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沒有被美國駐軍的西方強國,美軍窮盡所能,幾十年都無可奈何

2024年3月6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我們今天看來,在冷戰時期,中國就是一個獨立於美蘇兩大陣營之外的「中立大國」。而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其他的主流國家幾乎都或主動或被迫的分出了自己的陣營。但是事實上,冷戰時期除了中國之外,還有着另外一個大國始終也在反抗美蘇的霸權。

這個大國,就是戴高樂治下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法國)

一、洛林十字架飄揚在巴黎

法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的「倔驢」。其實早在羅馬帝國覆滅的時期,法國人的祖先就已經展現出了這一種族特性,法國是今天西歐唯一一個系統性的保留了羅馬文化的國家。雖然他們不說拉丁語,但是「高盧-羅馬文化」使得其在中世紀就已經迸發了民族主義

其中的集中體現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並非是一場國王之間的戰爭,對於法國人而言這是一場全民戰爭。法國人反抗英國的理由並非「為了國王」,而是「為了法國」。洛林十字架從那一刻起便飄揚在巴黎,而這一飄就是無數年。

而強硬與敢於反抗,就是法國人的傳統!

(戴高樂)

聊起今天的法國,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他就是夏爾·戴高樂。戴高樂所代表的,是法國人那種永遠昂揚向上的反抗精神。在那段法國最為灰暗的歲月里,戴高樂就是所有法國人的精神領袖,包括法共在內的所有法國抵抗者都被戴高樂團結在了洛林十字架之下。

二戰期間,英美數次嘗試肢解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美國先後扶持了維希法國的變節者達爾朗,以及戴高樂的老上司吉羅上將來挑戰戴高樂。但是面對美國人的摻沙子,戴高樂卻堅定的表示,你們要麼停手,要麼我把自由法國的總部搬去莫斯科

而在二戰後,法國最為「硬氣」的時候,也永遠都是在戴高樂執掌法國的時候。

(戴高樂)

二戰結束之後,尤其是在戴高樂離開之後,法國不僅丟失了戰前的地位,成為了歐洲二流國家。甚至就連自身的主權都無法得到完全的保證,馬歇爾計劃下,法國經濟受美國控制,軍事被美國的「盟國義務」所支配,就連國防都需要依賴美國的核武器保護。

當時的法國政治家德姆維爾一針見血的說道:「從1946年到1958年,美國完全控制了法國的對外政策。」戴高樂更是在在野期間不斷的抨擊第四共和國,稱其:「已經使法蘭西淪落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霸權之下。」

而在1958年戴高樂重新上台之後,他第一時間就明確了自己的執政思路,那就是重現法國的「偉大」,奪回法國的「獨立」。戴高樂是這麼說的:「我的計劃就是讓法國脫離北約組織在美國指揮棒下的歐洲一體化,那是虛假的歐洲一體化。」

(法國)

二、退出北約進行時

一句話,明確了法蘭西接下來的兩大目標。第一,脫離北約與美國的控制。第二,構建真正的歐洲一體化。戴高樂在上台之後,立刻就像艾森豪威爾寫信,要求執行《北大西洋公約》第12條修訂程序,也就是要求重修公約的細則。

戴高樂也相應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北約應當更改現行的模式,轉而成為一個由英,法,美三國所主導的軍事組織。並且北約組織應當建立一個「三國理事會」,其具體作用應當類同聯合國安理會戴高樂認為,法國如今在北約組織中,「缺乏應有的地位。」

其實在戴高樂正式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經向杜勒斯,麥克米倫以及阿登納等歐美政要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然而,戴高樂的要求可謂是正中美國的「雷點」,戴高樂的要求也必然無法被美國所滿足。但是艾森豪威爾似乎已經忘記了戴高樂的「倔強」,忘記了當年的「莫斯科威脅」。

(北約)

1958年的「九月備忘錄」事件之後,法國便開啟了自己脫離北約的進程。1959年3月,法國政府向北約代表傳達了正式的通知,法國海軍地中海艦隊將會脫離與北約聯合艦隊的關系,也就是說法國收回了艦隊指揮權,這也是法國退出北約的第一步。

1962年,肯尼迪總統推出「多邊導彈計劃」試圖在北約國家中建立「核武器一體化」體系。為了拉攏英國,肯尼迪在拿騷會議上向英方低價出售了5艘北極星潛艇,該事件也被稱之為「拿騷禮物」。在拉攏法國的時候,肯尼迪也使出了類似的手段。

