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看兒子閒得慌,給他隨便買了個官當,沒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2024年3月2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這官多少錢?」一個地主問吏部的官吏。


「二十萬兩白銀。」官吏答道。


「是不是太貴了點?能不能便宜點?你看十五萬兩行嗎?」地主問道。


「開什麼玩笑?這里可是吏部,不是菜市場,豈容你討價還價?再說了,這兵部員外郎可不是小官,要不是西北遭災,皇上急着籌措銀兩賑災,這官你有再多的錢也買不來的。」官吏沒好氣地說道。

地主還是不放心地問道:「這官真的很大?」


「大,絕對大,兵部可是六部之一,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去都沒機會。話說你到底買不買呀?」官吏開始不耐煩了。


地主一咬牙答道:「買,我買了。」


這筆銀子幾乎是他大半積蓄了,不過為了兒子的前程,這地主也是豁出去了。這地主的兒子名叫李衛,而那所謂的兵部員外郎只是朝中的閒散小官罷了,那官吏是在忽悠地主。


望子成龍

李衛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們家十分富裕,整個縣城周圍的大半田地都是他們家的。此外,縣城裡的商鋪也有三分之一是他們家的。


不過在古代,再多的錢也沒用,「士農工商」的思想深入人心,李衛的父親可不希望兒子繼承家業,他做夢都想兒子能考上狀元,光宗耀祖。


要知道,他們老李家最多就出過一個秀才,別說狀元,舉人都沒出過。為此,李衛的父親為他找來當地最好的教書先生教他讀書識字。


可惜李衛不是讀書的料,他覺得自己家裡有那麼多錢,幹嘛要讀書?而且那位教書先生整天只會「之乎者也」的,學那玩意有何用?


因此他經常跑出去和一幫紈絝子弟們一起飲酒作樂。不過李衛也是個妙人,他因為讀書少,對於身份、門第這些東西根本不在意,上至達官貴人、下至乞丐小廝,他都能和對方聊得來。


加上李衛仗義疏財,結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很多事情的門道,他比自己父親還清楚。


說白了,李衛其實是個人才,只不過不是傳統的讀書人才罷了。

可惜李衛的父親不這麼覺得,他只覺得兒子一副紈絝子弟的做派,他沒少為這事訓斥李衛,但是都被李衛當成耳邊風了,他依然我行我素。


眼看兒子科舉無望,李衛的父親很絕望。就在此時,傳來康熙皇帝下旨允許捐官的消息,說是為了籌集賑災的銀兩。


李衛的父親總算看到了一線曙光,於是帶着家當就跑去吏部了,這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子的前程,李家積累了幾代的銀子都被花出去了。換來的只是一個兵部員外郎的小官而已。


一鳴驚人

事實證明,是金子遲早會發光的,李衛實在是太適合官場了。


李衛這人腦子靈活,不僅人緣好,辦事能力也很強。很多時候,領導一句話,一個眼神,他就能心領神會,隔天就告訴你,事情辦妥了。


要知道,朝廷的辦事效率是很低的,往往一件事花個十天半個月是很正常的。就這樣,還經常出紕漏,要返工。

要換成別人,如此鶴立雞群,早就被人排擠出去了。但是李衛不一樣,他很會處理人際關系,加上有仗義疏財,兵部上上下下都對她有口皆碑。


不知怎麼的,他的名氣都傳到戶部那邊去了。李衛在兵部待了兩年,就被戶部要過去了。


這下李衛更是如魚得水,戶部主要的任務就是算賬。李衛自己家裡就有不少店鋪,算賬可是作為東家的基本功。他算賬的本事,可比那群科舉出來的書呆子強多了。


甚至,李衛還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原本捐官這事只是權宜之計,康熙並沒有指望這群捐官的人能有什麼作為,所以一開始就是把他們當打雜的。


但是李衛太優秀了,兵部戶部為了搶他還發生過爭執。康熙皇帝一問之下,發現李衛真是個人才。


不過康熙皇帝當時正為「九子奪嫡」發愁,沒心思重用他,只是偶然和幾個兒子閒聊的時候提起過李衛這人。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旁的雍正記下了李衛這人。等雍正繼位後,自然要提拔一批新人來替換那些老臣,他便找來了李衛。


雍正問李衛:「想升官嗎?」


李衛答道:「回陛下,自然想了。不過我爹教過我,無功不受祿,臣寸功未立,沒這個資格。」

雍正笑了:「資格這事,我說你有你就有,沒有也有。過幾天去雲南一趟,那邊鹽政出了些問題,這事交給你處理最合適。」


「謝主隆恩。」


在古代,鹽業因為利潤可觀,一直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是很多人眼紅,於是偷偷做私鹽生意,這明顯損害了朝廷的利益。


但是這些私鹽販子背後都有大小勢力,這些勢力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以至於這雲南鹽驛道換了數任,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但是李衛到了地方,先花了兩個月時間,把雲南里里外外的勢力,還有官鹽、私鹽的情況全都摸透徹了。


然後他再使用雷霆手段,恩威並施,把那群人給收拾得服服帖帖,漂亮地完成了雍正交代的任務。


李衛也因為此事一鳴驚人,正式得到雍正的重用。


一代名臣

有皇帝做靠山,李衛的仕途自然順暢了許多。離開雲南後,他先後擔任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


短短數年,便由一個閒散小官成為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整個清朝都是極其罕見的。

一方面是因為雍正的器重,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李衛本身能力很強。畢竟李衛這人做事不循規蹈矩,而且對三教九流的事情很熟悉,所以他往往能另闢蹊徑解決問題。換成其他人,根本沒法做到他那樣。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李衛還很體恤百姓。他知道百姓生活不易,因此將所有苛捐雜稅都免去,有些地方收成不好,他還上奏減免稅賦。


此外,他還花費大量精力修築海堤,讓百姓免受水災。


因此,當他任滿離開的時候,百姓都跑來為他送行。


1729年,雍正加封李衛為兵部尚書,太子少傅,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幾年後,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繼位。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乾隆依然重用李衛。因為李衛不僅能力強,而且是個孤臣。


這也是李衛的聰明之處,在自己地位不高的時候八面玲瓏,和所有人都搞好關系。但是當身居高位後,再處處與人為善,那就犯了皇帝的忌諱。

因此他隔三岔五就會彈劾自己的同僚,鄂爾泰訥親孫嘉淦等朝廷重臣都受到過他的彈劾,雙方關系之惡劣,盡人皆知。


就這樣,李衛在乾隆朝依然能混得風生水起。要知道,乾隆皇帝可是個喜怒無常的人,乾隆朝的大臣能夠善終的少之又少,李衛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1738年,李衛身患惡疾,乾隆皇帝多次派御醫為其診治,可惜無力回天,李衛去世。乾隆皇帝下旨按照總督的規格予以祭葬,並為李衛上諡號「敏達」。


李衛的父親怎麼也想不到,當初他只是想給兒子找份好工作,卻意外造就了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