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各地的大臣交流,能互相聽得懂嗎?

2024年3月12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文 | 編輯 稻述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很長時間以來,在民間就流傳着這句話,這並不是帶有地域歧視地去看待廣東人,而是因為他們廣式發音的普通話的確聽起來十分繞口。

比如他說的「開窗啊」,而你聽到的卻是「開槍啊!」,為此鬧出的笑話比比皆是。

眾所周知,在現在的職場上或者是學校中,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會用同一種語言,那就是普通話,可是每個地區的人說出來的普通話都不一樣!

在現代還有普通話這種統一的語言,而在沒有普通話的古代,那些來自各地的大臣又是怎麼與皇帝對話的呢?皇帝能聽懂他們的表達嗎?

還真別說,有人還因為口音問題受到過皇帝的處罰!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多種方式可應對

自從盤古開天以來,中國的朝代是一個接着一個,但是在這頻繁更新的朝代中,每個朝代之間的規則並不一樣。

同樣,每個朝代之間使用的語言也並不一樣,就以我們最熟悉的清朝為例,其幅員是極其遼闊,並且主要生活的就是漢人和滿人。

那麼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人疑問「秦始皇當初為什麼只統一了文字,卻沒有統一語言呢?」

其實,這並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做不到,畢竟相對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可謂是難中之難!

就例如當想要統一文字的時候,秦始皇只需要規定一套適用於全國百姓的文字,隨後讓各地的官員開始去自己管轄的地方去推廣。

並且朝廷頒布命令,以後國民只能使用這種文字,違背者將會受到處罰,在「皇帝為上」的古代,做到這一點並沒有那麼難。

而如果當時他想要統一人們口中所說的語言,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官員們先內部統一語言,等到他們學會以後,再回到屬地去傳給百姓。

可是在當時沒有任何的電子機器,僅靠人的嘴來四處傳說是一件耗時又耗力的事情,並且實施起來不知道中間會發生多少事情。

所以就形成了不論是在平民百姓中,還是在皇帝喜歡的大臣中,說各種各樣語言的人都有。

那麼如果在上朝的時候,每個人都說着自己的方言,那朝堂之上估計就要亂成一片, 當然,每個朝代的皇帝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並且有很多的應對方法!

無論是哪個朝代,皇子們一生下來就需要學習豐富的知識,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長大以後處理政事,更是為了讓他們腦子中有墨水。

而尤其是在明清的時候,對於皇子們都有專業的訓練,琴棋書畫這些都是最基礎的。

當時的皇子們從小就要學習好幾種語言,想一想我們現在從3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而他們學習的可不只是一門語言。

這樣一看,當皇子並沒有那麼輕松,並且為了他們更好學習,宮廷里還有很多來自各地的傭人們供他們進行實踐。

當然如果有時候有外國的人來朝拜,皇帝如果真的聽不懂或者是不熟悉,自然也會有翻譯去親自為皇帝翻譯,但這種現象並不常見。

在秦漢時期,就有「官員代奏」的說法,當有大臣需要上奏的時候,一般不是當面上奏,而是禮部的一些官員進行代奏。

不過也有皇帝是全能的,比如康熙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精通高達13種語言,不論是大臣說什麼話,他一般都能聽明白!

但是這些都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畢竟各個皇帝都像康熙一樣,況且也不適用於普通百姓,所以官話也就出現了!

官話出現,雍正曾直言閩廣語言難聽懂

官話不是在後期才出現的,其實從西周的時候就出現了,其性質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話」!

可是兩者又有着本質的不同,因為在各朝各代,官話並不一直都是一個口音。

根據孔子巨著中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為了方便交流,就採用了同樣一種語言,那就是「雅言」。

所謂的「雅言」指的就是《詩經》中的語言,當時的雅言主要流行於一些中原地區,並且根據相關專家的考證,來自夏人。

而夏朝的首都又是在洛陽,所以在當時,所謂的「官話」主要使用的就是古代的河南話。

在周朝的時候,其首都也在洛陽,因此古洛陽話就正式成為了「官語」。

在秦朝的時候,雖然這個官語也曾沿用,但是在秦始皇去世以後,秦國開始了無止的動亂,在秦國滅亡後,南越國就出現了,而當時通用的語言就是粵語。

但是當時的粵語與現在的粵語並不一樣,在漢朝的時候,但是很多的臣子都是南方人,所以當權者就將楚國話定為通用的語言。

其語言與現在的客家話更加接近,而到了隋唐時期,因為其都城的原因,歷史上的官話又發生了變化,更加接近陝西話。

在宋朝的時候,官話又成為了河南話,直到在元代以後,雖然蒙語成為了通用的語言,可是不少的人仍然使用之前的語言。

明朝時期首都南遷,官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南方的口音更重一些,雖然後來經歷了遷都,可是很多人還是以「南京口音」的官話為主。

到了清朝的時候,所謂的官話才與現在的普通話有些接近,但並不完全相同。

而歷朝歷代,成為官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官話,如果在與皇帝對話的時候被發現口音不對,就會遭到皇帝的責罰,有嚴重者甚至丟了官位。

在宮廷中,皇帝身邊的人也都是經過嚴格考核的,其中大部分都是熟悉官話的人,能夠與皇帝進行流利地交流。

比如雍正皇帝,曾經在上朝的時候指出一些閩廣地區官員的官話不標准,口音太重,為了解決這件事情,他還在這兩個地區建立了正音書院。

並且要求當地官員們必須糾正口音,當時還掀起了一股學習浪潮,因為這事關自己的仕途!

正所謂中華漢語文字博大精深,其中並沒有任何的夸張,事實上,中國的文化不僅體現在語言這一個方面。

並且自古以來,中國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語言,而這看似是一種語言,在其背後或許更是歷史的見證。

時至今日,普通話早已代替官話成為了通用的語言,而語言的統一不僅方便了人們的交流,更是拉近了大家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