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為何把皇陵選在了鞏義,這里到底有何玄妙之處

2024年3月4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黃河岸邊,嵩山腳下有一座美麗的城市,背山靠水景色宜人,從古至今人才輩出,這里就是鞏義,尤其是在北宋時期,這座城市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我們的旅程跨過黃河來到了鄭州市的地界,鞏義也可以說是鄭州的西大門,再往西就是洛陽偃師,這一片區域也正是黃河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集中展現區,每一處都值得細細游覽。

鞏義北靠黃河南接嵩山,有大山大河的地方往往人傑地靈,好的風水也讓北宋皇室盯上了這片土地。那北宋選擇把黃陵建在鞏義到底和這些有沒有關系呢?答案是肯定的,穩定的地勢地形一定是選擇陵墓的第一要義,試想一下如果建在黃河下游地區,黃河決堤直接就會沖垮陵墓,想必這是古代皇帝不能忍受的事情,而鞏義這里南邊有嵩岳,北邊有黃河,可謂是「頭枕黃河,足蹬嵩岳」,黃河以南地勢高,可謂俯瞰黃河水,地質穩定為黃陵的建設提供了先決條件。

除了好的風水之外,還有兩點重要的原因,首先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相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然後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而死後就必須安葬在西方,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鞏義恰恰符合這一堪輿學的要求,南山北水,山高水來,實為堪輿學「富貴不斷」的最佳典範。

另一個原因就是趙匡胤為了遷都,北宋時期,強敵在北,而開封無險可守,洛陽則不一樣,他對自己的臣子說:「如果我們遷都到洛陽,不僅能據山河之險,而且還能裁掉八十萬的軍隊,一舉兩得。」這也體現出北宋時重文輕武的特點。但他的提議遭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和一眾貴族的反對,趙匡胤只能作罷。

都城可以不遷,但黃陵一定要安置在鞏義這里,公元956年趙匡胤父親病故,第一個埋葬在了鞏義。整個鞏義還附葬有皇後陵22座、皇室宗親墓144座、名將勛臣墓8座,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皇陵石刻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是中國藝術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堪稱宋代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宋陵前後歷經160年,形成以趙匡胤為中心,子孫環繞的皇家墓葬群。這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在河南乃至中國的縣市中都非常少見。

在縣城中有兩座陵墓分別是永昭陵永厚陵,昭陵是宋仁宗趙禎,厚陵是宋英宗趙曙,兩個連着的皇帝不是親父子卻是叔侄也是一件奇事。

宋仁宗趙禎就是民間流傳「狸貓換太子」的主人公。按理說傳位侄子的事也不奇怪,很多小皇帝早夭無後都可能傳給皇室宗親,但宋仁宗在位42年不應該是這樣的情況,其實宋仁宗早就有13個女兒和3個兒子,但3個兒子早夭,很多人都發現了這一機會,試想一下被人惦記了之後他再想有兒子的難度有多大。

早歸正傳,按照宋代的規制,帝王生前不修陵,死後七個月之內必須下葬。宋仁宗死後,朝廷調集士兵四萬六千七百人,三司請內藏錢一百五十萬貫、綢絹二百五十萬匹、銀五十萬兩用於修建永昭陵,工期耗費七個月,至當年十月宋仁宗下葬永昭陵。元豐二年(1079年)曹皇後薨,附葬於永昭陵偏西北約 20 米處,緊靠永昭陵。永昭陵陵區格局基本形成。

整個昭陵南北長約1050米,東西寬約300米,南高北低,落差31.4米。周圍紅牆包圍看上去肅穆霸氣。陵區中軸線的方向朝向嵩山少室主峰。這也是北宋這幾座皇陵共同的特點。

不遠處就是永厚陵,永厚陵歷史上曾經遭遇過多次嚴重盜掘,現在陵台上有多處盜洞,而且已經嚴重塌陷。在南宋史料中,曾經提到過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過厚陵的場景,明確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宮為火焚後的場景。

這些出土的石像彌足珍貴,我們通過這些石像就能看出一千年前人們的容貌打扮和精神狀態,石像中還有外國面孔,可見北宋時經濟發達,對外貿易從萌芽到發展,萬國來朝的場景也是存在的。

鞏義市除了北宋的這些黃陵之外,還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是河洛文化的搖籃、詩聖杜甫的故鄉,文物古跡自然景觀不勝枚舉,是個訪古的好去處。

同時鞏義市是中原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位於鄭州、洛陽、焦作「金三角」之間,鄭西高鐵隴海鐵路連霍高速等橫穿東西。方便的交通也讓這里經濟發展迅速。現代與古樸完美的在這里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