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大名將:軍事上都是天才,政治上卻是庸才,無一人善終

2024年3月3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縱觀我國古代史,大部分時候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也正是因為有多年戰爭,所以在此期間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將領,其中不乏一些軍事天才。

軍事天才們打仗的確非常厲害,但好多在政治上卻是蠢才,他們分別是誰呢?

兵仙韓信

第一位就是西漢軍事天才韓信,說起來也是非常奇怪,關於韓信的記載,並沒有說他是和誰學的打仗,也沒見他讀過什麼書,但人家剛開始打仗就非常厲害。

韓信投奔劉邦後,是個管倉庫的小官,在這里,他遇到了知己蕭何

由於經常與蕭何討論軍事,所以蕭何敏銳地察覺到,這小子打仗絕對是個奇才,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按照蕭何的說法,劉邦勉為其難任命韓信為將軍。但蕭何卻說,將軍一職恐怕留不住這個人,此時劉邦就納悶了:「他究竟有什麼資本?」

最後無奈之下,劉邦只好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而且為表達自己的真心實意,劉邦還為他准備了隆重的任命儀式。

後來韓信沒有辜負劉邦和蕭何的希望,成功助劉邦建立了西漢,但在此期間也出了不少問題。

有一次劉邦被圍向韓信求救,韓信見狀說道:「我想暫時當個齊王。」

劉邦聽後直接破口大罵:「我現在正在生死邊緣徘徊,他不是想着救我,而是趁機索要賞賜。」

張良等人聽後耐心開導,最後劉邦才消了氣。

消氣後劉邦說道:「當什麼暫時齊王,要做就做真齊王。」

這樣的事還不止一件。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統帥多少兵馬?」韓信聽後毫不猶豫地說道:「超不了10萬。」

劉邦見狀再次問道:「那你適合統帥多少兵馬呢?」

「我帶兵打仗,自然是帶的兵越多越好。」

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君臣之間的對話,後來韓信雖然說的委婉了一點,但還是引起了劉邦的不滿。

其實劉邦早就想過要除掉韓信,畢竟這人實在是沒有眼力勁。

但韓信畢竟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來的主要將領,他要是親自動手,恐怕會引起各將領的恐慌,這樣的話,誰還會甘心為其賣命。

所以劉邦最後借呂雉、蕭何等人之手,成功除掉了沒有政治眼光的韓信,一代「兵仙」就這樣隕落了。

曹魏名將鄧艾

第二位便是幫助曹魏滅掉蜀漢的名將鄧艾,這個人都快騎到天子頭上了。

鄧艾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官,跟韓信一樣,都是看管後勤糧草的。

與韓信不同的是,鄧艾一直當了20多年的小官,然後才開始嶄露頭角。

由於見到了曹魏權臣司馬懿,鄧艾的才能終於被發現,最後成功得到了重用。

鄧艾的主要功績就是助魏滅蜀,前有諸葛亮北伐,後有姜維北伐,要不是有這兩人一直苦苦支撐着,估計蜀漢早就亡了。

姜維打仗雖是把好手,但朝中大臣經常反對他。

就是在這種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姜維依舊能夠和魏軍打得有來有回。

蜀國畢竟疲弱,終究是難以抵擋住強大的魏軍,最後姜維帶領大軍退守到了劍閣

這個地方簡單來說就是易守難攻,鄧艾見狀也是沒有良策將其攻下,既然這樣,那就避其鋒芒。

劍閣攻不下,可以打別處啊,於是鍾會在正面吸引敵人火力,鄧艾則從陰平一路修橋修路繞到了綿竹。

守在這里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很不幸,隨着鄧艾指揮大軍攻下綿竹,諸葛瞻最後被魏軍斬殺

攻破綿竹後,魏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接打到了成都門前,劉禪見狀感覺蜀漢走到頭了,於是他就給鄧艾寫了一封請降信,正是這封信讓鄧艾丟了性命。

看到蜀國皇帝親自向自己投降,鄧艾十分高興得意,他便做了一件傻事。

鄧艾居然擅自以天子名義接受了蜀漢的投降,同時還給劉禪和蜀漢大臣們都封了官。

這種做法以前在東漢出現過,所以鄧艾就進行了效仿。

只能說鄧艾實在是太沒有眼光了,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不論曹魏政權還是司馬氏集團,他們都無法容忍。

