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需練好“內功” 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2024年2月5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道
在過去的2023年,儲能市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之景:利好政策刺激,裝機規模大增,多元化技術示范開花,資本密集湧入,多地產業集群崛起。然而,狂熱擴產背後也暴露出產能過剩的隱憂,“價格戰”硝煙彌漫,企業盈利水平和產品質量面臨雙重考驗。
疾風知勁草,儲能行業亦如此。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一環,儲能正逐漸滲透至各個應用場景。隨著系統成本持續降低,以及市場和價格機制逐步完善,儲能行業將加速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進而邁向全面商業化時代。
值此行業調整和變革之際,《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面對競爭加劇的市場,陳海生建議,儲能企業應保持戰略定力,練好“內功”,找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從而擺脫低層次“內卷”,實現高質量發展。展望2024年,陳海生表示,預計中國儲能將在攻堅克難中繼續快速前行,並在向規模化發展過程中迎來實質性轉變。
規模和技術發展迅猛
《中國經營報》:過去的2023年,新型儲能繼續保持了蓬勃的發展勢頭。你認為有哪些突出亮點?主要受益於哪些因素?
陳海生:我認為2023年新型儲能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儲能裝機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裝機規模86.5GW,同比增長45%。其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創新高,全年新增裝機近21.5GW,約為上年的三倍。
第二,儲能技術發展迅猛。22MW飛輪儲能火儲調頻項目、45MW用戶側鉛碳電池、300MW級電網側先進壓縮空氣儲能、5MW級超級電容 鋰電混合儲能等示范項目快速發展,多類新型液流電池以及百兆瓦級鈉電項目納入省級示范項目清單。
第三,儲能應用模式不斷豐富。獨立儲能的大規模發展,使得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經驗不斷提升,山東、湖南等省份獨立儲能的實際運行能夠接近每天一充一放。實際應用情況已經證明儲能能夠參與電力市場,為新型電力系統做出調峰、調頻等貢獻。
這主要受益於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以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對儲能提出了重大需求;二是國傢對儲能的政策支持,包括國傢科技計劃、國傢示范項目和新能源配儲政策等;三是儲能技術本身發展帶來的技術性能提升與成本持續下降;四是電力現貨市場進入實質運營,大量細分應用場景對於新型儲能的多元化需求,儲能商業模式和價格機制逐步形成。
《中國經營報》:儲能技術百花齊放,你對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如何判斷?預計何時可形成長、短時長儲能相互補充的發展形態?
陳海生:不同應用場景對於儲能技術的需求不同。目前鋰電池更多是應用在中短時長儲能領域;在長時儲能領域,像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技術則具有比較優勢;飛輪儲能、超級電容等更適合短時高頻應用領域。
關於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我有以下幾點觀察:
第一,長時規模儲能技術值得重點關註。新能源調峰問題變得愈加突出,而長時儲能可憑借其長周期、大容量的特性,在更長時間維度上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降低電網擁堵現象,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可重點關註壓縮空氣、液流電池、儲熱等長時規模儲能技術。
第二,短時高頻儲能技術也應該重點關註。具有快速調節能力的新型儲能技術是電力系統解決功率平衡和系統穩定的重要調節手段,所以像飛輪、超級電容等短時高頻技術也將受到重點關註。
第三,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提升,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的多元化需求會持續發展,長短時儲能相互補充的發展形態將逐步形成。同時,數據中心、光儲充、冷熱電聯供、V2G(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等用戶側應用場景,也會形成差異化的需求。混合儲能技術對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不同運行工況下的差異化需求,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有重要意義。隨著電力市場逐漸完善,混合儲能在技術和經濟性上的綜合價值有望逐步形成。
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中國經營報》:面對激烈的競爭,你認為企業需要解決哪些難題?
陳海生:一是如何實現價格競爭和產品質量之間的平衡。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例,系統價格2023年年初為1.5元/Wh左右,至12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跌至0.79元/Wh,一些集采中標價更是低於0.6元/Wh。面對激烈的競爭,有的企業隻好選擇低價競爭,而為獲取利潤,有可能會在材料、工藝等環節降低成本,因而可能影響產品質量,這樣會對後續的電站運行維護帶來安全隱患。
二是如何實現儲能技術的差異化競爭。不同的儲能技術適用的應用場景不同,要找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如高功率類儲能和長時儲能的市場定位就不同。同時,儲能企業在儲能電站智慧運營、構網型儲能、智能決策系統等方面發力,可以降低儲能電站運維成本,同時提升電站運行安全和效益。
《中國經營報》:資本是儲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但其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企業應如何處理與資本的關系?