但是戴高樂卻公開拒絕了「拿騷禮物」,1963年1月14日,戴高樂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法國應該擁有自己的國防。」隨後戴高樂公開了法國的核武器計劃,可謂是公然打了肯尼迪的臉。在法國公開拒絕之後,「多邊核武器計劃」遭遇推進困境,最終隨着肯尼迪遇刺而擱淺。

(肯尼迪)

1962年,戴高樂拒絕繼續增兵北約聯合部隊,1964年法國正式退出大西洋聯合艦隊,同年中法建交,1965年戴高樂拒絕參加北約聯合戰略演習,1966年戴高樂訪問莫斯科,《法蘇合作宣言》正式簽署,法國邁出了與「東方集團」合作的第一步。

1966年3月10日,法國退出北約,同年法國政府向美軍駐法部隊下達「逐客令」。1967年,戴高樂下令將法國所有美元儲備換成黃金,法國軍艦君臨紐約,拉回了一整船的黃金,布林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1968年,法屬波利尼西亞一聲巨響,法國核試驗成功,法國成為全世界第五個擁核國家。

同年,《核不擴散條約》正式簽署,全世界都在等着法國。戴高樂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法國真的被重新送上了世界大國的位置。

(原子彈試爆)

三、不只拯救法國,還要拯救歐洲

除了退出北約以外,戴高樂最大的貢獻,其實應該是因為他主導了德法和解,加強歐洲的團結,成為世界上的「第三股力量」,才能夠真的實現獨立與自由。

其實當時法國的想法其實在那個時代並不稀奇,當時希望成為「第三股力量」的人很多,尼赫魯想過,納賽爾也想過。但是無論是尼赫魯的「不結盟運動」,還是納賽爾的復興主義,最終都沒有成功。

但是戴高樂成功了,歐盟就是今天法國努力下的產物。雖然戴高樂終其一生都沒有看到歐盟真正建立的那一天,但是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卻是在1965年建立的。在此之前,歐洲雖然已經存在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諸多組織。

(歐盟)

今天的歐洲,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而這都需要感謝戴高樂,感謝法國。雖然在今天的歐盟,「每一分榮耀都能夠歸於法國,但是每一張歐元都要屬於德國。」可是法國依然在歐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法國,她從來都是一個大國。

今天的法國,依然是西方世界中制衡美國的重要因素。雖然歐盟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經與美國步調一致,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將歐盟與美國看作為一個整體。英國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國為了打斷法國主導的歐洲一體化所摻入的沙子。

但是長期以來,法國始終都在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雖然法國在二十一世紀之後已經重返了北約,然而哪怕就算是在北約中,法國都並不完全遵守美國的「規則」。今天的俄烏沖突之所以沒有演變為全面戰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國的貢獻。

(法國總統)

今天的北約中,有三個國家是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中堅力量,一個是匈牙利,一個是土耳其,另一個就是法國。匈牙利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因為歷史原因與領土原因,土耳其則是在待價而沽,而法國是唯一一個真正的發自內心的為了世界和平,拒絕烏克蘭的國家。

今天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長期為人所詬病,但是馬克龍確實是歐洲「最敢說話」的領導人。2023年4月11日,馬克龍在訪問阿姆斯特丹的時候公開表示:「歐洲長期以來都沒有建立戰略自主,因此總是陷入失常與不屬於歐洲的各種危機中。」

雖然沒有指明是誰,但是事實上馬克龍就是在譴責美國,總是在嘗試影響歐盟的政策。馬克龍,總是那個歐洲最敢和美國「對着干」的男人。但是面對法國的強硬態度,美國卻總是無可奈何。

(法國總統)

從阿爾斯通事件到澳大利亞核潛艇事件,我們總是能夠看出美國一直都在不遺餘力的嘗試坑法國。而且美國對法國的這種坑,並非是一種「美國利益至上」,而是窮極手段的主動坑法國。但是這也能夠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法國至少已經讓美國感受到了威脅。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有被美國「正視」的機會。但是很顯然,法國算是其中一個。然而法國終究是一個歐洲國家,這也使得美國無法公然與法國決裂,畢竟這本身就意味着歐洲社群的分裂。

這也是法國能夠憑借着相對較弱的實力,與美國周旋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切還必然將會持續下去。

(法國總統)

參考資料

中華網.馬克龍呼籲減少對美依賴 歐洲需要戰略自主權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和利益犧牲品.[OL].2023.04.10.

中國青年網.不怕美國人「放槍」,他為何如此「倔強」?.[OL].2023.04.13.

姚百慧.戴高樂挑戰美國霸權:改組北約的"九月備忘錄"[J].法國研究, 2022(2):17.

崇明.偉大,節制與信仰——戴高樂的抵抗[J].讀書,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