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毒計,讓人汗毛倒豎,最後一個堪稱不出世之毒計

2024年3月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文|一道Talk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兵者,詭道也」。

歷史充滿了勝利者的頌歌,而背後也充斥着陰謀詭計的爾虞我詐。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卻慘遭權謀算計,最終淪落為歷史的注腳……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毒計」,各個洞悉人性,機關算盡,避無可避。

最後一個更是被稱為「千古第一毒計」,即使千年之後再看,依舊無法可解……

齊紈魯縞:2600年前的經濟戰

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數不勝數,但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卻只有寥寥幾人,就比如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盛產「紈」,「紈絝」指的就是紈製作的褲子;魯國盛產「縞」,號稱「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齊國、魯國都為東部強國

二者都是當時頂級的絲絹,深受貴喜愛,因此,兩國在貿易上是競爭關系。

不僅如此,兩國還接壤,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關系非常緊張。

齊桓公

當時齊桓公有稱霸之意,決心伐魯,專門找當時的相國管仲商量對策。

管仲被譽為「千古第一相"

曾經當過商人的管仲,一眼就看出了魯國的命門,為齊桓公獻上一計,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齊紈魯縞」

齊桓公聽後欣然同意,並當即下令王宮之內禁止穿齊國紈製品,一律改穿魯縞,齊國貴族自然有樣學樣,也開始模仿宮內穿着魯縞。

一時間,齊國上下都開始流行魯縞衣物,一時間,魯縞供不應求,價格飛漲,齊桓公還專門到魯國高價收購魯縞。

這下,魯國普通老百姓都看到魯縞在齊國的流行,不少魯國商人都賺的盆滿缽滿,魯國上下陷入「魯縞狂熱」之中,就連魯國的農民也開始傾向於種桑養蠶。

那糧食不夠吃怎麼辦?

在魯國人看來,這還不簡單,用賣魯縞掙的錢買糧食就好了。

殊不知,這一切都是管仲精心准備好的陷阱。

一年之後,齊國圖窮匕見,齊桓公宣布全國禁止穿魯縞。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魯國因為此前的「魯縞熱」,糧食不足,而齊國還禁止向魯國出口糧食。

此時的魯國終於「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

最終,魯國只能與齊國簽訂屈從協議,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

2600年前管仲的這個計謀,也是最早的經濟戰。

他洞悉了人性最深處的貪婪,對金錢的渴望,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敵國,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推恩令:最光明正大的「陰謀」

「陰謀」的最高境界就是「陽謀」,中計者明知中計,卻無可奈何。

在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陽謀」就是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劉邦分封諸侯王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行分封制,大封異姓王。

到了劉邦晚年,異姓王先後造反,在解決這些桀驁不馴的異姓王之後,劉邦意識到封異姓王的潛在巨大風險,於是立「白馬之盟」,規定只能劉家人稱王。

但問題的根源並未解決。

劉邦去世後,劉氏王實力愈發膨脹,已經有「尾大不掉」之勢。

漢文帝

漢文帝時期,賈誼提出削藩,卻未被採納;

到了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採納晁錯建議,大力削藩,卻引得諸侯王造反,也就是七國之亂

齊國之亂

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舊不可小覷,同樣威脅着朝廷權威。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可能允許諸侯王繼續保留如此大的權力,削藩被提上日程。

但經過「七國之亂」,漢武帝明白,強硬削藩,只會適得其反,甚至爆發內亂。

而漢武帝的首要對手是北方的匈奴人,不允許內部出現任何動亂的風險。

為此,就必須採用「非常」手段。

就是在這個時候,主父偃提出建議,也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推恩令」

主父偃

手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原本諸侯王由嫡長子繼承,改為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嫡長子繼承王爵而次子、三子可以分割繼承土地,成為列候,受到郡守管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正式推行推恩令。

在我們看來,這是明晃晃的削藩「陽謀」,但實際上,各諸侯國都乖乖接受了推恩令,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就完成了削藩。

這是因為,推恩令抓住了人性最深處的訴求,那就是公平。

原本對於諸侯王的眾多兒子來說,除了嫡長子,他們根本沒有什麼繼承資格。

但推恩令一出,這些人就有了繼承家產爵位的正當理由和合法性。

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就算知道推恩令會使得封國越來越小,但對於諸侯王的眾多兒子來說,這實際上與他們並沒有什麼關系。

並且,漢武帝是以賞賜的名義實行推恩令,表面看,並沒有分解諸侯國的意思,而是「為了宗族子弟着想」。

所以,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並未遭遇任何抵抗,反而被稱贊為「仁政」

既然推恩令被譽為「頂級陽謀」,為何後世為人效仿呢?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經過七國之亂之後,諸侯王再無抗衡中央朝廷的實力資本。

漢武帝用了最「體面」的方式削藩,各諸侯國只能被動「體面」,根本無力反抗。

杯酒釋兵權:帝王級的演技

歷朝歷代,如何處理開國功臣,都是一個極為麻煩的事情。

若是手段激烈,會被認為是不仁不義,有失皇帝身份;相反,若是不能有效處理,則會直接威脅皇權。

古代帝王之中,唯有趙匡胤的處理手段堪稱「溫情」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武人地位最高的時期之一,在當時講究的是「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在那個時期,誰掌握軍隊,誰就是皇帝。後唐李嗣源、後晉石敬瑭、後漢劉志遠、後周郭威莫不如此。

