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餓鼠效應」後,我明白一個道理:好的教育,就讓孩子吃些苦

2024年3月10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蘭媽談育兒

溫室里的花朵挺不過外面的風風雨雨,被溺愛長大的孩子也很難真正長大

春節期間,到處走親訪友,有個遠房親戚家的兒子引起了我的關注

當時,我和幾個朋友到親戚家拜年,剛走進屋,男孩就熱情地給我們端茶倒水

看着和我女兒身高還矮一些的樣子,就隨口問了一下年齡

結果一問才知道,那個男孩居然跟我女兒是同年同月出生,只不過男孩還要小十幾天

說實話,當時我確實是被酸到了

特別是後來吃午飯,男孩看到客人太多,就主動拿着碗筷要求夾些菜到一旁吃飯

當我問他想吃什麼時,男孩也特別痛快地說:「每樣菜都來點,我什麼都吃」

而後來和男孩爸媽聊天時又得知,平時如果大人都出去忙農活、上班了,男孩都是自己在家做飯、打掃衛生

孩子勤快懂禮貌、獨立自主、還有吃飯不挑食,這不正是大家心目中的「夢中情娃」

為了從中領悟出育兒精髓,我還特意向男孩父母請教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可沒想到,男孩媽媽並沒有急着分享育兒經驗,而是給我講了一個心理學概念:「餓鼠效應」

所謂的「餓鼠效應」呢,是著名科學家麥凱做的一個實驗

第一輪實驗里,他首先把一群剛出生沒多久的幼鼠分為兩組

第一組幼鼠每天飽食終日、享受充足的食物供應

面對第二組幼鼠時,卻故意「歧視對待」,每日食物也相當於第一組的百分之六十

從生活環境來看,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吃得飽的幼鼠會生長得更好

可事實上,第一組幼鼠吃得很飽卻行動遲緩,還沒存活到1000日就小命歸西

反觀第二組幼鼠,別看每日食物只有60%,可它們動作敏捷、皮毛光滑,身體免疫力也比第一組的「飽鼠」要強得多,最後還活蹦亂跳地存活到了2000多天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太享受的人生容易腐化墮落,先苦後甜才能讓生活更積極向上

如果把這個概念運用在教育方面就能發現,那些長大後能幹出一番事業的孩子,往往都經歷着很多不凡的事跡

想要孩子如「餓鼠效應」一樣積極向上,那好的教育就應該要適當吃些苦

特別是以下幾方面,讓孩子多吃一些苦,他們的人生就多一些光澤與活力

01

生活方面

孩子能做的事絕不插手

吃苦,才是一個人不斷向上的生活老師,也只有吃苦過後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外婆家的舅舅,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兒子高挑帥氣、妻子美麗賢惠

可自從舅媽得知舅舅在外面犯了一些錯後,她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明艷動人,還經常打麻將到三更半夜才回家

而舅舅知道後,氣惱得不行,和舅媽力爭不過了,就開始動手打人

那一次大打出手後,兩個人鐵了心離婚,一張離婚證也徹底結束了十幾年的婚姻

都說大人鬧矛盾,最可憐的還是家裡面的孩子,這件事在舅舅的兒子身上可算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舅舅和舅媽剛離婚那段時間,恰好是他們兒子(晨晨)參加中考的時候

中考落榜之後,舅舅更是賭氣說:「沒出息的東西,以後自己自生自滅吧」

可因為晨晨從小到大連廚房都沒有進過,回到家也是連飯都吃不上

有一次,外婆打電話沒人接聽,不放心的情況下專門到家裡探望,才發現孩子躺在床上滿頭大汗地苦撐着

自此,年邁的外婆不得已把這個可憐的孩子接回家照顧

可晨晨從小到大都衣食無憂慣了,即便是到了外婆家生活,每天依舊是睡到自然醒,半夜躲在被窩里打游戲

為了讓孩子不就此墮落下去,外婆托親戚幫忙介紹,讓晨晨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歷練一下

沒想到,晨晨這孩子,不僅自理能力差,在飯店表達能力、和點菜寫字能力也差

用飯店老闆的話來說:

