘆道:“啊呀,原來他是建站的功臣!您是什麼時候來的?怎麼不說明呢?”

李發喜講述了趙清海的身世和傢庭背景以及他現在唯一的渴望,希望能夠使他的傢人團聚。

“好的,原來是這樣。”辦公室的幾個人都回答道。

最後,辦公室主任張孝先說:“自建站以來,所有的歷史資料檔案都在檔案室裡,但是查找起來不太方便。即使你找到了他的名字,也不一定能在我們這裡找到他人,因為建站的那些人早就分散到各地去了。現在,‘黃河幹流階梯開發計劃’已經基本完成,我們已經建成了總容量5744億立方米的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這使得黃河幾十年來安然無恙。這徹底打破了1950年在印度舉行的國際防洪會議上,那些資產階級學者曾經悲觀地預言‘人類永遠不能征服黃河,幾千年之後,中國華北大平原也可能變成沙漠’的謊言。”

“不過,黃河上最後建的一個大電站是小浪底,工程於1992年9月開始建設,目前還不確定所有的人員是否都轉移到了那裡。”

“啊,小浪底!那是我們洛陽市的大工程,可惜當時沒能去參觀一下。”

聽到這個消息,李發喜知道黃河已經被馴服和利用,這個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他感到非常激動,忽聞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便心馳神往地說:“好,我一定要去小浪底看看。”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李發欣,1933年4月生,洛寧縣底張鄉中高村人。1955年7月參加劉傢峽水電站建設;1961年奉命到江西拓林電站支援建設;1963年回到底張鄉石井頭翟傢村擔任民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