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時候的童謠,現在聽起來這麼恐怖?

2024年3月3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我來嘮家常#


地大物博的祖國

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說法

這兩撥人常常為了

咸粽子、甜粽子吵得不可開交


但是不管是吃咸、吃甜還是吃辣

從小到大似乎有一樣是相通的

那就是聽過的「童謠」


什麼采蘑菇的小姑娘

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

這些美好的童謠陪伴着我們成長



但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

卻有着另外一些風格完全不同的

「恐怖童謠」


例如最經典的《兩只老虎》

「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

簡直就是細思極恐



甚至還有小時候學唱的《小白船》

之前一部《隱秘的角落》

讓大家感受到了《小白船》的詭異和恐怖



很多人說是一部劇毀掉了一首童謠

但其實這首歌最初就是安魂曲


1924年韓國作曲家尹克榮的姐夫去世

他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半月》

用來記錄失去親人的寂寥

和喪失國土的悲痛

1950年這首歌翻譯成《小白船》傳入中國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

這些歌謠的傳播卻做到了全國統一

可見童謠的影響力有多強



童謠之所以能廣泛傳播

離不開一個「童言無忌」的推手


其實早在我國古代時期

在民間廣泛流傳的童謠

就被加入了強烈的政治意圖

作為當時操控輿論的工具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

街頭突然傳唱起了這樣的童謠

「三眼和尚弄瞎馬」

為奪權者鋪好了道路



藉由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小孩之口

將童謠中的隱喻

光明正大的進行傳播

這就是創造者的意圖



只要傳唱的聲音能走遍大街小巷

就總有人能聽懂其中的暗語



後來網絡的傳播代替了口口相傳

童謠的更新速度才變慢了許多

現在很多小學生傳頌的順口溜

還是當年80、90後玩剩下的


說到這里

似乎感覺童謠並沒有多恐怖

那是因為我們得到了國家的保護


如果大家接觸過歐洲和日本的童謠

才會發現其恐怖程度直逼18禁


首先是《鵝媽媽童謠》

堪稱黑童謠界的聖經

血腥暴力是它的主色調

50%的內容都涉及了暴力行為



例如比較有名的

《兔子童謠》

《媽媽殺了我》

《是誰殺了知更鳥?》

《死了一個男子》等等


其中講的內容都是一些

媽媽殺我,爸爸吃我等

親人間相互殘殺的情節


英國著名推理小說《無人生還》中

貫穿全文的恐怖童謠

便來源於書中的《十個小黑人》



因為「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

所以有人推測這些童謠的背後

都有着真實的故事


再結合《鵝媽媽童謠》誕生的時代

——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

可想而知

在當時諸多的黑暗和壓迫之下

作家擁有着怎樣海量的素材


畢竟這些源於鄉野民間的童謠

傳唱的是兒童

而創作者基本都是成人



其中就有一篇童謠

《麗茲玻頓拿起斧頭》

講述了媽媽和爸爸

被女兒砍了四十刀



這首童謠就來源於

美國的真實血案

麗茲·波頓的繼母和父親被斧頭砍殺


經警方調查

麗茲一直對繼母心懷不滿

有着最大的作案動機


但在一年多的審判後

因證據不足最終將麗茲無罪釋放

麗茲還順利繼承了遺產


還有一篇《倫敦大橋倒下來》

每一次末尾反復強調的「美麗小姐」

被認為是對埃莉諾皇後征稅的諷刺

也是暗指舊時代「人柱」的祭祀



再來說說日本的黑童謠

在近代日本大正時期

日本流傳着以鬼怪迷信為主的童謠


其中有傳唱至今的《櫻花祭》

講述的便是將七歲的孩子

祭奠給山神來換取豐厚的糧食



對比如今我們傳唱的童謠

「我去炸學校」

雖然也有些激進

但這些歌謠更多的只是為了

發泄和解壓


雖然帶着點粗俗

但更多的是沉浸在押韻的節奏

所帶來的奇妙的「爽」點


從此也能看出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

真的在一天天的變好


那麼,作為這個時代的大人

我們想將怎樣的童謠傳給下一代

我們想將怎樣的世界交給下一代

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