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下鄉插隊他和寡婦惹出閒話,隊長出面促成一樁好姻緣

2024年3月12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本文為今日頭條原創首發內容,七十二小時內請勿轉載!)

要說馬永樂師傅吧,也是一個苦命的人,十七歲那年,他父親因為工傷事故遇難,初中剛畢業他就進廠頂班當了工人,那年他的姐姐剛考上北京師范學院。

圖片來源網絡

馬永樂參加工作的第三年,也就是1967年夏天,他們單位下夜班的一名女工遭到侵害,單位保衛科的科長認定施暴人是馬永樂,把他綁在值班室審訊了半天,最後送到了公安局。

兩天後,公安局破案,抓到了犯罪分子,馬永樂無罪獲釋。回到家,馬永樂越想越氣,他拿上家裡劈柴的斧子就去找保衛科長算賬。好在有工友及時趕來,保衛科長在馬永樂的斧頭下撿回了一條命,但也受了重傷,後背、肩膀和手臂三處被砍傷。因為導致保衛科長受傷,馬永樂被判處有期徒刑半年,被單位開除。

刑滿釋放出來以後,馬永樂非常渴望再有一份工作,他的母親沒有正式工作,在街道縫紉組干臨時工,一個月開二十幾塊錢的工資。可因為馬永樂有前科,再就業面臨很大困難。到了1969年春天,街道也沒能為馬永樂安置工作。當時上山下鄉運動正處在高潮,街道幹部就動員馬永樂到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

因為有前科,不能去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也不能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只能去農村插隊落戶。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馬永樂服從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安排,跟隨一幫多多少少都有些問題的知識青年(家庭出身問題),來到了吉林省的長嶺縣,成了到吉林插隊落戶為數不多的北京知青,他是以社會青年的身份下鄉插隊的。那年,馬永樂二十一歲。

離開北京那天,相關部門安排了大巴車,把馬永樂他們送到了火車站。事先原本跟母親和姐姐都說好了,不用去送站,可在火車緩緩啟動的時候,馬永樂還是不由自主地在送行的人海中尋找,結果他真看到了沖他揮手的母親和姐姐。那一刻,馬永樂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圖片來源網絡

歷時三天兩夜,馬永樂他們來到吉林省長嶺縣,他們是在太平川車站下的火車,最終他被分派在新風公社新風大隊第六生產小隊插隊落戶。馬永樂他們九名北京知青算作一個知青集體戶,臨時住在大隊的油坊里。因為九名知青中數馬永樂的年齡大,他被大家推選為集體戶戶長。

新風六隊一共四十戶人家,一百五十二人,有一半是山東人,據說是以前闖關東來到長嶺縣的。六隊的隊長姓周,山東人,淳樸善良又熱情,知青們都喊他周隊長。周隊長幫着知青們安頓好了吃住的地方,還安排了一位年輕婦女幫知青們做飯。

幾天後知青們才知道,幫他們做飯的年輕婦女是周隊長的侄媳婦,她叫李桂玲,當年二十四歲,長得挺漂亮的。村裡的年輕人都管李桂玲叫桂玲嫂子,知青們也都喊她桂玲嫂子。

要說這個李桂玲吧,也是個苦命人,十九歲嫁給周隊長的侄子周安民,過了兩年也沒能懷上孩子。一個老中醫給開了一個藥方,周安民去采藥時遭遇不測,被狼咬傷,丟了性命,二十二歲的李桂玲成了寡婦。過了一年多,李桂玲才從喪夫的痛苦中走出來。

李桂玲很善良也很勤快,她一大早就來到大隊油坊(知青們居住的地方),先去挑水,然後和面貼餅子或蒸窩頭。知青們都說桂玲嫂子貼的玉米麵餅子特別香,她蒸的玉米高粱面窩頭喧騰騰的,也很好吃。就連桂玲嫂子熬的玉米麵糊糊,大家也愛喝。

