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2000萬人傷亡

2024年3月3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第一次世界大戰」曾被世人稱作為「The Great War」,譯為「慘烈的戰爭」。誠然,在當時那個年代,還從未有過傷亡如此巨大,戰斗規模如此廣大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共有6500萬餘人參加,但損失了幾乎將近一半的人員,其中1000萬餘人喪生,1000萬人受傷。就連曾經也席捲了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也不過百萬傷亡,就連我們熟知的「拿破侖戰爭」的650萬人的傷亡,也遠遠小於2000萬這個數字。毫無疑問,「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稱為「慘烈的戰爭」。


一戰時的戰場,一片荒蕪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歐洲和美國紛紛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對於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其中尤其數德國和美國。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國,而世界第一,正是上文提到的美國。憑借着強大的工業實力,美國霸權了美洲,德國也在「殖民浪潮」之中分得了一杯羹,在中非獲得了自己的一塊殖民地,大洋洲也插着德意志帝國的旗幟,就連中國的青島也由德國進行「管理」。


德意志帝國版圖

德國的野心逐漸膨脹,國力不斷強盛。而反觀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在不斷地衰落,尤其是法國,在不久之前還吃過德國(嚴格來說應為普魯士王國,1871年法國在色當慘敗,威廉一世凡爾賽宮加冕德意志皇帝之後,德國統一)的敗仗,被德國狠狠地羞辱了一番。為了獲取更多的殖民地,更高的政治地位,德奧組成同盟,英法俄為了應對德奧同盟的威脅,也促成了三國協約。雙方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


1914年6月28日,在形勢極端緊張的情況下,奧匈帝國仍然在奧塞邊境進行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並且,這天還是1389年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毫無疑問是極具挑釁意味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以後,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德奧同盟一直尋找的戰爭藉口悄然蒞臨,事情不斷地發酵。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戰爭不可避免。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奧,英法俄紛紛開始戰爭總動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薩拉熱窩事件,一戰導火索

戰爭剛剛爆發,德國便面臨「雙線作戰」的窘境,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戰爭壓力,德國陸軍元帥施里芬大膽地提出「施里芬計劃」,即通過在比利時-北法蘭西一帶發動大規模攻勢,迅速突破英法防線,以「速決戰」的方式迅速擊潰英法聯軍。但經過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以及陸續的幾次戰役之後,德國便已經損失慘重,筋疲力盡的雙方軍隊也從「運動戰」慢慢變為「陣地戰」。德軍的「快速攻勢」被迫中斷,「施里芬計劃」徹底破產。在東面,德國擊潰了俄國的攻勢,但同時也因為東線戰事影響了西線戰局。戰爭逐漸變得白熱化。


施里芬計劃圖

1915年-1916年期間,德軍在東線上持續取得進展,試圖先擊敗俄國之後,再對英法聯軍進行軍事行動。1915年4月26日,原屬同盟國陣營的意大利在獲得協約國承諾的領土補償後決定倒戈,同協約國陣營簽訂《倫敦條約》。5月,意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與德國斷交,正式加入了協約國。10月,保加利亞王國加入同盟國,隨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


1916年,德軍重心再次回到西線,接連在西線發動了兩場大規模戰役,「凡爾登絞肉機」和「索姆河地獄」;同時在東線,俄軍發動了被稱為「布魯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勢。這三場戰役加起來,雙方損失接近400萬。同年6月,德軍為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發動了史上規模最大,參戰人員最多的海戰「日德蘭海戰」,英國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和11艘小艦,死亡6000餘人,德國損失1艘戰列巡洋艦和10艘小艦,死亡2500餘人。但由於英國的海軍傳統,德軍仍然無法搶得制海權。隨後,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不久被同盟國軍隊攻陷布加勒斯特。英法聯軍占領敘利亞等地,中非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戰爭逐漸朝着有利於協約國一方傾斜,協約國逐漸掌握了主動權。


