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神秘崖葬:培養大量背屍人,以背棺材為生,學攀岩便是為安葬

2024年3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過世便葬在三四百米高的洞裡,去世之人從不入土以懸崖為地,借背屍人傳遞,高高的懸崖上,藏着數不勝數的「棺槨」。

這個位於貴州大山深處的「葬禮」背後又有着怎樣的傳奇故事?

懸崖上的葬禮

風景優美、順河而上,誰都難以想象在這絢麗的景象之下,在中部的懸崖之上卻有着數十口的棺槨。

縱然聽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從視覺上看來並非覺得令人有所忌憚,更多的卻是感嘆。

自然地,這對於懸崖上的「棺木」又是如何安然無恙的在這懸崖之上也便成為外界思考的關鍵。

背屍人。

聽來直覺疑惑,但實際上「背屍人」確實存在,甚至早在古代便有記載。

而這崖葬便基本上出在貴州一帶,其中最大的特點自然便是葬在這懸崖之上,只不過是有葬無墳,即使葬下了也最終只是一個個的棺木,但若是說來到底是哪一個人家的,那還真的是要仔細思考上一番。

只是這懸崖上的葬禮,細致看來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懸棺葬,一種是洞葬, 相比較這洞葬便比懸棺的種類要多上許多,比如有洞棺葬、棺材洞等等。

那這既不同於火葬也不同於水葬的「崖葬」又藏着怎樣的故事?

實際上這在懸崖上安葬與祖輩與民族的發展也離不開關系。

懸棺葬出自於苗族,光是問道苗族哪家的祖先,十個至少有八個的棺木便在這懸崖之上,而其中的原因便是因為以前生活的土地緊張,沒有土地埋葬成為家家需要考慮的關鍵。

但逝世之人總歸是要進行安置,沒有辦法,在懸崖上安葬也便成了退路,卻不曾想竟然成為了苗族的歷史。

老人去世過後埋葬在懸崖之上或者懸崖的洞穴內成為習俗。

自然地,這懸崖陡峭,這人又是如何去到懸崖上進行安葬,如此之來,「背屍人」也便逐漸在貴州一帶聞名。

那又到底是如何安葬的呢?

棺木那麼大,縱然是靠借幾個人齊心協力,在這陡峭的懸崖之上又如何保持平衡感,將棺木成功安葬在懸崖?

也是因此,便有了分開背棺材和屍體的說法。

懸崖陡峭,人光是在這懸崖處攀岩能否站立得當便是個問題,而經詢問後在貴州的「背屍人」才知曉,起初學會攀岩便是為了能夠在懸崖上安置去世老人。

也是因為這一批學會攀岩的祖先才有了後來一個個的背屍人。

學會攀岩也只是其中一步,為了能夠保證崖葬的順利,背屍人會先將棺材分散,然後一塊一塊的帶上去,最終再將其組裝起來。

而後再是回到懸崖之上背過屍體,在這懸崖之上行走,最後放到棺木里,最後給老人蓋上蓋子即可。

當然這純靠背屍人從陸地到懸崖也自然是不可能,這工程量太大,所以為了能夠使得過程順利,背屍人去到懸崖挑選好位置過後,會差人將棺材的部件在藤條或者繩子吊在絕壁上。

背屍人在一步步將其放置懸崖的洞穴內,另外在這懸崖之上,為了能夠使得棺材穩固,背屍人會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

幾千年來在苗族盛行,更是成為苗族固有的喪葬習俗。

只是誰曾想到本是在貴州一帶流傳於苗族的背屍人,後來卻成了國內基本「絕跡」的職業。

在懸崖之上是回家的願景

實際上,在這懸崖之上安置葬禮與從前人民的美好夙願分割不開。

就拿這格凸河一帶苗族來說,因為歷史的因素,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後來因為戰爭為了生存也便開始了遷徙。

所以「回家」成為遷徙苗族祖先最大的夙願,後來也便有了這將懸崖上的葬禮

因為居無定所,又無土地進行安葬,為躲避敵人以及猛獸,這懸崖也就成了不二之選。

這也是為何在懸崖之上進行洞葬,分為幾種類型的關系,目的便是為了讓這棺槨位於懸崖上平穩安全有保障。

同時在當地苗族人看來,這不僅便於保存、節約了用地、還能防止敵人和野獸侵襲。

另外在這懸崖上葬禮祭奠開始之前,背屍人會鄭重穿上祭祀用的服裝,口中會念念有詞,據背屍人表示這是在向祖先表示請示,隨後便會唱一首古歌,這古歌的含義主要便是苗族的歷史。

且會在喪葬活動中,為逝去的老人宰一匹雄壯的馬,意指是老人坐騎,另外還會為老人配上馬鞍、匕首、戰刀、斗笠。

而之所以如此,便是在從前苗族的祖先看來,正是因為在部落戰爭中馬匹跑的太慢,所以影響了戰爭,因此在喪事中給宰馬匹便是起到助跑之意。

除去跑的快,也是希望能夠跑回到家,所以也便有了去世不入土的崖葬,有葬但無墳。

葬在這懸崖之上,無人能夠輕易接觸到棺木,而逝去之人有一天也會真的「回家」。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崖葬也漸漸有幾十年並未有過舉行,這背屍人也越來越少,幾乎能夠有這樣本領的也並未能夠找出幾個。

但是這歷史傳說和美好的夙願終是能夠有所流傳,令外界知曉這其中緣由、了解這苗族歷史,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參考資料:

苗族習俗結構芻議,思想戰線,1988,中國知網

貴州崖葬略論。貴州民族研究,2009,中國知網

萬丈懸崖負物而行 "蜘蛛人"解開千古懸棺之謎——中國新聞網

苗族神秘洞葬之謎 令人肅然起敬望而生畏——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