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男孩,一定要在這4個方面使勁富養,長大後他才會更有出息

2024年3月9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有不少父母認為,教育男孩子就要狠,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天性,無視成長規律,只用蠻力、發狠勁, 靠「情緒暴力」速戰速決,這種教育方法短期有效,長期來看對孩子身心是有害的。

哲學家柏拉圖說:

「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初讀這句話讓人很費解,原來是這樣的:

腦科學研究顯示,男孩的大腦前葉發育較慢,自控能力較弱,更易沖動。

此外,因為睾丸激素的作用,男孩們更有活力,他們的個性也更易怒,更具攻擊性。」

介於這兩個原因,我們的男孩有時候可以氣到父母心肝肺炸。

家有「反骨」男孩,切不可硬碰硬,學會這4個手段「順毛捋」,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給機會逞英雄

昨天,閨蜜兒子昊昊臉上有幾道傷痕,問其原因,閨蜜哭笑不得。

原來傷痕是昊昊為幼兒園同學「打抱不平」留下的,班裡一位男孩揪女孩辮子,把一位女孩惹哭了。

昊昊見狀,沖上去和那位男孩子較量,結果自己被對方抓花了臉。

閨蜜覺得兒子「多管閒事」,但昊昊的爸爸聽完前因後果後,卻拍手叫好。

他對昊昊說:

「我兒子是打抱不平的小英雄,爸爸支持你的作法。

但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動員別的小朋友,一起找欺負人的小朋友講道理,如果大家都反對,他就不敢欺負別人了。」

昊昊聽了爸爸的話很是自豪:

「我要做個會講道理的小英雄。」

都說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態度,決定着孩子以後成長的方向。

作為父母,我們要肯放手,捨得放手,給孩子逞英雄的機會。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英雄行為隨處可見,阻止別人傷害小動物,看到落水兒童找大人求救等等,都是英雄行為。

孩子便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是打架打出來的,而是用自己的正義行為表現出來的。

當然,英雄行為不光表現在見義勇為上,還體現在擔當里。

曾經,我犯過這樣一個錯誤,6歲的孩子硬要幫我提很重的物品,看着他憋紅的小臉,我卻說:

「別逞能了。」

至今,我還記得孩子那失落的表情,孩子哪裡是逞能,他不過是在逞「英雄」。

美國性別科學研究領域裡的先驅人物邁克爾•古里安,在對男孩長時間觀察研究中發現:

「每個男孩的心中都埋藏着一個『希望成為了不起的人』的英雄夢想。」

父母一定要讓男孩做一次英雄,孩子小時候實現的英雄夢,會讓他內心充滿陽光和力量。

這種力量,會成為孩子成年後無數次挫敗後的支撐。

捨得「用」孩子

教育專家盧勤說:

「好男孩,都是用出來的。」

家有男孩,媽媽若表現強勢,男孩很容易感到自卑和無助。可媽媽若學會「示弱」,更容易養出男子漢。

在男孩面前「示弱」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

盧勤是一位特別懂示弱的媽媽。

她抱着3歲的兒子李悅擠公交車時,差點摔到,她對兒子說:

「媽媽腿受過傷,抱着你上不了車。」

兒子騰地跳下來,給她捶捶腿。

盧勤高興地說:

「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兒子很得意,從此再不讓媽媽抱了。

盧勤樓下鄰居養狗,她很害怕狗,不敢單獨上樓,兒子雖然也害怕,但總會擋前面說:

「有我呢,別怕。」

對此,她也會對兒子感嘆:

「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兒子給她端冷茶,她也會一飲而盡,然後對兒子說:

「我正渴呢,有兒子真好,要是茶再熱點就更好了。」

就這樣,李悅在媽媽的使喚中,長成了有智有勇有體魄的清華學子。

盧琴常對朋友說:「兒子靠着你,他就長不大,你靠着他,他就長大了。」

誠然,家有兒子,父母要弱一點,你太強大了,兒子就弱化了。

就像那句話說的,寵大的男孩是「寵物」,用大的男孩是人物。

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學會承擔責任,可以讓孩子更加聰明,懂得感恩,更有責任感。

哈佛大學曾經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相比:

「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也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做過一項調查:

