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法國人呂西安鏡頭里的清末北京,一片頹敗之相

2024年3月12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本組圖片拍攝於1905年,拍攝者為法國人泰格諾爾·呂西安(Tignol Lucien),再現了118年前清朝末期北京城的破敗景象。

本組圖片現存於法國巴黎博物館,原圖為黑白色。為了提升大家的觀感,小編對照片進行了清晰和着色處理。希望您能喜歡。

東單街頭

1905年東單北大街,一名中年滿族婦女身穿白袍,腳踩花盆底旗鞋,手裡拿着摺扇,大踏步地走在路上,此時的她還享有一定的特權,因此走路頗有氣勢。遠處可清晰看到橫跨街道的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20日,時任德國駐華公使的克林德因在此地挑釁,被清軍神機營隊長恩海開槍擊斃。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清廷迫於壓力在其斃命處建起石坊。1918年11月一戰結束,德國戰敗, 這座牌坊被拆除,後移至中山公園,更名為「公理戰勝」坊。

乞丐

兩名衣衫襤褸的乞丐站在破破爛爛的馬路中間,身上的肋骨根根可見。當年京城不少的街道路況都是這樣,要麼坑窪不平,要麼泥濘不堪,行人或人力車夫只能挑路迂迴前行。

陷落的驢車

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車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因為一不小心便會陷在爛泥中無法動彈,亦或者落入坑中導致翻車。上圖中這輛拉糧食的馬車就中了招,大半個車輪都沒入泥坑中。

商鋪

北京街頭商鋪的沖天式門臉牌樓,有三柱四樓式的,也有兩柱兩樓式的,牌樓上無一例外都裝飾的精美的木雕。這是幾百年來京城商業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街市

北京的一處街市,路邊的一家鞋鋪前掛着厚重的招牌,招牌上有陽文刻着「乾升齋」。幾名梳着鵲尾發髻的漢族女子正圍着獨輪車購買老玉米,這種發型在腦後翹起,很像喜鵲的尾巴。

餐館

北京街頭的一家餐館,長條桌凳滿滿堂堂地擺在店鋪門口,方便來往腳夫隨時可以坐在凳子上歇腳、進食。餐館的屋檐下掛着拖把頭一樣的幌子,旁邊是一家臘味店。

街角

兩名梳着大拉翹的女子牽着手逛街。這種旗人頭飾至晚清時才出現,是用絲綢等做成的假髻,上面點綴着一朵或兩朵紅花。因為既能增加身高,又顯雍容,因此很快在滿族女子中流行開來。

琉璃廠街

大柵欄附近琉璃廠街,狹窄的街道兩邊聚集着售賣文房四寶和字畫的店鋪。炎炎夏日,人們多靠着陰涼的一邊行走。 乘坐馬車的女子不願意呆在悶熱的車廂里,乾脆坐在車頭的涼棚下,只有打着陽傘的人無所畏懼地在烈日下招搖。

示眾

幾名囚犯戴着木枷在街頭示眾,旁邊站着一位頭頂圓形草帽,手持警棍的巡捕。將囚犯拉到街頭曝光,是一種有效的民眾教育方式,因此沿用了好多年,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最終消失。

牌樓

紫禁城附近的一座四柱三間過街牌樓,前後帶有戧柱。牌樓下有過往的驢車、騎馬的男子。一個人力車夫待在路邊的窪地里等待顧客。清末北京城內到底有多少座牌樓,估計很難有人能說得清。

鼓樓街

鼓樓東街街景,當時的鼓樓大街還是土路,馬車過後,道路上的留下了清晰的車輪印。一些行人走累了,就直接坐在馬路邊上休息。

出殯

一隊送葬的隊伍通過鬧市區。巨大的棺槨好像一座房子,需要幾十人共同抬着走。穿着孝服的孝子賢孫撐着一頂白布棚子走在出殯隊伍的前面。

執事

葬禮上的執事很多為老人和孩子,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很受平民家庭的青睞。這些人都來自貧苦人家。畫面中的孩子都光着腳,不遠處的老人有氣無力地扶着長柄禮扇站立,似乎隨時都會倒下。

窮人葬禮

窮人家的出殯隊伍,幾個人抬着一口薄皮棺材,沒有棺套。走在棺材前的人也沒有絲毫的憂傷,甚至好像在悠閒地逛街。對於窮困潦倒的人來說,死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婚禮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盡管世道艱難,但婚喪嫁娶總還要進行。圖為一支迎親隊伍正抬着花轎浩浩盪盪的經過西四牌樓。這里似乎是一個卡點,因為牌樓下擺着一隻拒馬

渡口

東便門外的一個渡口,拖着辮子的乘客正在登船。一名旗人女子手扯裙擺,正小心翼翼地沿着河坡往河邊走。白衣、白褲、白旗袍,這是當年京城百姓夏日最常見的色彩。

廣安門

廣安門是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又稱彰儀門。圖為廣安門箭樓外的景象,道路兩邊搭建着簡易的涼棚,透過箭樓下的拱門可以看到瓮城內的城門。

理發

城牆下的一片空地,成了一些剃頭匠的工作場所。坐在凳子上的膀爺留的是金錢鼠尾頭,為了剃頭方便,將辮子在頭頂挽成了一個發髻。清朝的男子打理頭發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幾天不剃,腦門上就青虛虛一片短發茬,給人一種特別邋遢的感覺。

城門外

安定門箭樓外,一支運貨的驢隊正沿着城外的道路緩慢前行。在高大弧形城牆的映襯下,城下的行人顯得非常渺小。

大道

一輛馬車走在京城郊外的黃土道上,小小的車上擠滿了旗人婦孺。道路很寬,行人很少,顯得空空盪盪。一側的路面上留有深深的車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