因為當時是四月下旬,秋季儲存的白菜蘿卜土豆基本都吃完了,鄉親們除了吃鹹菜,也沒有菜吃,知青們的吃菜問題也成了難題。好在鄉親們都很熱情,都自發地來給知青們送鹹菜,周隊長還把他家菜窖里僅有的兩棵白菜和幾個水蘿卜都給知青們送來了。

漸漸地和桂玲嫂子熟悉了,馬永樂就不讓桂玲嫂子去挑水了,他天天主動去挑水,還讓桂玲嫂子教他發面蒸窩頭,他說他是集體戶戶長,要第一個學會做飯。桂玲嫂子就手把手教他發面蒸窩頭,還告訴他不能冷鍋貼餅子。在桂玲嫂子的指教下,馬永樂第一個學會了做飯,他從心裡感激桂玲嫂子。

圖片來源網絡

五一節過後,天氣漸漸轉暖,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生產也就開始了。因為新風六隊地多勞動力不足,桂玲嫂子也要去參加生產勞動,她就不能幫知青們做飯了。好在桂玲嫂子帶出了徒弟,馬永樂學會了做飯,知青們也就不用為做飯發愁了。但只要桂玲嫂子能抽出空來,她就會來幫知青們燒火做飯,知青們都很感激她。

1970年冬季,知青們都回北京探親過春節去了,考慮到集體戶里有大家的口糧和一應生活用品,上級要求每個知青集體戶都要留人值守。馬永樂說他是戶長,他就主動留了下來,讓大家都回北京了。集體戶就馬永樂一個人了,他也就懶得做飯了,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半晌吃,午飯傍晚吃,晚飯也就省下了。

桂玲嫂子是個熱心人,她知道馬永樂天天都不按時吃飯,就用三合面(玉米麵、高粱面和豆面)蒸了一鍋菜包子給馬永樂送到了知青點,平時做了什麼好吃的也會給馬永樂送一些,有時還幫馬永樂燒炕做飯。

就是因為這些,馬永樂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像大姐姐一樣關愛他的女人,她也經常幫桂玲嫂子干一些零雜活,幫她挑水,幫她劈柴,還用雪橇拉了好幾天樹枝荊條,他想幫桂玲嫂子圍個籬笆院牆。

有句老話叫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還真靈驗,沒有多長時間,村子裡就有了閒話,說北京來的知青竟然和一個寡婦擰在了一起。

聽到這些瘋言瘋語,桂玲嫂子就對馬永樂說:「永樂兄弟,以後你就別到我家來了,別人說啥我倒不在乎,可你是知青,是北京青年,我不能壞了你的名聲。」「桂玲嫂子,身正不怕影子斜,誰愛說啥就說啥,我也不在乎。你幫我做飯,給我送好吃的,我幫你干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應該的。」馬永樂這個人可不聽邪,別人越是傳閒話,他反倒天天幫桂玲嫂子幹活,弄好了籬笆院牆,他又用樹枝荊條編制了一個柴門,還幫桂玲嫂子拉了不少燒柴。

1972年初秋,公社要在插隊知青中抽調幾名幹部下鄉蹲點,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平時勞動積極表現好就行。因為馬永樂平時勞動積極表現好,又是集體戶長,新風大隊就推薦馬永樂去公社當蹲點幹部。沒想到當蹲點幹部還要考核和政審,馬永樂因為有案底,沒能通過審核。

那天從公社回家的路上,正好趕上下大雨,馬永樂被被淋成了落湯雞,當天晚上就發起了高燒,吃了退燒藥也不退燒。到了快天亮的時候,馬永樂高燒四十度,處於昏迷狀態。這下知青們可都嚇壞了,兩名女生結伴去叫來了桂玲嫂子,桂玲嫂子急忙跑着去二隊叫來了赤腳醫生(村醫),村醫給馬永樂注射了退燒藥,可馬永樂還是不退燒。