由於滅掉了蜀漢,鄧艾見人就開始吹自己是如何滅的蜀漢,多少有點居功自傲。

於是鍾會就對司馬昭說道:「鄧艾想要謀反。」除此之外,還有幾人也說鄧艾想要謀反,司馬昭見狀直接將其抓了起來。

最後鄧艾和好幾個兒子皆被斬殺,實在是可惜可嘆。

「殺神」白起

第三位是大秦名將白起,此人一生參與大大小小戰役共有70多場,基本毫無敗績。

與其他將領不同的是,白起每次打贏了大規模戰役,敵軍部隊都會損失好幾萬人。

據後人統計,白起一生共指揮殺掉了100多萬敵國士兵。

這等傲人戰績,放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也鮮有敵手。

這時或許就有人說了,長平之戰的四十萬趙軍是夸張描述,實際上也就是幾萬人。

話雖然這麼說,但這裡面有好多是無辜的平民百姓。

士兵再加上百姓,就算沒有四十多萬人,十萬左右應該也是有的,十萬人在那個年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也正是因為軍功越來越多,白起多多少少有點飄了,有時就連秦昭襄王都不放在眼裡,總是一意孤行。

其實白起這麼做是為了秦國好,但他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決定接下來的行動,所以當秦王的命令讓他不滿意時,白起就不按照秦王規定的執行。

除了得罪秦王,自然無法避免不了引起小人們的不滿,而宰相范雎就是典型。

再怎麼說,人家范雎好歹也是一國丞相,但白起從來沒把他放在眼裡過。

朝堂之上,最不能惹的就是小人,而且是這種非常有權力的小人。

在范雎的努力下,白起首先對范雎有了仇。後來范雎經常背後說白起的壞話,導致秦王對他也不信任了。

此時白起的眼中,秦王已經和范雎是同一人,說好聽點是君臣和睦相處,說難聽點就是君臣同流合污。

所以面對秦王的再三請求出兵,白起絲毫不為所動,最後秦王直接來了一套「一貶二放逐」。

後來在范雎的建議下,秦王賜給了白起一把劍,白起看到後瞬間明白了秦王的用意。

在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後,白起自刎歸天了,一代「戰神」就這樣隕落了。

雖然感到非常惋惜,但仔細一想,白起太缺乏政治眼光了,但凡他有點眼力勁,或許最後也不至於這樣。

北擊匈奴名將蒙恬

最後一位同樣來自大秦,他就是秦始皇非常尊寵的蒙恬蒙大將軍。

蒙氏家族可以說是大秦的中流砥柱之一,蒙驁和兒子蒙武都為大秦開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蒙武的兩個兒子便是蒙恬和蒙毅

出生於這樣的大家庭,兄弟二人自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蒙恬自小苦讀兵書,而且經常跟着軍營中的人一起打仗。

兵書只是人生中修煉的一部分,有了軍事理論知識,還得靠實戰來學會如何巧妙利用,這一點不是誰都能領悟出的。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中,蒙氏兄弟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始皇建立大秦王朝後,蒙恬就帶領大軍到北方打匈奴去了。

蒙恬一邊抵禦匈奴,一邊修築剩下的長城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長城並不是秦始皇一人修建的,趙燕兩國也曾修建過。

所以蒙恬的一個任務就是,將三個國家修建的三段長城連接起來。

當時蒙恬在軍事上的功勞很大,而他的弟弟蒙毅一直坐鎮朝中,這便是著名的「外事內謀之蒙氏兄弟」。

由於秦始皇對兩兄弟非常寵愛信任,再加上他們大權在握,所以蒙氏兄弟可以說是一人之下。

兩兄弟也是不辜負秦始皇的期望,他們為新生的大秦王朝兢兢業業,而且剛正不阿,也正是因為這樣,蒙氏兩兄弟得罪了趙高

趙高那時候還不行,他還無法除掉蒙氏兩兄弟。


就在這之後不久,秦始皇因病駕崩,趙高見狀意識到機會來了。

首先絕對不能助扶蘇上位,因為他上位後肯定是接着重用蒙氏兄弟,於是趙高殺扶蘇助胡亥上位。

之後趙高又與左丞相李斯密謀,他們制定了一份假詔,上面說要把蒙氏兄弟賜死。

最後蒙毅被胡亥殺死,而蒙恬選擇了自盡。

曾經在朝堂上叱咤風雲的蒙氏兩兄弟,就這樣被趙高害死了。

其實這麼來看的話,沒有政治眼光,或句話說經常得罪有權有勢的小人。小人一旦在背後使壞,很有就有可能帶來大傷害。

上面這四人,在打仗方面都是非常難得的一把好手。那時建功立業往上攀升難,最後要想得到善終也是難上加難啊。

許多將領們就是因為沒有政治眼光,最後丟掉了寶貴的性命,若他們懂得及時收手,興許還會有轉機。

政治眼光無非就是多注意皇帝的臉色,以及盡量不要去得罪那些爭強好勝的小人。

這兩種人得罪了其中任何一人,最後的結局基本就能提前看到了。即便是沒有犯過錯誤,這兩種人也會毫不留情地將礙眼之人無情抹殺,這就是真正的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