凡爾登戰役


日德蘭海戰


索姆河戰役,坦克登上戰爭舞台

1917年,德國發動了「無限制潛艇作戰」,但「無限制潛艇作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國內激起了反德浪潮,於是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次日向奧匈宣戰。早有參戰之意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受美國之邀請,也在3月14日宣布對德絕交,奪回了青島,遂向德奧宣戰,派遣了10萬華工遠赴歐洲,以工代兵。同年,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後退出了一戰,德國不僅獲得大片領土,同時解決掉了東線的壓力,但由於美國的介入,德奧同盟的戰敗卻不可避免。


1918年,魯登道夫將軍進行了一場「豪賭」,德軍集結了190個師的兵力,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企圖以次擊潰英法聯軍,史稱「魯登道夫攻勢」。這次突破效果拔群,一度離巴黎只有60公里,但此時,德軍兵力近乎枯竭,而英法聯軍卻還有美軍源源不斷的支援,筋疲力盡的德軍再也沒有辦法組織起像樣的防守或是進攻,接連敗退,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處境也十分窘迫。同盟國的失敗已不可逆轉。


10月31日,奧斯曼帝國投降,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11月4日,協約國方面向德國提出35條停戰條款。同日,德國基爾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11月10日,威廉二世退位,隨機逃亡荷蘭。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國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巴黎北部的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署《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上午11時,協定生效,西線全線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這場慘烈的戰爭,總算是告一段落,但後面舉行的不平等的「巴黎和會」卻埋下了禍根,滋養着惡魔的生長。暴風雨醞釀着,等待着它的下一次爆發。


回頭觀望歷史,我們要客觀理性地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場戰爭如此的慘烈?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科學帶來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提升了裝備質量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各國都以科學為主要的研究目標,以科學驅動工業,軍事,經濟的發展,提升了生產力,同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武器的殺傷力。一戰前期,各國便普遍裝備了機槍,火炮。在戰爭中期,便投入使用的戰斗機和轟炸機,在1917年,戰場上首次出現的坦克。後勤方面,也有火車和早期摩托化裝備負責運輸物資,比騎兵更有機動性。同時,一戰首次使用了毒氣戰,導致了不少士兵的死亡。


士兵部署在戰壕之中

2.軍中疫病暴發

1918年~1919年期間,全球爆發了西班牙流行性感冒。造成了約莫5億人感染,2000萬到4000萬人員死亡。而當時世界總人口卻只有17億人。這次疫情極大地影響了戰爭的走向,因為20~35歲的感染者死亡率極高,大大地減少了各國的兵力和人力。


3.對戰爭形勢的錯誤判斷

在1900年代,戰爭以塹壕戰為主,因為當時尚無一種可以快速突破防禦陣線的「裝甲巨獸」出現,多以人肉沖鋒的形式,以「人海戰術」,極大的傷亡數字作為突破的資本,因此,人力在一戰之中是十分寶貴的資源。此外,在一戰以前,因為對非洲、美洲的殖民戰爭,列強大多以「壓倒性勝利」「而迅速地結束戰斗」,各國指揮官也誤認為這場戰爭也能「盡快地」結束,所以德國發動了「施里芬計劃」,企圖快速滅亡法國。但後勤的機動性不足,加上塹壕戰的極大傷亡,最終導致「速決戰」破產,走向「靜坐戰」。


4.戰爭的極端慘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巨大,凡爾登戰役,兩次索姆河戰役這三場戰役就使得雙方軍隊損失了大約400萬軍隊。戰前的雄心壯志,爭當英雄的青年無不被戰場的驚人骸骨所震驚:陣地上屍橫遍野,到處都是士兵的殘肢碎片,空氣中彌漫着硝煙,遠處不時地響起的隆隆炮聲,毫無生機的大地,如同地獄一般淒涼,在無聲之中磨損着

他們的作戰意志。這便是1914年聖誕節上進行的足球賽的原因吧。


我們一定要從歷史之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走上曾經走過的錯誤道路,珍惜和平,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