陳海生:資本可以為儲能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以及助力打造先進的管理模式,推動儲能技術及商業化的進步。但資本有時也會對創新型儲能企業提出快速發展的要求,希望把前沿技術盡快推向市場。但儲能企業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過程和時間,一旦儲能企業業績和資本預期有差距,有可能會給儲能企業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市場對於儲能行業前景的判斷。
資本和企業應該相互協調。資本應對技術進展給予理性判斷,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企業應在不斷夯實技術基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本的助推作用,從而最終實現資本和企業的“雙贏”。
《中國經營報》:目前儲能行業階段性過剩的風險顯現,價格持續下行,企業“內卷”加劇,你如何評價當前的行業生態?對企業發展有何建議?
陳海生:一方面,我國儲能行業發展迅速,已投運儲能裝機規模和新增新型儲能規模預計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同時,儲能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技術性能不斷提升,政策持續向好。另一方面,儲能產業競爭加劇。由於需求快速增長,資源向儲能行業集聚,雖然投資擴張、產能增加、價格下降,但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壓力加大。
我認為,一個新興行業在發展早期,由於發展快速引起資源集聚,這是正常現象。建議儲能企業,一是保持戰略定力,從長遠、全局角度看待行業發展,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和自身承受能力合理擴建產能。二是練好內功,加強科技創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儲能性能和企業效益,夯實發展基礎。三是積極爭取差異化競爭,要找準自己的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同時做好新技術應用,積極開發海外市場,從而擺脫低層次“內卷”,實現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加快探索全面商業化進程
《中國經營報》:自2023年以來,儲能系統成本已大幅降低。以現在的成本條件,新型儲能距離全面商業化還遠嗎?
陳海生:目前,大部分新型儲能項目未能實現全面商業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儲能系統本身價格還有待進一步降低。可通過儲能系統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減少模組投資成本,同時提升儲能循環壽命,降低儲能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二是儲能的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仍需完善。完善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電力市場機制,推動市場發現“真實”的電力、電量供需價格,為儲能靈活性資源提供公平的交易環境,有利於加快新型儲能商業化進程。
《中國經營報》:你對2024年新型儲能產業有何發展預期?對完善儲能市場機制方面有何建議?
陳海生:展望2024年,預計中國儲能將在攻堅克難中繼續快速前行。一是儲能裝機將繼續快速增長,預計全年新增裝機40GW以上。二是儲能技術將繼續取得突破,包括變速抽水蓄能、固態鋰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鈉電池等,長時規模儲能和構網型儲能技術將備受關註。三是儲能政策和市場規則不斷完善,行業管理逐步規范,商業模式更加成熟,儲能經濟性將有望提升。2024年,中國儲能將實現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的實質性轉變。在完善儲能市場機制方面有幾點建議:
結合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求,結合不同應用場景,綜合考慮各類儲能技術特點、功能作用和服務價值,以“按效果付費”的基本原則,“同工同酬”地制定合理的成本疏導機制,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為促進儲能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在電源側方面,一是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合理反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場景下的電力供需關系及系統成本,通過市場價格合理疏導儲能成本。二是合理實施新能源配儲能,科學評估電力平衡中靈活性資源情況,以及各時間尺度下的調節需求,合理安排新能源配儲能的規模。三是鼓勵新能源場站與共享儲能聯合運行,進一步改善新能源配儲能的商業模式。
在電網側方面,第一,結合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借鑒抽水蓄能和火電調峰容量電價,盡快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機制,建立合理的成本疏導機制。第二,對電網側獨立儲能,建議以“先市場,後計劃”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第三,建議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容量租賃市場運營規則或指導方案,建立區域容量租賃平臺。
在用戶側方面。首先,根據用電負荷特性,適時調整分時電價政策,適應真實的負荷需求。其次,進一步向用戶側儲能系統開放市場,鼓勵用戶側儲能參與輔助服務、需求響應、虛擬電廠等,拓展收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