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炸裂,女神這麼脫,值麼?

2024年3月9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年度最猛限制級,終於來了。


頒獎季亮相期間,它便一路高歌猛進。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奧斯卡11項提名。


憑借《愛樂之城》奧斯卡封後的石頭姐艾瑪·斯通,這次再獲提名。


再加上讓所有人都驚呼的尺度,影片的熱度直接被拉滿。



但,正式上映及後續上線之後,評價卻開始出現天崩地裂的分歧。


不是夸五星神片,就是噴一星稀爛。


到底如何?一起來聊聊這部全網期待之作——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2023.12.8.美國


新版科學怪人


影片改編自蘇格蘭作家阿拉斯代爾·格雷的同名小說。


而這部小說又是號稱首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變體之作。


不管是《弗蘭肯斯坦》還是小說《可憐的東西》,採用的都是多視角敘述。


但影片將其改成了人造人的單一視角,更加專注在其體驗世界的感受之上。



人造人名叫貝拉·貝克斯特


當年,貝拉母親懷着她跳橋自殺,被科學狂人古德溫救下。


雖然可以救活她,但作為一名科學家,古德溫沒有選擇這麼做。


他決定尊重貝拉母親的赴死意願。


卻又自私地想拿她肚裡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實驗對象。


實驗很簡單——把嬰兒的腦子移植到她媽的腦子裡。


貝拉由此誕生。



貝拉有着成年人的身體,心智卻如同新生兒一樣。


所以,她走起路來依然搖搖晃晃不協調,說話也結結巴巴。


最重要的是,她沒有成年人經過社會規訓後的道德感與羞恥感。


跟人打招呼,她上來就是一拳;


看見小動物,第一反應是把它壓個稀巴爛;


察覺到性快感之後,她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拿蘋果往下面塞......



貝拉的成長速度非常之快,好奇心也非常強。


雖然古德溫能關得住貝拉一時,但始終關不了一世。


而機緣巧合之下,貝拉認識了風流成性的律師,鄧肯


鄧肯滿腦子想着占貝拉的便宜,於是邀請她一同外出冒險。


貝拉受其誘惑,不顧古德溫的反對,最終與鄧肯成行。



起初,和鄧肯預料的一樣。


兩人賴在床上,顛鸞倒鳳,不知日夜。


但讓鄧肯沒想到的是,性快感,只是貝拉探索世界的一環。


很快,貝拉便對鄧肯失去了興趣。


而隨着貝拉更多地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她也開始慢慢覺醒......



新人類的誕生


本片導演,歐格斯·蘭斯,以風格怪異而出名。


《狗牙》,講述一個父親將兒女隔絕於社會,踐行他所獨創變態准則的故事。


《龍蝦》,講述一個不結婚就會被強行轉變成動物的故事。


《聖鹿之死》,講述了一個看似美好的家庭被邪魔入侵,分崩離析的故事。


他總是喜歡在一些極端條件的假設下,對於一些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進行質疑。


對於人性和社會,至少在他的片子裡看來,他總是表現得十分消極與悲觀。


《聖鹿之死》


《狗牙》結尾,大女兒逃出家裡,不知未來如何。


本片便可以看做是《狗牙》的後傳,同樣是一種假設的實驗:


一個沒有經過社會規訓的天真的女人,體驗這個陌生的世界,最終確立自我。


整部影片建立在貝拉的視角之上,所以很多設計也都是出於這個考慮。


比如鏡頭調度,很多時候都是鏡頭停在原地變焦推拉,而不是切鏡頭。


除了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感覺,這種僵硬的機械感也和貝拉的四肢不協調相對應。


又比如片中各種魔幻的場景,當然也是為了適配貝拉初見這個世界的直觀感受。



故事上,看起來好像很復雜。


其實說白了就是貝拉在身體和思想上達成覺醒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貝拉未經規訓,所以她會碰見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所以說到底,還是導演一貫的主題與思路——


通過貝拉的經歷,站在她的角度上來質疑人性,以及一些常見的社會規則。



貫穿於影片中的,是作為大尺度的床戲。


其實就是貝拉完成自己身體自主的一個過程。


在她看來,性就是一套「激烈跳躍」的動作而已。


除了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它並不具備情感和社會上的意義。



但其他人不這麼看。


未婚夫告訴她,自慰是對上帝的褻瀆。


情人鄧肯告訴她,與別人有染,有傷風化,道德低下。


妓院老鴇告訴她,性可以拿來賺錢。


她對於身體的使用,一直承載着不同的意義。


最開始是出於本能,接着被鄧肯騙,被老鴇騙。


直到最後,才自主地選擇了自己的性對象。



而身體的背後,是思想。


身體上的枷鎖脫落,是因為貝拉在思想上擺脫了控制。


無論是古德溫還是鄧肯,幾乎所有人都想要對貝拉實行某種控制。


但貝拉的設定,是沒有社會強加給她的那些規則與約束。


她只有嚮往自由的天性,所以也必然會破壞掉這些束縛。


起初她並不明白為什麼,但後來隨着咱知識的增加,貝拉開始漸漸理解。


用的方法,則是咱們的那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前者,在遊船上遇見老奶奶和黑人小哥後,貝拉開始接觸到書籍。


順便說一句,老奶奶也是截至那時,唯一一個不試圖去控制貝拉的人。



後者,則是貝拉這一趟出去見到的世界。


有仿佛天堂地獄一體的貧富世界,有欲望遍地的打工人世界——妓院。



而改變的核心思想,可以用片中提到的兩個名字來解釋。


那是貝拉在和老奶奶談話時提到的兩位哲學家,愛默生和歌德。


這兩人都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反對機械式的教育和僵化的社會結構。


尤其是歌德,他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個體對自己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他鼓勵個體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體驗來判斷事物,達到心靈上的自由。


這幾乎就是本片故事的背書,」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外國版。


貝拉見過了人性的黑暗,世界的殘酷。


但不同於那位墮入虛無的黑人小哥,貝拉認為人類和社會都還有改善的空間。


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讓貝拉找到了內心的自由,並決定踐行終生。



華而不實


影片的故事邏輯沒問題。


但問題在於,貪多求全。


所有的探討都流於表面,所有的情感都蒼白無力。


對世界的展示,是如此。


一個高聳的宮殿,一個可怕的地獄,這就算是展示了貧富差距。


一個造型怪異的老鴇巧言令色,就算是批判了資本家的丑惡嘴臉。


幾段已經說爛了的「亂交有傷風化」,就算是諷刺了腐朽社會風氣。


說倒是說了,可這究竟和那種三分鍾看完一本書的視頻有什麼區別呢?


試圖去用一部電影去概括整個社會,甚至是人類的心理,未免有點太自傲了。



導演的成名作《狗牙》,也是借家庭來探討社會模型。


而那時的他,就是專心且細致地講好了一個極端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你想看得更深,裡面的各種細節也足夠讓你去挖掘,去解讀。


這種簡潔卻不簡單的自信,在《可憐的東西》里,已經盪然無存。



貝拉的覺醒,同樣地,難以讓人共情。


兩個哲學家的名詞,就算是她精通了人家的思想。


一句「我是我自己的生產工具」,就算是完成了覺醒。


參加了社會主義聚會,就算是了解了不同的社會制度。


變化的過程被極端省略,情感的感染力自然也無從說起。


說到底,石頭姐的犧牲的確很大,成長中的變化也演得活靈活現。


但似乎,這也只是本片唯一值得夸贊的噱頭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