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2歲的麥克阿瑟聽聞印度對中國開戰,一番評論十分犀利!

2024年3月7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編者按:本文為頭條原創獨家首發,請勿抄襲轉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哪怕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也要讓世界看看,誰才是真正的亞洲第一強國!」

1962年,印度政府將早已蠢蠢欲動的野心直接暴露在了台前,不僅故意在兩國邊境地區製造摩擦,更是侵占了我國大量領土。

我國起初為了顧及兩國關系,不願兵戎相見,一直希望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面對我方的忍讓,印度竟以為中國懼怕他們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更加變本加厲。

直到我國軍隊開始奮起反擊,印度方面則向世界各國公開表示要與中國宣戰,而這一消息傳到麥克阿瑟那裡時,這位傳奇的美國老將只是不屑地笑了出來,隨後更是大膽的預測了印度最終的結局。

那麼,在這場沖突背後到底有着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麥克阿瑟又是如何評論印度的行為的呢?

沖突爆發

二戰結束後,民族解放成為了世界主流,印度也是在此時期從原屬英國的殖民地變為擁有一定獨立自主權利的英聯邦國家。

上個世紀,還被英國實際控制的印度趁我國處於內亂之際,認為我國西部地區「有邊無防」,不斷派兵蠶食我國邊境的領土。

後來,印度更是單方面私自劃定了一道麥克馬洪線,將其作為中印兩國的邊境線,這一不被國際認可的「劃線」自然遭到了我國的強烈反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將大部分兵力用在了清除國民黨殘余勢力以及各地的匪患問題上,也是在此時期,印度趁機在我國西藏和新疆等地扶植了大量的不法分子,試圖從新中國分裂出更多的領土。

直到全國各地實現解放,這些境外勢力才被我國徹底清理干淨,但考慮到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必須謀求國際社會的認同,所以我國也只是在暫具爭議的中印邊境地區設置了邊防哨所,並沒有和印度方面進行有效的協商。

1959年,印度單方面向我國提出將此前侵占的土地劃歸印方所有,我國自然嚴詞拒絕。

就在同年8月份,印方突然派遣了一支全副武裝的士兵趁我方沒有防備時向我國在朗久地區的邊防哨所瘋狂掃射,還打傷了我國多名邊防戰士。

好在我軍戰士反應迅速,就地組織反擊並成功將印軍打退,而這一事件也被緊急傳達至中央。

我國為了維系中印兩國的和平友誼及亞洲各地區穩定,最初決定使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兩國的邊境沖突。

次年4月,周總理前往印度首都會見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希望通過談判的方式徹底解決中印邊境爭端。

可惜印方並不願意和我國進行和談。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要通過會談的方式解決問題,完全是懼怕印度強大的軍事實力,當兩國實力懸殊之時,強國自然沒有與弱國談下去的必要。

於是從1961年開始,印度更加囂張跋扈,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們就在我國境內設立了幾十個軍事據點,試圖通過武力震懾讓我們承認他們侵占我國領土的事實。

1962年,尼赫魯叫囂要「使用武力給中國顏色看看」,隨後便不斷在邊境地區部署軍隊,大有將事態繼續擴大的模樣。

10月中旬,印軍在東西兩段邊境線上同時炮擊我國邊防部隊,率先挑起大規模沖突。

在與印方多次和談未果後,我國領導人為了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決定迅速調集兵力,對印度採取反擊作戰,誓要將入侵我國邊境的印軍驅逐出去,利用武力來徹底解決中印邊境問題。

我國各地區的邊防部隊收到命令後,戰士們枕戈待旦,全國都開始了緊張的戰前准備。

背後角逐

面對一觸即發的邊境沖突,印度政府也做足了准備,印方的國防部長甚至親臨中印邊境發表講話。

「哪怕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也要讓世界看看,誰才是真正的亞洲第一強國!」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好幾年沒有打過仗,但我國的軍隊仍然實力強大,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時期,更是擊敗了美國。

正是因為實打實的戰績,我國才會被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可印度僅僅只是繼承了過去英國所裝備的武器,卻為何會有如此強大的信心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國際局勢。

上個世紀,剛剛從硝煙中浴火重生的新中國面臨着內外交困的局面,我們首要做的事就是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因為美國選擇蔣介石作為中國利益的代理人,再加上中國共產黨蘇聯的密切關系,這也讓美國對中國政府始終懷有敵意。

因此,抱團的西方國家試圖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對我國進行全方位的封鎖,試圖將中國孤立。

朝鮮戰爭結束後,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敗在中國軍人的手中,這也不可避免地讓他們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因此讓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愈發嚴重。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美國既然在戰場上不能戰勝中國,那就尋找可以阻礙中國發展的盟友,印度正是在此時期成為被美國拉攏的對象。

美國一方面表示會向印度提供更多的武器和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則不斷火上澆油,讓印方以強勢的態度對待中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原本與我國交好的蘇聯也倒向了印度。

我國與蘇聯原本有着深厚的友誼,但新中國成立後,蘇聯領導人為了自己國家考慮,不惜犧牲中國的利益,再加上兩國在發展問題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歧,最終導致兩國關系逐漸遇冷。

