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三代之後,為何就再沒出過什麼名將?一個致命原因不能忽視

2024年3月8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宋朝,一個文武並重的朝代。在文治方面有范仲淹這樣傑出的政治家,制定出讓國富民強的政策。在武功方面,有像楊業楊延昭這樣的猛將,英勇抗擊外敵,守衛邊疆。

然而在三代楊家將之後,楊家軍事世家便逐漸衰落,再無出類拔萃的名將。這是何故?難道真如「虎父無犬子」的說法,功勛卓著的前人並不能育出與己相匹敵的後代?事實果真如此嗎?

勇猛的楊業,楊家將的第一代奠基人

公元980年,雁門關遼國大軍壓境,企圖趁北宋國力弱小之時偷襲邊境。此戰關繫到北宋邊疆的安全,戰敗將讓遼軍長驅直入,危及中原。由楊業率領的北宋守軍頑強抵抗,與敵軍血戰八晝夜,最終以少勝多,大獲全勝。這場硬仗不僅使楊業一戰成名,更為日後楊家軍事世家的傳奇故事奠定了基礎。

楊業,這個來自五代十國北漢的猛將,勇猛過人。他繼承家學,幼年便展露鋒芒,後來更成為北漢一隊猛虎鐵騎的主帥。這支猛虎鐵騎所向披靡,令北漢國內無敵手,四鄰聞風喪膽。楊業也因此聲名鵲起,被北漢皇帝賞識,授予高官厚祿。

這一段經歷對楊業的性格和人生觀影響深遠。他由此確立了「大丈夫當如是,拚死報國恩」的人生信條。在他內心最深處,沒有什麼比忠君報國更高的人生追求。所以,後來宋太宗討伐北漢,其他部將都率先投降,唯獨楊業孤軍抵抗,寧死不屈。

楊業的忠心感動了宋太宗。太宗見他武藝高強,決定退而求其次,讓北漢皇帝親自勸降。楊業這才帶領殘部歸順宋朝。但他依然懷揣自己的人生信條,完全可以視作一個典型的忠義之人。

楊業入宋後很快再立戰功,宋太宗便任他為代州刺史,鎮守邊疆。在長達二十年的邊防生涯里,楊業率領麾下猛將,與遼軍數十場大戰,戰無不勝,堪稱邊疆之烽火傳奇。雁門一戰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戰例之一。

這場戰役打響了楊家軍事世家的第一炮。楊業帶領麾下五千猛將死戰八晝夜,前仆後繼,才終於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楊業也因此一戰成名,聲名遠揚,讓北方聞風喪膽,成為保衛邊疆的堅強屏障。

然而,好景不長。980年,宋太宗乘勝發動北伐,出兵討伐遼國。此戰原本勝券在握,奈何中間出現了嚴重失誤,導致楊業的三路大軍四面楚歌。楊業孤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殺害。年僅四十歲的他,就此在沙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楊業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忠義兩全。他身先士卒,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和激勵着自己的兒子——楊延昭。

守土有責,楊延昭為國防守二十年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從小便跟隨父親出生入死,經歷了無數疆場磨礪。這使他也樹立了和父親一樣,視死如歸的大丈夫氣概。楊業在世時,他便是麾下不可或缺的心腹猛將,立過不少軍功。

父親犧牲之後,楊延昭心中悲痛,誓要為父親報仇雪恨。數年後,他終於有了機會。宋真宗親自率軍北伐,楊延昭也在大軍之中。然而,北伐失敗了。和父親一樣,楊延昭也無力回天。

這成為楊延昭心頭一塊陰影。他在父親去世後更加看清這個世界的殘酷,明白仗打起來運氣成分很大,並不全在自己。他不想重蹈父親覆轍,更不願白白犧牲。於是,楊延昭選擇守土有責,回雁門關繼續鎮守邊疆,並在此鎮守達二十年之久。

這二十年,楊延昭發揮身經百戰的豐富經驗,布局防線,訓練士兵。他與麾下猛將一一用心,將雁門關打造成了固若金湯的銅牆鐵壁。每每遼軍來犯,都被楊延昭打得落花流水。

宋真宗對楊延昭贊不絕口,數次要提拔他入朝為官,楊延昭卻一一推辭,說自己的使命就是守土。真宗見他對國家忠心耿耿,也只好作罷。歷史無從考證楊延昭究竟打退過多少次遼軍入侵。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二十年間,雁門關從未被攻破過,界省的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

時光荏苒,轉眼間楊延昭也度過了五十年人生。他在邊疆守土的生涯,也終究畫上了句號。20年後,病重的楊延昭請求回鄉安葬先人,卻在半路上不幸病逝。作為楊家第二代的傑出代表,楊延昭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大丈夫當如是。

守不住的疆土,楊文廣抱殘守終

楊文廣是楊家將的第三代傳人,也是這門世家的最後一位將領。與先祖們不同,楊文廣並沒有年少時的奮勇殺敵。他的父親楊延昭晚年守邊無戰事,他的成長期又恰逢宋遼綏靖,根本無機會立功沙場。所以與最初兩代將門相比,楊文廣的軍事天賦並不突出,在軍中也只是小官小職,人送外號「楊無勇」。

直到四五十歲,楊文廣仍是無名小卒。那一年,宋英宗親征廣西叛亂,楊文廣有幸從軍,終於逮住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奮勇當先,為皇帝解圍,因功被提拔為左廂都指揮使。這是楊文廣經歷的第一次真正的進軍打仗。然而此時的他,已然是老當益壯,懦懦無能之態難以避免了。

114年,靖康之變爆發,北宋滅亡。金國勢如破竹,南下攻涼州。當時朝廷正籌劃北伐復興。楊文廣自告奮勇,上書諫阻。但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不久,他在涼州城外患病,提前回鄉安葬先人。後史無載其最終死因,生年約八十餘歲。

與前兩代風采不同,楊文廣屬於楊家將的末流之才。他既無高超武藝,又無堅忍之志與膽魄。北宋滅亡之際,仍有一絲上前的想法,卻因病阻礙,無法完成心願。不禁令人唏噓,楊家風光不再。

興衰由天,大勢所趨

不可否認,楊家在楊文廣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前兩代那般的猛將名將。自此這門世家也就逐漸湮沒在了歷史中。究其原因,個人因素固然占一定比例,但更多還是在於時代的變遷和大勢所趨。

宋朝這個以文治興國的王朝,武將地位逐漸被邊緣化,駐守邊疆的必要性也在減弱。武將和兵力的重要性降低,不免也導致了人才培養的疏忽。這對楊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再加上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將地位更加邊緣化,沒有戰爭也就沒有從軍立功表現的機會。楊家後人即使再有興趣,最後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再回首當年,楊業、楊延昭之所以能在戰爭年代脫穎而出,立下赫赫戰功,關鍵還是因為那個時代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大勢所趨,楊家後繼乏人也就理所當然。

結語

「興衰由天,盛衰有命」。歷史的變遷不期而至。我們無法逆轉時代的車輪,唯有順應變化,成就出一個又一個傑出人才。讓楊家將這樣的英雄傳說出現得更多一些,這才是王道永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