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飢荒,百姓們為何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要去吃草根、啃樹皮

2024年3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晨晨不愛吃豆腐c

編輯/晨晨不愛吃豆腐c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飢荒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太能理解,但對於老一輩人來說,那是他們走過的艱苦歲月,因為飢荒被活活餓死的人高達幾百萬。

而飢荒從古代開始就有了,雖然時代不同,但他們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比如樹皮、草根,那麼為什麼老百姓放着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啃樹皮呢?

自然災害

在秦末年間政治局勢動盪,連年的自然災害讓秦全國上下出現了糧食短缺現象,即便當時的人頒布了措施恢復農業生產,但絲毫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

公元1306年間,多地頻發大雨,使得中原大地受到了70年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莊稼和房屋全被雨水沖毀了,而南方地區又因旱災,很多地區的莊稼顆粒無收。

這些水災、旱災,讓全民陷入了大飢荒,最基本的溫飽都維持不了,人們吃不飽飯,家也被大雨淹沒了,只能露宿街頭。

崇禎年間,因國內西北地區大面積乾旱,造成了大面積的飢荒,餓急了的人只能啃樹皮充飢,到最後甚至發展到了人吃人的慘狀。

古代人們的生產力和科技都沒辦法和現在相比,那時候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一年的辛勤勞作到最後能有多少收獲,完全取決於「老天爺」,有好的天氣,那麼你收成就好,如果沒有或者再來點什麼災害,那麼他們就要面臨餓肚子的局面。

面對天災人們根本做不了什麼,他們只想着怎麼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只要給他們口飯吃,那麼就有人願意為你效力。

在古代沒有那個朝代是沒有經歷過天災的,但如何正確的處理,幫助百姓度過難關就是一門學問了,異常天災說來就來,它來的倒是輕巧,遭殃的卻是黎民百姓。

對於農民來說,他們辛苦墾種了幾個月,一場天災下來全都毀於一旦,辛苦幾個月的心血白費了不說,還得考慮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為了能活下去,他們不得已想出各種辦法,為的就是有口飯吃。

他們為了活下去,會選擇吃草根、樹皮,但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他們寧願啃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去抓魚蝦來吃呢?

不抓魚蝦

北方屬於內陸地區,歷來就是我國旱災、水災頻發之地,抓魚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但大多數受災的百姓都是農村的,平日裡都是靠種莊稼維持生活,他們對河流湖泊並不熟悉,所以很多人不會捕魚。

咱們從《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出來,古人的捕魚工具非常簡陋,大多都是用竹竿組成的魚叉,光靠着魚叉想捉到魚是一件很難的事,就算是設置陷阱捕魚也是需要時間的。

而且抓魚也是需要體力的,本身人都餓得沒勁了還要去抓魚,所以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抓魚和采野果啃樹皮來說,後者要容易很多。

而且河流和湖泊在乾旱的時候也會乾涸,水位下降會讓魚兒更加警惕,所以會更不容易捕捉,而且在旱澇災害交替出現時,水質也會受到影響,古代人沒有檢測設備,也不了解傳染病,所以也只能本能地避開這些水源。

再來就是烹飪魚蝦比較費勁,雖然魚味道鮮美,但生吃還是會給人一種難以下咽的感覺,在漢朝時期,百姓的主要調味料是豆豉醬油等,這些東西在災難時期更是不可多得,所以,面對自己不確定安不安全的食物,還不如選擇自己熟悉的食材,如野菜、樹皮等。

雖然這些東西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對於遭受飢荒的老百姓來說,能填飽肚子已經很不錯了,有東西吃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就算是在食用過程中,有人因誤食喪命,但在當時也沒有其他辦法。

官府不作為

大家可能會問,百姓們面臨這樣的疾苦,難道皇帝都不管的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災難發生時,百姓們除了依賴身邊的朋友和好心人士的幫助,剩下的就是依靠官府了。

在古代社會,商人的地位普遍不高,但架不住人家有錢啊,在災荒時期,一些商人就會趁機囤積糧食,之後再用高價出售給災區,這種行為對災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個時候他們就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官府身上,而朝廷收到受災的奏摺時,一般都會下令開倉放糧,但古代的交通大家應該都知道,光是這奏摺抵到皇上手裡就得很長時間,皇上在下旨到地方又得幾天時間。

等救災物資到百姓手裡,都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如果他們不啃樹皮的話,早早地就餓死了,而且上面發放下來的東西,中間的人還會吃回扣,一層層盤剝下來,到百姓手裡也所剩無幾了。

歷朝歷代都會很多貪官,這是無法避免的,雖然這些是救災用的錢糧,但在他們眼裡這就是飛到自己口袋的錢,他們才不會考慮百姓的死活,所以面對飢荒還是得靠自己。

盡管如此,歷史上還是出現過一些心懷大愛的正義之士,他們不忍心看着百姓們遭受飢餓的痛苦,更不願意看到百姓們被活活餓死,竭盡全力地去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

明末大儒葉琮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他的家鄉發生了大飢荒,他便將自己多年來珍藏的書籍變賣,並上書請求錢糧救災,在他的倡議下,當地的人紛紛捐款賑災,並開設了上百個粥棚,親自監督賑災事宜,在他的努力下,家鄉的災情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飢荒發生的原因

自古以來飢荒發生得非常頻繁,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而飢荒的發生有的是自然原因,還有的是人為的。

咱們先來說說自然原因,我國處於分級氣候區,農作物的生長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每當海洋性季風變化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就會時常出現旱澇災害,導致小麥、穀物等農作物減產或歉收。

我國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次小冰期北方地區氣溫驟降,使得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在東漢末年小冰期就導致連續數年嚴重歉收,推動了八王之亂的爆發,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咱來看看人為因素,自春秋戰國開始,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當時土地都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農民自己的土地越來越少,甚至到最後無地可種,農民被迫淪為了佃農或僱工,生存環境非常脆弱。

在歷史上他們並不是沒有注意過土地私有制的弊端,北魏設立過均田制,試圖打破土地兼並但這些改革最終都很難奏效,因為力度不夠,沒有真正觸及到土地私有制的核心。

所以那些沒飯吃的人就只能靠着吃草根和樹皮度日,不過艱難地日子都已經過來了,現在我們根本不需要為餓肚子而發愁,因為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現在有的吃,但我們還是要節約糧食避免浪費!

參考信息來源

[百家講壇]黃河上的古都6 食為民天話鄭州 古代皇帝如何應對糧食危機_CCTV節目官網-CCTV-10_央視網(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