「寫的那幾個字根本沒人認識,店裡的工作也從來都是你說一下、他動一下,我這哪裡招的是工人,純屬是來蹭吃蹭喝的」

這是什麼?這就是沒有吃過生活苦的獨立能力缺乏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人生,可孩子的人生始終需要靠他自己去走

為了孩子將來不管走到哪裡都不受罪吃苦,那生活的「獨立苦」一定要讓孩子早點吃

「網紅校長」唐江澎曾說過: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獨立中養成承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把這句話運用在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上,那就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絕對不要插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也要讓孩子學着做,只有具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了,那孩子將來不管走到哪裡、家庭發生怎樣的變故,他們也能堅強地承擔、和改變…

02

學習方面

讓孩子形成一個好習慣

有人說,學習本身並不難,難的是養成一個好習慣

上個星期,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出事」了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朋友的女兒自從上初中沉迷玩手機後,每天不是躲在被窩里跟同學聊天,就是打游戲到三更半夜不睡覺

學習成績呢,在不良習慣下也很快進入了下坡路線

從單元測試、到期中,再到期末考試,女孩的成績也是一次不如一次

為了讓孩子的成績不會一跌再跌,朋友就從原來的單位辭職,在家裡做起了全職媽媽

本以為,放棄工作專門監督,孩子就能戒掉手機癮、一心撲在學習上

可事實卻是,你越督促孩子別玩手機,孩子越是想盡辦法偷玩手機

有好幾次晚上,大家都已經睡覺了,朋友明明看到被窩里有微弱的燈光,可孩子卻說什麼也不承認

想要掀開被子找出「偷玩手機」的證據,可女孩護着不讓靠近

緊張的氣氛到那裡了,母女兩個人自然是誰也不讓誰

媽媽說狠話,孩子也不甘示弱,甚至還嚷嚷着說:「閉嘴,你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正說着,女孩還站在窗戶前威脅媽媽說:「你再逼我,信不信我從這里跳下去」

看着孩子那堅定還帶着憎恨的眼神,朋友確實是被嚇到了

同時,心裡有氣沒地發泄的她,憤怒之下狠狠地把拳頭打在床頭櫃上

大概是用力太猛了吧,右手還因此受傷

看着朋友纏着石膏出現在我的面前,再講述着這些經歷,我突然意識到:

學習不是靠催就能解決的事,訓子千百遍,也不如讓他們習得一個好習慣

有這樣一個高考女狀元

她從幼兒園開始每天晚上都看繪本、讀故事書

上小學後有專門的錯題本,頭天晚上會把第二天的功課預習一遍,有不懂的地方還用紅筆圈出來,第二天直到把知識完全學透為止…

也正是這份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她無形中把自覺、和積極刻進了骨子裡,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之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好習慣,才是孩子拉開學習差距的關鍵力量

而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也該是無數個習慣形成的總和

想要孩子在學習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那就讓孩子多吃一吃「學習習慣」上的苦

包括早睡早起、把當天的知識吃透、善用錯題本、睡前閱讀、課前預習、自主寫作業等等

好的習慣伴隨孩子一生,好的學習習慣更是孩子克服欲望、使自己變得更好的軟實力

03

自律方面

今天的事最好今天完成

養一個自律的孩子,這是無數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情,可一個真正形成自律習慣的孩子,那一定是吃着別人沒吃過的苦

有一個9歲女孩,叫月月,她就是我見過最能吃苦的丫頭

上三年級的她,每天早上不到六點就准時起床,先洗漱讓自己清醒,然後背課文、讀優秀作文

等到這些任務完成之後才吃早飯,如果時間急促,有時候為了多讀一會書連早飯都顧不上吃

特別是晨讀優秀作文這件事,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堅持了三年時間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不管是放假還是上學日,幾乎沒有出現過漏讀、或罷讀的情況

