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軒“猛將”張曙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1940年秋日的一天,在抗戰的“陪都”重慶,一場隆重的紀念大會舉辦。出席紀念會的不僅有郭沫若、田漢、老舍等50餘位文化界人士,還有周恩來同志。他們紀念的,是一位逝世了兩周年的音樂傢張曙。

當天,周恩來同志作了兩個小時的講話,稱“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 ”

在人們一貫印象中,音樂傢是浪漫、詩意的代表,張曙為什麼會和聶耳一道,被周恩來稱為“猛將”?這巨大反差來自哪裡?今天,我們走進這員文化“猛將”的世界。

張曙一傢合影,攝於1936年長沙 圖源:衢州一中校史館

1938年底,廣西桂林,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年僅30歲的張曙倒在了炮彈之下。遇難前4天,他在街頭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桂林反轟炸歌詠大會”;遇難前一天晚上,他正通宵達旦創作《負傷戰士歌》。

回望張曙短短30年的人生,既是獻身於音樂的一生,也是投身抗日救亡歌詠運 動“不死不休”的一生。

他是為音樂而生的天才。 在民歌民謠的耳濡目染下,張曙從小就表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8歲就能登臺為徽劇伴奏。他一生共創作歌曲200餘首,現存80餘首,大多數是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歌曲,如《丈夫去當兵》《趕豺狼》《日落西山》等。

“七七事變”後,張曙發誓要做一名“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救亡音樂傢。當時,田漢連夜創作話劇《盧溝橋》,而後張曙 馬不停蹄為之配樂編曲 。 為了讓群眾記得住,張曙用小放牛調等百姓最熟悉的民 歌音調譜曲,作品 公演風 靡一時,深受百姓歡迎。

張曙不僅精於創作,還善於演唱和演奏,冼星海的著名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便 是由他和其他音樂傢共同首 唱的。他洪亮的歌喉、圓潤的音色感人肺腑,讓臺下觀眾感動流淚,一時傳為佳話。

他更是舍身忘我的歌者。 張曙長期奔走在革命前線。因積極投身救亡音樂運動,他曾兩次被捕入獄。1932年,在田漢的四處奔走下,他得以被保釋。這次出獄後,他經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初,在張曙、冼星海等人的呼籲組織下,“中華全國歌詠協會”正式成立,並先後在武漢組織了“七七抗戰周年紀念歌詠火炬遊行”等大規模的群眾性音樂歌詠活動。一時間,抗日的歌聲如怒潮般席卷三楚大地。

對此,郭沫若這樣回憶道,“壯烈唱《洪波》,洞庭湖畔,揚子江頭,喚起了三楚健兒,同奔前線”。可以說,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張曙用歌聲激發了無數國人的抗日鬥志,成為那段歲月中一抹嘹亮的音色。

1937年12月,全國歌詠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紀念留影(前排右二是張曙) 圖源:“方志安徽”微信公眾號

從滿腔熱情投身於革命事業,到而立之年不 幸遇難,革命音樂傢張曙以音樂為武器,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這位周恩來同志口中的文化“猛將”,究竟“猛”在何處?

他功底深厚,作品令人拍案叫絕 。出生於安徽歙縣的張曙,從小得到徽派音樂滋養。10多歲隨父親到了浙江衢州後,他參加了浙江省立第八中學(現衢州一中)課外音樂興趣小組。在衢州的6年時間裡,張曙深受南孔文化、民族音樂等影響,刻苦學習了國樂、京戲、昆曲,吹拉彈唱都精通。

那段時間的學習積淀對張曙來說極為重要。在日後的創作中,他正是運用昆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創作了傳達中國文化的情感歌劇《王昭君》等作品,《王昭君》也是中國創作最早的歌劇之一。

他滿懷熾烈,矢志投身革命事業。 參與抗日救亡運動、謀求民族獨立是張曙人生的主旋律。1925年五卅運動後,張曙等人組織了“國聲社”,進行反帝宣傳和募捐義演,把義演所得收入全部匯寄至上海總工會。在紀念“五卅慘案”一周年之際,張曙疾書“高喊口號、疾呼救國”;北伐東路軍開進衢州,他又連夜趕寫傢書告慰親人,鼓勵眾人匯入到鬥爭的洪流中。

為共產主義和革命事業而奮鬥貫穿張曙人生始終。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等組織先後成立,張曙積極參與其中,與其他革命音樂傢共同暢談音樂創作、國內外形勢,參與革命活動。用音符吹響革命號角、助力“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的他,也由此成為左翼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油畫《革命音樂傢張曙》 圖源:“黃山市文聯”微信公眾號

回望革命年代,我們發現,那是一段中國音樂創作的高峰期,不僅誕生了田漢、聶耳、 冼 星海、張曙等一大批革命音樂傢,也湧現了許多“經典詠流傳”的音樂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從以張曙為代表的文化“猛將”身上,當代藝術傢可以收獲許多值得深挖的“寶藏”。

比如,心存為赤誠而作的熱情。“志高則言潔,志大則辭弘,志遠則旨永”,在南京演出時,他不顧國民黨高官的威脅利誘,堅持演出反抗暴君、反對壓迫的劇本。面對美國影片《不怕死》中的辱華鏡頭,他帶頭抵制,即使被帶到租界巡捕房,也大義凜然、嚴詞批駁,激起了各階層愛國人士共同救援。張曙身上的這份赤誠之心,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深深感染著許多藝術傢。

比如,葆有為時代而歌的激情。 身處戰亂年代,身為藝術傢的張曙沒有置身事外,而是始終為民族獨立解放的時代主題 而歌。當時有一種聲音是,“國難當頭,組織演戲是為粉飾太平”。但張曙卻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將個體對藝術的追求與大時代緊密相連。《盧溝橋》《保衛國土》《壯丁上前線》《洪波曲》……在他所作的每一曲篇章、每一個音符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傢與那個時代的血肉聯系。

再比如,秉持與人民同唱的深情。 曾有人評價說,“哪裡有水深火熱,哪裡有苦難的大眾,哪裡就有張曙的作品和歌聲”。他的作品不僅通俗易懂、簡單易學,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更代表大眾發出了反抗的怒吼和團結的呼聲。正因如此, “猛將”張曙的作品才成為了為人民放歌、令時代難忘的永恒經典。

如今,烽煙已然遠去,但革命音樂傢們文藝救亡、“冒著炮火前進”的精神依然歷久彌 新。張曙的文藝生涯、革命生涯,短暫而又輝煌,當我們一同回顧、細細感受,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他會被周恩來同志稱贊為“猛將”。

來源: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