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的福建福州:路邊的小廟破敗不堪,游神的人偶面目猙獰

2024年3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本組圖片出自《美以美教會像冊》,由在福州美國傳教士拍攝,具體時間不詳,看照片中的人物穿着打扮,應為清代末期。

清末時期的某一天,幾名美國傳教士走出福州城,前往鄉村傳教,這是他們在途中看到的景色:田野中間立着一座帽子形狀草棚子,這是當地農夫夜間看守莊稼的地方。 遠處的高地上,一個牧童正在放牛。

鄉間景色

淺淺的水溪,溪水中悠然徜徉的水牛群,幾棵造型奇特的樹,襯托着連綿的遠山,勾勒出一幅景色優美的鄉村風景畫。

菜地

溪水邊的一塊菜地,築着竹籬笆,裡面巨大的枝葉已經乾枯,活像一把把收起的傘,不知什麼原因如此荒廢了。

收獲

稻子成熟的季節,農夫和農婦正在稻田內收割稻子,當時的生產水平很低,畝產水稻大約只有一百三十公斤。

耙田

正在使用耙子平整水田的農夫,耙田是插秧之前一道重要的工序,在梳理平整田塊的同時,也將粗大的泥塊破碎,並將田裡碎草、石塊挑揀出來。當年沒有機械設備,完全依靠人力完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含義了。

神龕

鄉間道路邊上的一座神龕,全部用石頭築成,門前牆壁上還留有一半對聯,上面寫着「神靈合境保平安」,另一邊已經破損,只殘存「鄉添福」三字。

小廟

舊時的福州寺廟廣布,在城內鄉間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廟和神龕。這座小廟顯然已經有很多年歷史了,兩旁立柱一邊是石頭,一邊是青磚,是維修之後的結果。

孩子

四個在路邊玩耍的孩子,兩個年幼的待在路邊,大點的孩子則下到路基下的小河邊收集干樹枝和枯葉,用作燒飯的燃料。大人忙着的時候,小孩子基本上都屬於散養狀態,有時候還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作坊

圖片的原本注釋說這是一座甘蔗加工作坊,幾頭牛正在拉動石磙碾壓榨取甘蔗汁。感覺有點不像,更像是在碾場打糧食。

村口

傳教士們來到一座村莊邊,村口是一大片的空地,逢集的時候,這里是一片熱鬧的集市,人流量非常大,這一點從路邊一排廁所就可以看出來。今天是休市的日子,只有幾個賣柴人在路邊聊天等待買主。

簸谷

正在家門前簸谷的老太太,所使用的工具為一架扇車,這種清理稻穀中雜質的工具早在漢代便已出現,通過搖動手柄產生風力將谷殼吹去清除。

游神

鄉村道路上行走的兩個人偶,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游神又稱迎神,是福州地區一項古老的「娛神」風俗,舊時每逢神誕日或傳統節日,都會舉行游神活動。

圍觀

美國傳教士的到來,吸引了村里很多人前來圍觀,其中有不少的小孩子。人群旁邊是傳教士的行李,都被裝在大籮筐內,方便挑夫搬運。

小廟

幾名傳教士站在一座鄉間的一座寺廟前交談,旁邊是一個月牙形的小池塘, 池塘邊圍着堅固的石欄杆。從池塘的形狀可以斷定這是一座文廟,半月形的小池塘又名泮池,是舊時文廟前必有的設施。

觀看雜耍

一支雜耍班子在村頭的樹林邊紮下場子,引來了無數村民前來觀看,其中有挑着農具的農夫,還有抱着孩子的婦人,這是舊時人們難得的休閒娛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