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輪胎市場:外國人愛用的中國輪胎,為啥國人自己卻不買賬

2024年3月12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文字/編輯:夏有喃風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輪胎的出口量為886萬噸,數量突破6億條,出口額約為1558.12億。

然而,能夠遠銷國外十幾個地區,逼得歐美多國要高舉「反傾銷」大旗來打壓的中國輪胎,在國內卻是不受國人待見。

國產輪胎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不足30%,剩下的全被米其林、鄧普祿等外國品牌所壟斷。

「外國人用中國輪胎,中國人用外國輪胎」,這就是如今輪胎市場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畸形」現象。

中策橡膠的董事長在沈金榮在2018年就說過要改變這個現象,但努力了6年後依然收效甚微。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畸形」現象的發生呢?國產輪胎差在哪了?

一、牆內開花卻香在牆外

當說到要給自己的愛車換輪胎時,很多人第一反應一般都會是換個進口了,米其林或鄧普祿啥的,卻少有人考慮國產輪胎。

難道是因為我們的國產輪胎不如進口輪胎嗎?答案並不是。

在2016年央視的一期《消費主張》中,欄目組選取了6款國產輪胎與4款國際大牌輪胎,分別進行了撞擊、水壓爆破、不同路面剎車等多個測試。

測試的結果是,國產輪胎在安全性上,比較國外知名大牌一點不差,甚至有的還猶有過之。

而且因為進口輪胎需要繳納關稅、消費稅、增值稅等一系列稅務,再加上商家要留足自己的利潤,所以進口輪胎的零售價一直很高。

沿街隨機找一家汽修店換胎,哪怕是同樣的規格型號,質量也差不多,而國產輪胎或許只需要300左右一條,進口的外國品牌卻要800到上千不等。

但盡管如此,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會直接選擇換進口的。

然而這樣的情況放到國外卻是截然相反,在國內備受嫌棄的國產輪胎,出口到了國外後卻成了香餑餑。

近些年來,中國輪胎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外「有車一族」的購買首選,出口數量和出口額都在逐年增加。

國產輪胎品牌森麒麟2023年的海外訂單一直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甚至今年也會是這樣的情況,為此他們不得不繼續在海外投資建廠。

中國人喜歡進口輪胎,而外國人卻鍾情於中國輪胎,這看着違背消費定律的一幕,怎能讓人不迷糊。

而造成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眾多國產輪胎品牌雖然質量過硬,但品牌底蘊稍顯不足。

汽車發源於西方,而輪胎作為汽車產業鏈上的一環,更是在西方早早就發展了起來。

1888年,奔馳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汽油汽車,當時這輛汽車的輪胎是整體是用金屬做的,外層套了一圈充氣橡膠,而這也是最早的充氣輪胎。

之後在不斷的發展中,輪胎工藝也慢慢成熟,為了加大與地面的摩擦,人們發明了帶胎面的輪胎;為了加大與路面的接觸面積,人們發明了氣囊輪胎。

而很多輪胎品牌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嶄露頭角,始建於1898年的固特異至今已經有126年歷史,米其林、普利司通、鄧普祿等等國家大牌,各個都有着逾百年歷史。

反觀中國的輪胎歷史,從1934年生產出第一條輪胎到現在,不過才90年歷史,更不用說各大國產輪胎的品牌史了。

玲瓏輪胎作為國產輪胎中最早出現並發展起來的企業,也是1976年才成立,放眼世界只算是一個「小字輩」。

一個品牌的歷史底蘊也是一個企業重要的軟實力,就跟我們買同類型的商品時,總喜歡奔着「老字號」買是一個道理。

而且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很多人的潛意識中也有「無論什麼東西,進口就是要比國產好」這樣的想法,從水果到奶粉,再到如今的輪胎,都是一樣。

然而這還不是主要的,更關鍵的是,國產輪胎栽在了「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句話上。

二、不懂「吆喝」,蒙頭做產品

咱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國產輪胎確實沒有那些國外的輪胎品牌會「吆喝」。

最典型的就是米其林的「輪胎人」系列廣告,高大威猛,又白又萌的輪胎人,早已讓米其林這三個字在國人腦海中揮之不去。

面對一眾品牌選擇,相較於沒什麼記憶點的國產品牌,懂得「吆喝」的米其林等國外大牌,自然也就成了人們下意識的選擇。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國人對國產輪胎的信任度不足。

作為一個汽車大國,汽車保有量超4億輛,而我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是常年排在世界第一,但這顯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而在這些事故中,有很多一部分是因為汽車在高速上爆胎所引起的,有部分國產輪胎品牌也出過事故,更加深了人們的不信任。

而且國外輪胎在研發投入比例上也要比國產輪胎高,甚至已經研發出了各自的拳頭產品。

比如固特異的「缺氣保用胎」,米其林的PS系列性能胎,在一些細分領域上已經形成了專利壁壘

這些也是我們的國產輪胎亟待追趕甚至超越的。

一系列因素下來,國產輪胎在國人眼中也就逐漸被打上了「低端輪胎」的標簽。

但實際來說我們的國產輪胎並不差,我國自主研發的橡膠技術在整體性能上,比之國外的技術還要有所超越。

更重要的是在性價比這方面,國產輪胎那是拿捏得死死的。

全球90%的天然橡膠產量都來自東南亞,而這些天然橡膠也是輪胎的主要生產原料,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輪胎品牌,全都要去那裡進口原料。

單單從原料方面來講,雙方是處於同一起跑線的,而又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在運輸成本這塊還要有些優勢。

而且近幾年來,國內一批輪胎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建廠,又進一步壓縮了生產和運輸成本,自然也將價格給「打」了下來。

然而低價不等於低端,靠着不輸於國外大品牌的高質量和高性能,再加上價格實惠,國產輪胎在別的國家銷量逐年攀升。

2021年,我國的輪胎在巴基斯坦市場份額更是占到了85%,米其林、鄧普祿等一眾國際大牌也要靠邊站。

可見,只要質量好,去到哪裡都不愁賣。

結語

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想法也在隨着變化,在人們追求消費降級的現在,高性價比的國產輪胎未來有望奪回國人的喜愛。

相信隨着經濟和產業的不斷發展,國產輪胎和消費者之間的隔閡也會一點點被磨滅。

評論區的你們在給愛車換輪胎時是喜歡換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