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雲南人文歷史,讀完這篇文章就足夠了

2024年3月12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雲南山脈逶迤,江河眾多。撫仙湖、瀘沽湖神秘優美,中甸草原廣袤無垠,梅里雪山、玉龍雪山雄奇多姿……一切都顯得奇異、悠遠、碩大,似乎每一把紅土都殘存着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孕育着先民們的生命與希望,譜寫着人類與自然相依相存的壯歌。

  雲南復雜的地貌環境首先來自大地的構造運動,是數億年前翻天覆地的地殼變化、高原隆起,造就了如今自然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美麗、自然資源豐饒的雲南。

  多山與立體氣候是雲南的最大特點。雲南的許多山間盆地以斷裂成因為主,如昆明、大理的斷陷盆地,保山、耿馬的斷裂破帶發育盆地,曲靖、丘北的溶蝕作用沿斷裂帶發展而成的盆地等,都與斷裂構造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大量的高原湖泊如滇池、洱海、澄江、撫仙湖也均為地殼構造所致,它們像一顆顆明亮的珍珠,鑲嵌在紅土高原上,既點綴了邊陲河山,也滋潤着高原人民世代生息繁衍。

  在雲南的萬山群嶺中,滇西北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巍巍雄踞,一山突兀,海拔6740米,而滇南河口蜿蜒的南溪河畔最低處僅為76.4米,高差竟達6660多米。全省山巒密布,層層疊疊,逶迤連綿,溝壑縱橫,山區、半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壩子是雲南的膏腴之地,耕作水平較高,人口集中,物產豐富。相形之下,山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但地下資源寶藏豐碩。


  雲南是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立體農業的地區。內地與邊疆,壩區與山區,甚至同一地區的各個縣、鄉,自然條件也千差萬別,具有地域分異的特點。雲南地勢呈北高南低逐漸傾斜,山脈、河谷大都南北走向--這樣的地貌條件決定了雲南自然地域分異的復雜性、特殊性。同時,由於環流因子的特點與緯度較低的高原地勢相結合,便造成了鮮明的熱量氣溫與水分條件的組合特徵,並影響滲透到自然環境的方方面面,導致了獨具一格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季無寒暑,有雨便成冬」的奇異氣候。一種由於地形、高度不同而形成的「小氣候」。

  這種地形、地貌、氣候的嚴重差異,通過歷史長期的積淀,使雲南各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等諸方面都極端不平衡,特別是壩區與山區之間尤為明顯。

  資源豐富是雲南的又一特徵。這里一向號稱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在藥物資源、民族文化、民族風情、製糖、茶葉、橡膠等方面也獨占鰲頭。雲南有高等植物180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藥用植物10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25%;香料有300餘種。脊椎動物、鳥類、哺乳類動物都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雲南有112種。在全國排位前三名的有鉛、鋅、鍺、錫、銦、鉑、鋯等15種之多。

  能源資源中,水能的蘊藏量最大,居全國第三位,可開發率為71%,居全國首位。金沙江、怒江(流入緬甸後稱為伊洛瓦底江)、瀾滄江(流入老撾、泰國後稱為湄公河)三江並流,形成世界奇觀;紅河流入越南後,匯入湄公河成為世界五大河流之一;南盤江作為珠江的上游,是珠江的「母親河」。至於大大小小的河流、溪澗更是數不勝數。

  雲南全省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植物茂盛、森林密布,有以西雙版納、紅河為代表的亞熱帶原始雨林,迪慶、怒江、麗江為代表的高山寒帶原始森林,昆明、玉溪、楚雄為代表的溫濕帶高原森林。全省植物覆蓋率達23%,在全國名列前茅。

雲南是世界茶葉的主要產地,種植面積近245萬畝。生長在鎮沅哀牢山千家寨的一棵古茶樹,樹齡有2700年,可謂「茶樹王」。

  雲南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26個。除漢族外,在雲嶺大地上還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基諾、水、德昂、蒙古、布依、獨龍等少數民族,各自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或循山脈、占密林,或處壩區、順河谷,經濟生活中既自給自足,又相互依存。數千年來,在祖國的大家庭中,各民族團結和睦,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共同開發邊疆,在雲南這片神奇的紅土地上創造着人類社會的文明。

  由於雲南的地勢、氣候、生態環境都是立體的,必然一山一水都可以自成「桃源」,並造就了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不同的生態文化,形成與其他地區同一民族迥然不同的特點。加之大山阻隔,百川攔路,交通不便,於是產生了多元的宗教信仰、民族風情、民族服飾、文化藝術、習俗節日等民族文化,呈現出風格各異、異彩紛呈的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節日是認識少數民族風情特色的最好時機。三月街、火把節、插花節、潑水節、十月節、新米節、磨秋節一派歡騰熱鬧的景象,少數民族兒女一個個盛裝而出,洋溢着火一般的情懷, 展露出紅土高原陽光下一張張淳樸的笑臉。