如此優秀而自律的孩子,不是品學兼優的學霸是什麼呢

月月媽媽說,孩子讀一年級因為學習跟不上,老師就建議「每天背課文、閱讀打卡

剛開始孩子也比較懶散,根本堅持不下來,你催促一遍、才不情不願地動一下

如果不催了,那一天基本上就把閱讀這件事忘得一干二淨

為了把閱讀這件事堅持下去,媽媽突發奇想跟孩子約法三章:

第一,你每天作業寫完後,媽媽陪你一起閱讀

第二,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的聲音大,讀得更有感情

第三,讀得優秀的那個人,就要做對方一個星期的老師

就這樣,媽媽跟孩子一起寓教於樂,閱讀成為了兩個人共同成長的動力後,閱讀成了習慣,習慣也就慢慢成了自然

本來膽小害羞的月月,也在朗讀中聲音越來越洪亮有力

特別是時間一長,當閱讀慢慢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後,即便是媽媽有事忙着沒有一起陪讀,月月也沒有撂挑子,而是認真地端坐在椅子上朗朗上口

這是什麼?這就是吃過「自律苦」的本能習慣

看過《鬼穀子》的都知道,我們教育孩子最大的誤區,就是指望孩子自己「自覺」

就像玩手機這件事,連成年人都經常信誓旦旦地說「再玩5分鍾」,結果一不小心卻玩了半小時,又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自律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只有先吃過自律的苦後,才能在久而久之中形成本能意識

比如,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這件事,我們就要拿出像月月媽媽的毅力

每天陪着孩子一起堅持閱讀,最好能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踩踏下,孩子自然就達到了未曾預見的成長高度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然後再陪着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樣子,陪着孩子多吃一吃「自律的苦」,這也是我們能為孩子所做的機智之舉

04

挫折方面

讓孩子從小目標開始歷練

有句話說得好:「別在吃苦的年紀里選擇偷懶」,吃苦教育也是孩子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有個親戚,在一所普通中學里當老師

因為那所學校設在鎮上,大部分孩子又是留守兒童,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都不太容易管教

有一次課間休息,朋友在走廊里就看到一個瘦巴巴的男孩被欺負

當時,男孩正蹲在牆角雙手捂着頭,幾個霸凌的同學你一拳、我一腳,男孩始終一聲不吭地承受着

看到這一幕,雖然男孩並非朋友班上的學生,但有師德的她也不能坐視不理,而是大聲斥責那幾個打人的孩子

為了避免男孩兒以後再受到如此霸凌事件,她還提議把雙方家長都叫到學校當面了解情況

沒想到,被打的男孩非但沒有支持老師的想法,反而緊張地請求老師:「不要把這件事告訴我爸媽」

直到後來了解情況才知道,男孩被欺負後還不敢求助,主要的原因是擔心在外邊打工的爸爸媽媽會對他寒心

怎麼回事呢?原來男孩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平時對孩子的要求也極高

成績考好了,那一切都好說,如果成績不理想,即便是男孩說他在學校被欺負了,父母也會指責孩子:「如果你自己沒招惹別人,別人為什麼欺負你」

當求助換來的是批評指責後,男孩也放棄了抵抗,而是選擇接受自己「不優秀」的事實

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深,透過男孩「不知道反抗」的影子,我也意識到:「優秀孩子成長的標准就是能看得見希望」

幫助孩子吃「挫折苦」也是一樣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挫折中可以勇敢堅強地成長,可大部分家長都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

就像男孩的父母,他們所認為的挫折教育,就是刻意讓孩子去承受痛苦和磨難,仿佛孩子吃了多少苦他們就能變得有多堅強似的

事實上,刻意地讓孩子去承受痛苦與磨難,就是毫無意義的打擊和無視

不想孩子在磨難中痛苦、挫折中失去信心,那最好讓孩子吃「挫折苦」時從小目標開始歷練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績,那就給孩子定一個「比上次成績多1分、2分」的小目標

在看得見、實現得了的目標里,孩子才能看見希望、產生信心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真正的挫折吃苦,也是孩子在面對自然產生的困難時,給予充足的安撫、支持和幫助,當孩子能勇於面對困難、積極挑戰挫折時,很多事情就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了

那麼,關於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吃些苦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更好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的帶娃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