發現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出27倍。

從實驗結果不難看出,家庭在開展勞動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父母捨不得「用」孩子,其實在「坑」孩子。

聽過一句話:

「你去做小草,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能長成高山。

你去做小雞,讓孩子做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其實,孩子渴望被父母需要和肯定,父母對兒子的肯定,最能激發男孩的潛力,當孩子被需要,他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允許孩子發脾氣

朋友抱怨說:

「兒子像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炸,太令人傷神了,真羨慕你們有女兒的。」

的確,在生活中,男孩似乎比女孩更愛發脾氣。

他們一不高興,就摔東西,滿地打滾,還會沖你喊「打死你」。

關鍵是,處理這樣的問題真的很棘手:

講道理吧,他根本聽不進;

不理睬冷處理,哭得更傷心;

對孩子妥協吧,又怕寵壞孩子。

兒童教育專家布雷恩指出:

「男孩子愛發脾氣,是因他們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發育程度,落後於他們的溝通和表達能力。」

簡單地說,和同齡的女孩子比較起來,男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語言功能發育較遲,語言上表達不出來。

於是,他們只能用哭鬧、打滾之類的肢體動作,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面對上述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

正面管教》一書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爸爸面對大發脾氣的兒子,不急也不躁,而是蹲下身向孩子索求一個抱抱。

男孩先是一愣,而後停止了哭鬧,有點不情願地答應了。

父子倆彼此相擁,一場腥風血雨就此停歇。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父母第一反應就是阻止,讓孩子有氣無處可撒。

事實上,「發脾氣」是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像笑、哭一樣。

作家雷布斯曾說:

「孩子對你發火,其實是希望你能深入到他心裡,幫他解決問題。」

孩子鬧脾氣,往往是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全,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給自己的父母施加壓力,但實際上卻是在向身邊的親人尋求幫助。

兒童的情感如同流水,其根源在心中,若無法找到出路,便會逆流而上,將情感強加於自身,傷及自己。

培養一項運動特長

家有男孩的父母會發現,男孩天生就比較好動,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我們不妨給男孩子培養一項運動特長,幫助我們的男孩釋放體力,孩子開心,父母輕松。

斯坦福大學曾經有一項調查:

「美國名校錄取的新生中:66%以上有體育方面特長。」

原因正如心理學教授賀嶺峰所說:

「掌握一項運動特長的男孩,既有熱情又有合作精神,有成功體驗,會自律又有耐挫能力,還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從中找到方法。」

有體育特長的孩子,勇於挑戰自我,有堅毅品格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積極生活的態度。

可在現實中,很多父母卻對運動視而不見:

「踢什麼足球,還不如多做幾道題。」

「體育才占幾分,有空好好補補語數英。」

其實,有運動特長的孩子,比只會學習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曾看到這樣一個報道:

12歲的男孩金產界,3小時完成鐵人三項

1.5公里游泳、40公里騎行、10公里跑步。

成功過了「中國最小年齡鐵人三項奧運標准挑戰賽」。

可更讓很多父母羨慕的是,運動只是金產界從7歲開始的日常習慣而已。

金產界的爸爸說:

「他主要還是以學習為主,運動就和玩一樣的,沒有強制性去做,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榜樣,第二是點燃他的夢想。」

看似簡單的一席話,卻藏着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運動會給孩子帶來一個健碩的身體,陽光開朗的性格,還有向陽而生的內驅力,而這一切都是優秀孩子的「標配」。

心理學上有個"飛輪效應",說的是:

為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出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

但當飛輪轉的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你就無需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會不停地轉動。

養育男孩的過程大概如此。

養育男孩,一開始的路會很難,走的也很緩慢。

但只要有耐心不放棄,我們的男孩終會想飛輪一樣轉起來。

沒有一個優秀的男孩,是父母在純粹放養中長大的。

每一個自信、陽光、優秀的男孩背後,一定站着和善而堅定、智慧又用心的父母。

養男孩就像種樹,環境適宜,養料足夠,而後才能枝繁葉茂。

願每個男孩都能向着陽光,紮根深處,茁壯成長。


作者 | 詩漫·輪回,萬事輪回,生生不息,一手育兒,一手育己。

插圖 | 詩漫·繪畫愛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