  雲南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莊蹻就由楚國來到雲南晉寧,建立了滇國;秦開五尺道,在川滇接壤部分地區設置郡縣;西漢時期,統治者威服滇國,設益州郡,轄24個縣;東漢時增設永昌郡,轄管滇西,三國時期,諸葛亮南渡瀘水,七擒孟獲,平定南中,轄建寧、雲南、興古、朱提、永昌等七郡,唐武德至貞觀年間,設南寧州、黎州、褒州、

曲州、野共州等104個羈糜州,為了便於統治西南地區,唐王朝支持南詔國於開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統一了西洱河區域六詔,之後又於天寶三年(公元754年)控制全滇;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國;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南行中書省,置37路、2府、3屬府、54個屬州、47個屬縣及甸、寨、軍民等府自此,雲南成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省府從大理遷移到昆明,明清兩朝基本沿襲元朝建制。

  辛亥革命以後,1913年設滇中道、蒙自道、騰越道、普洱道;1928年廢道,依然由省直轄各縣,設治局;1987年雲南劃為17個地、州、市,其中含8個民族自治州,7個地區行政公署,2個直轄市,共127個縣級行政單位。

  千百年來,雲南文化呈現着多元綜合與自成格局兩個方面。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雲南內接中原、西南、中南廣大地區,長期與漢文化、藏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夜郎文化等互相影響,融合滲透;又外鄰越南、緬甸、老撾、泰國,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地段,因而雲南將自己的稻作文化、茶馬文化、青銅文化傳向四方,也容納了來自四面八方、國內國外的各種思想、文化乃至各族移民,形成了融合外來文化的綜合文化。

  時至今日,內地千百年前具有但已消失了的服飾、音樂、習俗等,在當今雲南的部分少數民族中還能找到蛛絲馬跡。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東巴音樂」,又稱「納西古樂」或「洞經音樂」,它實際是元朝初期蒙古大軍進入雲南時帶來的唐代宮廷音樂。「洞經音樂」在中原現已幾乎絕跡了,然而,在雲南麗江以及其他一些邊疆縣仍流傳、繁衍,並得以發揚光大。

  雲南文化又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內地文化相互碰撞的多元文化的結晶。莊蹻是第一個由內地來雲南開發邊疆的偉大歷史人物。他將中原地區楚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落後的滇池地區,加速了該地區的社會發展。西漢時期,秦相呂不韋家族被流放到雲南,在現施甸一帶設置「不韋縣」,又將秦漢文化帶進了雲南。

  東漢後期,蜀相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大部地區),更是將蜀漢文化在雲南普及開來。唐「天寶戰爭」,十萬唐軍大敗於南詔,除戰死者外,全部做了南詔的俘虜,他們留在雲南,同時也將先進的漢唐文化發揚光大。

  在此期間,吐蕃(今西藏)傳來的藏文化和藏傳佛教,以及漢傳佛教(禪宗)、道教、儒教等也在雲南紮下了根子。之後,元大軍帶來了蒙古草原文化,明清墾荒移民和流放的犯人以及宦官帶來了明清文化。此外,與雲南毗鄰的古印度文化、東南亞文化也對雲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近代的雲南名人蔡鍔就是湖南人,袁嘉穀、陳榮昌祖上是江浙一帶的人。追溯歷史,雲南漢族的祖先們大都是元、明、清時期從中原一帶來滇的墾荒移民、商賈官宦,或被流放的「囚徒」,他們與各少數民族人民長期和諧共處,共同開發雲南邊疆。

  在滇越鐵路修通以前,這里大山連綿,溝壑縱橫,數千年的封閉狀態,導致經濟、文化均比較落後,縣城與縣城,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往來,主要靠「秦五尺道」、「茶馬古道」、「蜀身毒道」、「永昌古道」、「中越古道」及無數條山茅野路。茶馬古道等雖對雲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對雲南的農產品、手工業品交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整個經濟中並未起到大的決定性作用。嚴重的交通阻隔與原始落後的馬幫運輸成為雲南社會生產力低下與社會分工不發達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滇越鐵路列車開通前雲南的落後、封閉狀況。這種狀態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即20世紀初期,雲南出現了現代化交通,隨之引進了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商品貨幣關系進一步發展,自然經濟才逐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