周世宗柴榮去世後,他七歲的兒子繼承皇位,但年齡太小,根本無法制衡這些驕兵悍將。

黃袍加身

960年,趙匡胤率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占領了汴京,登基稱帝,建立大宋

正因為趙匡胤武將出身,所以,如何處理手下這些將領,始終是困擾他的頭等問題。

961年七月初九,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把酒言歡。

忽然在酒席間說道,自己當了皇帝之後,整夜難以入睡。

眾將領連忙詢問原因。

趙匡胤開門見山,告訴眾將,他是因為黃袍加身才登上皇位,如今擔心部下效仿。

眾將這才明白,這是一場鴻門宴!

趙匡胤既然敢說出自己的顧慮,自然已經做好了十足的准備。

此時,席上的將領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只能磕頭表示絕無二心,懇請皇上為他們指明一條生路。

趙匡胤此時才終於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他要這些將領放棄兵權,安心做富家翁。

這些將領此時根本沒有其他選擇,而趙匡胤的條件也是在優渥,最終只能同意。

於是,趙匡胤靠着「杯酒釋兵權」,就徹底解決了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問題,有效鞏固了皇權。

而「杯酒釋兵權」,也被稱為「古代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場非常成功的鴻門宴。

金刀計:千古第一毒計

故事發在東晉十六國時期。

公元367年東晉北伐前燕,勢不可擋,千鈞一發之際,慕容垂力挽狂瀾,擊敗東晉軍隊,保全了慕容家族的基業。

然而,功高蓋主的慕容垂遭到各方忌憚,為保全性命,只能帶領家眷投奔前秦

苻堅久聞慕容垂大名,對其非常看重,惺惺相惜,堅信其能幫助自己成就一番霸業。

但前秦丞相王猛對慕容垂卻充滿了提防,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

然而,王猛的建議卻遭到苻堅的反對。

苻堅

王猛也不再提此事,但他從未放棄除掉慕容垂的想法。

370年,王猛終於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時刻,這一年,苻堅任命王猛率軍討伐前燕。

王猛

王猛便趁機提出要求,要求慕容垂之子慕容令作為大軍的向導,隨軍出征。

這個要求,不論在苻堅還是慕容垂看來,都是非常合理的,這是考驗慕容垂父子中心的絕佳機會。

同樣的,慕容垂父子也需要藉此作為自己的投名狀。

然而,慕容垂還不知道,自己已經中計。

到了大軍出發前晚,王猛專門上門拜訪慕容垂。

推杯換盞後,王猛緩緩說出了自己的要求:「今當遠別,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

慕容垂與王猛的關系根本算不上熟絡,更談不上睹物思人。

但慕容垂投奔前秦,寄人籬下,無法拒絕王猛的要求。

於是,慕容垂便將自己的佩刀送給了王猛,也就是「金刀計」的由來。

至此,慕容垂父子徹底中計。

王猛率軍途中,買通慕容垂一位親信,讓其攜帶金刀找到慕容令,假裝慕容垂帶話,「王猛想要迫害我們父子二人,我已經脫身,你也盡快脫身。」

慕容令看到金刀,對使者的話深信不疑,逃回了前燕。

兒子叛逃的消息傳來,慕容垂進退維谷,只能被迫出逃,但很快就被抓回。

而苻堅,並未怪罪慕容垂,饒其一命。

「金刀計」本質是反間計,但卻被成為「千古第一毒計」

這是因為,如果你站在慕容垂父子的角度,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首先,王猛要求慕容令隨軍出征,慕容垂難以無法拒絕。

而這就一定會導致父子二人相隔千里,無法有效溝通,留給王猛足夠的操作空間。

其次,金刀只是藉口。

王猛嚮慕容垂索要信物,慕容垂也不能拒絕,因為王猛位高權重,而慕容垂只是一員叛將,身在前秦,他根本不敢得罪王猛。

並且,王猛還能夠買通其身邊親信,所以,即使沒有金刀,王猛也有足夠的手段欺騙慕容令。

最後,王猛牢牢抓住了慕容垂父子的內心的不安。

作為降將,慕容垂在前秦沒有根基,也知道朝中很多人對其充滿了猜疑,所以,慕容垂父子在前秦始終缺乏安全感,而王猛恰恰就利用了這一點。

金刀計本質就是王猛利用信息差,把慕容垂父子給「嚇」走了。

而慕容垂父子在前秦的處境的確如履薄冰,因此,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無限放大慕容垂不安全感。

雖然金刀計並未成功,慕容垂活了下來。

但事實證明,王猛眼光毒。

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慕容垂果然脫離前秦,建立後燕,讓人感慨。

回看這些頂級計謀,無一例外,都是直奔人性弱點,讓人不寒而慄。

你還知道歷史上那些著名計謀?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信息源:

[1]官方網站澎湃新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

[2]官方網站上游新聞《金刀計真的是古今第一奇謀嗎?帶你讀懂成功毒計背後的邏輯結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