我國最初的發展離不開蘇聯的援助,但隨着雙方分歧越來越多,蘇聯逐漸停止了對我國的幫助,甚至召回了在中國的所有專家學者,兩國原本制定的多個合作項目也被迫終止。

意識到中國不願意接受擺布的蘇聯為了給中國政府一個深刻的教訓,同時還考慮到需要在亞太地區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合作夥伴,而印度作為更加靠近中東歐洲的南亞大國,自然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於是,蘇聯在聯系了印度後,給出了與美國相似的條件,他們也願意為印度提供更多的武器和經濟援助,這也成為了印度敢於和中國叫板的底氣。

但實際上,蘇美兩方對印度的承諾大部分都是空頭支票,他們更加在意的是讓印度在中國邊境地區製造混亂,以此來阻礙中國的和平發展

中印邊境沖突看起來只是兩國對邊境領土的爭端,但實際上卻暗含着世界大國在背後的角逐。

戰斗結束

1962年10月份,印度在兩國東西段邊境地區部署了近兩萬兵力並開始向我軍發動大規模攻擊。

面對如此猖狂的侵略行徑,我國邊防戰士立刻展開了反擊,他們依託有利地形,利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將入侵的印軍逐個擊破。

因為我軍以前從來沒有在高原地區進行作戰的先例,再加上此戰事關國家尊嚴,所以我方從一開始就做出了精確的部署。

除了要面對印軍的炮火,戰士們還要克服高原地區的惡劣環境,尤其是在後勤補給方面,因為汽車無法行駛到山區,而為了滿足軍隊的需要,我國從各地征調了大量的騾馬,利用較為原始的人力輸送方式將一批批物資送到前線。

這場戰爭看似宏大,但實際上僅僅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

在戰爭第一階段,我軍直接以強大的火力從兩國邊境的東西兩線向印軍進行反擊,僅用三日就攻克了印軍在節朗地區的據點,此後更是一舉殲滅了印軍的一個旅。

隨後,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印軍很快就敗下陣來,我方也成功收復了此前被印度政府侵占的領土並拔除了他們在我國境內非法設立的軍事哨所。

在已經取得前期勝利的形勢下,我國再次展開外交攻勢,希望印度停止侵略行徑,與中國一道重回談判桌上。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戰爭態勢如此明朗的情況下,印度政府竟然拒絕了我方的這一建議,尼赫魯甚至在國內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儼然一副誓不罷休的架勢。

從11月中旬開始,印度再次集結三萬兵力准備向我軍發動攻勢。

眼看印度政府毫無悔意,我國領導人決定開始實施反擊作戰,僅僅五天的時間,我軍不僅將印軍成功擊潰,更是直接把戰線推進至印度境內一百多公里。

此時的印度才開始意識到中國強大的實力,尼赫魯等人因為對中國實力的誤判更是驚恐不已,甚至生出了搬遷首都的想法,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在研究這些歷史資料時都笑稱印度將這場入侵中國的戰爭打成了自己的首都保衛戰。

歷時一個月,我國不僅收復了以往被侵占的土地,更是斷絕了印度政府的狼子野心。

隨後,我國立刻發表聲明,主動停火並從印度境內有序撤離,印度政府也不得不向我國服軟,答應將軍隊退至兩國以往的實際控制線上。

此次戰斗,我方犧牲了七百多名戰士,但卻擊斃擊傷印軍近萬人,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直到兩國就邊境問題達成一致,三千多名被俘的印軍才得以釋放。

此次戰爭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注意,他們再次對中國軍隊的實力刮目相看。

犀利評價

「我不清楚尼赫魯究竟是怎麼考慮的,也許他已經瘋了,他為什麼敢和中國為敵?」

當印度表示要和中國宣戰時,遠在美國的麥克阿瑟在接受采訪時對人們說出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也使在場的記者鬨堂大笑。

直到第二天,美國媒體紛紛轉載麥克阿瑟的犀利評價後,立刻引起了印度國內的強烈不滿,他們甚至叫囂要讓麥克阿瑟向所有的印度國民道歉。

但作為曾指揮美軍與中國軍隊進行作戰的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對我國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有着較為清晰的認知。

要知道,麥克阿瑟作為穩扎穩打、一步步榮升至美國高級將領的指揮官,自然對戰爭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

可即便如此,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遇到了志願軍時依舊被打的灰頭土臉,更是因此被解職,直接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即便是晚年時期,麥克阿瑟在書寫回憶錄時仍對中國志願軍心有餘悸,而他在經過多次戰斗復盤和思考後,更是不得不承認中國是一個可怕的對手。

這也是為何當麥克阿瑟得知印度軍隊不自量力對中國進行挑釁時,他對印度政府的不屑態度。

除了自身的強大實力以外,我國對印度作戰的時機也把握得非常準確。

實際上,中印邊境沖突時正值古巴導彈危機爆發,我國領導人正是看到了美蘇兩國忙於海外爭斗無法顧及中國,這才毅然決然的利用最短的時間將我國邊境問題解決。

占據了天時地利,自然就沒有了輸的道理,也正是通過此次戰爭,印度在幾十年裡始終不敢逾越紅線。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國內在六十年代時因為美國和蘇聯的援助,表面上極其繁榮,但內部卻脆弱不堪,尤其是腐敗、不平等等問題暴露了內在的弱點。

此次戰爭也打破了印度的大國夢,同時也讓更多國家意識到一個國家如果僅僅依靠外力,永遠改變不了外強中乾的本質。

中國人一路從戰爭中走來,沒有人比我們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貴。雖然我們不喜歡戰爭,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懼怕戰爭,尤其是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問題上,我們永遠不會讓步。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免責聲明]

文章敘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