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土竹簡,司馬遷讓趙高和李斯背鍋兩千年,是誰選了胡亥?

2024年3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兩千多年前,秦朝覆滅的消息在天下傳播開來,無數人驚詫和討論這個曾經高高在上的帝國如何在短短十幾年間迅速衰落。然而真正導致秦朝覆滅的內在機制,一直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之中。

最近,一份漢朝早期的竹簡手稿被發現,其內容揭開了秦朝覆滅的重要線索。這就是後世所稱的《趙正書》。這份竹簡披露出,秦朝覆滅的元兇,或許不是臣子奸佞,而是來自最核心權力層的自我毀滅。

秦始皇的繼承人選擇,註定了這個帝國的命運嗎?胡亥的即位,是奸臣篡改國命,還是皇帝本人的決定?權力斗爭下的宮廷陰謀,又在什麼程度上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病榻之上,權力的轉移

秦始皇創建帝國的功績,無人能及。通過武力征伐和現代化管理,他終結了長達數百年的戰國紛爭,建立了覆蓋中原地區的統一帝國。然而,這個年近六旬的皇帝,也直面着自己逐漸衰老和即將來臨的死亡。

前210年的夏天,秦始皇巡視帝國版圖。當他行至東海時,突然病倒在路上。此時此刻,皇帝知道自己的壽命已盡。他意識到,一個帝國的延續性,最關鍵的就是皇位的順利傳承。那麼,誰才是最合適的接班人選?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此前他曾被派往北方鎮守邊疆。父子兩人在政見上曾有過分歧,這使得扶蘇在秦始皇心中已然失去繼承人的資格。更何況,扶蘇此刻身處邊境,無法及時趕回。

秦始皇的次子胡亥,時年只有二十齣頭。然而,這個年輕人卻得到了秦始皇的寵信和賞識。或許正是因為胡亥年少輕狂、可以被老臣束縛和帶領,秦始皇才會選擇他為接班人。在病榻前,秦始皇將心腹老臣李斯馮去疾召來。他鄭重地告知二人,自己決意立胡亥為太子。希望他們暗中輔佐,確保胡亥能順利即位為帝。

李斯與馮去疾面面相覷,他們明白秦始皇此決定的重大意義。扶蘇一派勢必會憤懣不平,帝國內部必將為此產生動盪。然而,皇命難違,他們只得接受秦始皇的決定,暗中策劃確保胡亥的帝位繼承。

權力真空與派系爭奪

前210年9月,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這個曾經令天下震驚的萬世霸主,就此駕鶴西去。然而,他生前對帝國接班人的安排,並未如他設想的那樣被順利執行。秦始皇的突然病亡,讓整個帝國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按照帝國的傳統,新君需要立即繼位,否則權力真空期將讓整個國家步入亂局。

胡亥此時正在外地,尚未趕到都城咸陽。李斯和馮去疾也深知秦始皇此前的廢太子先例,擔心一旦宣布其死訊,將給扶蘇一派可乘之機。因此,他們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暗中派人迅速召胡亥前來咸陽。與此同時,扶蘇這邊也隱隱察覺到秦朝中央的異動。

他手下的官員商人紛紛來信,言語間都透露着詭異和惶恐。這讓扶蘇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正面臨危機。為此,扶蘇決定不再坐以待斃。他立即率領兩千精銳部隊,從邊境趕回都城咸陽,意圖爭奪自己的帝位繼承權。一場關乎帝國未來的權力之爭,由此展開。

皇位之爭:秦朝命運的分水嶺

在秦始皇突然駕崩後,秦朝本已岌岌可危的政治框架徹底被打破。兩大權力集團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李斯和馮去疾為首的本已通過宮廷政變控制住局勢,並且成功扶持胡亥即位為帝。然而,此時扶蘇帶兵抵達咸陽,進一步加劇了權力斗爭的白熱化。

整個秦朝上下,派系傾軋,矛盾激化,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這場爭奪最高權力的政治斗爭,直接關乎到這個剛剛統一的帝國,是否能在國君駕崩的危機情況下保持住延續性。它將決定秦朝未來的命運走向。

