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山亭「紅旗渠」——榆樹村「愚公渠」

2024年3月12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趁着周末,利用閒暇時間參觀了位於棗莊市山亭區鳧城鎮榆樹村的「愚公渠」,看完之後還是非常震撼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榆樹腰村的26名「鐵姑娘」為了能讓村子吃上甘甜的山泉水,硬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靠着純人工,在歷經近8年的嚴寒酷暑、風風雨雨後,終於鑿通山洞,引水進村,讓甘甜的泉水流入榆樹腰村百姓家。

愚公渠南口

其實在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榆樹腰村開鑿山洞的故事,一直都想去參觀一下,但是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近期在一些自媒體上看到整修一新的榆樹腰愚公渠,內心躍躍欲試,於是趁着周末間隙參觀了一下。剛來到村頭,就看到許多外地車輛停放在村子道路兩側,往來遊人如織,村子裡的老人安詳的坐在門口,靜享這春日的陽光。

遊人如織

提到愚公渠那必須先介紹一下榆樹腰村,此村坐落在山峪之中,限於當時的技術,缺水一直困擾着村子的發展,夏天靠雨水,冬季要翻山到後邊薛河旁「小泉子」挑水,往返近4公里,山路崎嶇,非常艱難,挑過來的水更是需要精打細算的用。村里也經常因為用水發生爭執,1970年時任榆樹腰村的書記叢友華,到河南省林縣紅旗渠參觀學習,看到其開山鑿洞引水的做法決定開鑿榆樹腰村的「紅旗渠」。當時為了能讓男勞動力去搞好村里農業生產,於是榆樹腰村的村婦聯主任王修雲在1970年9月成立了榆樹腰「鐵姑娘」隊,負擔起「挖山、鑿洞、開渠、飲水」的重任。「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隊長王修雲帶領鐵姑娘們不分晝夜,在無資金、無技術、無通風照明的艱苦條件下,苦戰8個年頭,終於在1978年7月把水源引進榆樹腰村,讓村民喝上了甘甜的泉水。

榆樹腰、鐵姑娘

當走到村子中間就會看到有兩個大水塘,其實是中間被道路隔開了,而這個水塘就是用來存放愚公渠輸送過來的山泉水。順着水塘北側向東行走不遠,一條青石鋪就的小路橫亘在眼前,順着青石小路向北行走不遠處就是愚公渠了。初到渠口,兩側的陡壁讓人心生敬畏之感,上側絕巘多生怪柏,枯老的樹枝虬枝盤旋,再進一步向里行走就到了飲水明渠,水渠順着蜿蜒的山洞一直延伸至山北側,全長近1.5公里,初入洞口尚可直立行走,當行走至山洞中間位置時只能彎腰前行,因為前方尚有積水較深,沒有繼續向前。

村中蓄水池

山北頭的愚公渠,在出了洞口後,隨之向西順着山勢蜿蜒而去,採用青石板壘砌水渠的方式,一直到了龍堂村東邊小泉的正上方。龍堂村小泉,是相對西側玉泉宮旁邊的大泉即玉泉而言,在未建設現在莊里水庫之前,小泉被青石壘砌成正方形,池內泉水清澈見底,池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池底青苔形態各異,宛若海底世界,在水池的東南方向有一暗渠向東南方向流去,在經過約五百米後到達愚公渠第一個提水站,然後將水輸送到第二個提水站的蓄水池,然後接續由第二個提水站將水輸送到上頭的水渠中,當水到達水渠後,順着山勢緩緩流入愚公渠北側入口,經過山洞後,在山南側的洞口再流出,最後流進村中水池和百姓家裡。


開鑿山洞使用的工具

此時,撫摸着歷經滄桑的渠壁石,回望這過往的歲月,心中對以26位鐵姑娘為代表的榆樹腰勞動人民充滿了崇敬之情,榆樹腰精神是一面旗幟,愚公渠像是一座山碑激勵着後人,塑造了當地人倔強、隱忍和朴實的性格。


鐵姑娘精神激勵後世


鐵姑娘韓榮雲


鐵姑娘董頂英


鐵姑娘隊長王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