李斯深知,胡亥即位後的權力基礎尚淺,難以與扶蘇抗衡。因此,他決意以極端手段鎮壓扶蘇的反撲。李斯和馮去疾利用手中的宮廷禁衛軍,將扶蘇在都城的府第團團圍住。隨後率人強攻而入,將扶蘇殺害。

至此,胡亥的皇位得以鞏固,扶蘇一派也因主帥被誅而四分五裂。然而,這場兄弟鬩牆的血腥內斗,卻為秦朝日後覆滅埋下了隱患。它加劇了皇室內部的矛盾,同時讓胡亥此後的統治缺乏民心支持。

趙高崛起與朝政黑暗

秦二世胡亥繼位後,年僅二十三歲的他顯然沒有管治這個統一帝國的能力和魄力。朝政實權很快落入了以李斯為代表的皇室高層手中。李斯等人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搜刮財富。他們鏟除異己,排斥異議,使朝廷上形成一種極端恐怖的氛圍。而胡亥本人則沉溺於宮廷奢靡的生活之中,對政事漠不關心。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叫趙高的宦官逐漸崛起,並在幾年間成為秦朝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趙高為人陰險狡詐,他利用皇帝的信任,架空控制住李斯等人的權力。

到前207年,隨着趙高權力的進一步擴張,整個秦朝朝政越發腐朽黑暗。趙高濫殺忠良,設置酷法,百姓疾苦不堪重負。同時,他收繳民間鑄造的兵器,加劇了民變的危機。這直接導致秦朝在民心和防衛力量上出現空虛,為日後覆滅埋下了隱患。

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朝覆滅

一個帝國的覆滅,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秦朝覆滅的導火索,則是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發動的民變起義。

這個起於鄉野農民的小規模叛亂,在整個帝國內部矛盾尖銳的情況下迅速推進擴大。陳勝、吳廣聲勢浩大,各地響應,秦朝防線全面崩潰。終於,在前207年冬,起義軍攻入都城咸陽。秦二世胡亥在宮廷政變中被殺,秦朝至此覆滅。

秦朝覆滅的原因,不僅僅是民變的爆發。更多的,則是這場起義將秦朝內部的種種社會矛盾推向爆發邊緣。它成為壓垮這個看似強大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說陳勝、吳廣起義是導致秦朝覆滅的導火索,那麼真正的罪魁禍首,還是始於秦始皇匆匆選擇繼承人、發展為皇室內斗的宮廷政治斗爭。這場爭奪至高無上的權力斗爭,讓這個統一的帝國分崩離析,民心漸失,山河破碎。最終,在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

結語:權力的毀滅性或拯救性

《趙正書》的發現揭開了歷史迷霧,讓我們得以審視當年秦朝覆滅的種種內在機制。我們看到,秦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就是來自帝國權力核心層面的自我毀滅。

秦始皇匆忙選擇的繼承人,以及由此而生的皇室內部紛爭,讓這個強大的帝國在主心骨支離破碎的情況下步入衰敗。趙高代表的奸臣當權,也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權力的爭奪,如果沒有智慧和遠見,最終很可能功敗垂成。

那麼,當今的我們應當從歷史中汲取什麼樣的教訓?權力本身可以成為拯救一個文明的基石,也可能輕而易舉地將其粉碎。權力的獲得很難,而喪失卻出奇地輕易。因此,手握權力者必須時刻自我警醒、反躬自省,這是孤立無援的君主所面臨的最根本挑戰。

秦朝覆滅的宿命論色彩是否太重?亦或者,正是秦始皇等當權者的種種失誤決策,讓這個曾經強大的帝國走上滅亡命運?這些疑問,恐怕已然難以確切考證。然而,歷史事件的演進軌跡中所蘊含的種種啟示,則仍然值得我們反復思量。也許,正是在反思權力的責任與局限中,當權者可以獲得防止文明覆滅、引領文明復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