天亮後,周隊長和幾名知青用架子車把馬永樂送到了公社衛生院,桂玲嫂子也跟着去了衛生院。醫生給馬永樂注射了退燒針,掛了吊針,到了午後,馬永樂終於退燒了,也清醒了。看馬永樂脫離了危險,大家懸着的心總算放下了。

當晚馬永樂就要回家,醫生建議留觀一晚,馬永樂只好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桂玲嫂子和一名男知青留下來陪伴馬永樂,周隊長和其他知青先回去了。第二天體溫和體征都正常了,馬永樂他們三人就步行回到了村里。

圖片來源網絡

從公社衛生院回到知青集體戶,桂玲嫂子跑回家拿來了雞蛋,給馬永樂做了雞蛋湯,還擀了面葉。看桂玲嫂子這麼心疼馬永樂,村里又有了風言風語,說桂玲嫂子肯定和馬永樂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要不然她不會這麼心疼馬永樂。

對於這樣的傳言,馬永樂覺得很可笑,可他又沒辦法跟全隊的人解釋清楚,只好聽之任之。

周隊長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他就問李桂玲:「桂玲,你和馬永樂到底是咋回事啊?你要是真心喜歡馬永樂,我就問問他有沒有這個意思。你要是對他沒啥想法,以後就別到知青集體戶去了,讓別人說三道四,對誰都不好。」「叔,我是個寡婦,還比永樂兄弟大三歲,人家不一定能願意。我就是覺得他心眼好,沒少幫我,他生病了,我就想給他做點好吃的。」李桂玲紅着臉說。

周隊長是個明白人,聽了李桂玲的話,他沒再說啥,直接找馬永樂去了。到了集體戶,周隊長把馬永樂叫到外頭,開門見山地說:「馬永樂,我也不跟你繞彎子,你給我說實話,你對李桂玲到底有沒有想法,你要是對他有意思,我就給你倆撮合一下。你要是沒這個意思,以後就離她遠點,別讓大家說三道四的,這樣的事情可是好說不好聽。」「隊長,我配不上桂玲嫂子,我有前科……」

周隊長低頭思考了一下,說道:「這樣吧,你考慮一下,也給你母親說一聲,這事行不行你給我一個准話。」

半個月後,馬永樂找到周隊長說:「隊長,我媽和我姐都同意我在這結婚成家,你就多操心吧……」

就這樣,馬永樂娶了寡婦李桂玲。從此以後,再也沒人說三道四了,鄉親們還說他倆挺般配的,一點都看不出李桂玲比馬永樂年齡大。

一年後,李桂玲生了一個男孩,馬永樂給兒子起名叫馬吉生。馬吉生一歲的時候,馬永樂帶着老婆孩子回北京看望了母親和姐姐,他母親和姐姐對李桂玲都很滿意,馬永樂的母親還把自己手脖子上的那隻翡翠手鐲擼下來戴在了李桂玲的手脖子上。

到了1977年春天,新風六隊就馬永樂一名北京知青了,其他知青都招工進城了,還有一名女知青病退回到了北京。馬永樂因為娶了農村媳婦,他遲遲沒能被招工。

1980年春天,馬永樂被招工到縣糧庫工作,轉成了非農戶口,月月也能開工資了。半年後,李桂玲也招工到飼料加工廠當了工人,據說是享受了知青家屬待遇。

馬吉生十七歲那年,戶口遷回了北京,他也回到北京讀高中,跟着奶奶一起生活。馬吉生考上大學那年,李桂玲正好退休了,她就到北京照顧婆婆的生活起居去了。

2003年初冬,馬永樂的母親病危,他就請假回到了北京。在醫院的病床前,馬永樂的母親對馬永樂說:「永樂,這兩年你媳婦伺候我可真累壞了,她是個賢惠女人,你可要對她好,你要是對她不好,我饒不了你。還有,咱家的那兩間半房子要拆遷了,到時領取了補償款,你得分給你姐一些。當年房改(公房出售給個人)的時候,交到房產局的錢都是你姐出的。」「媽,你放心,我不能虧待我姐,我姐為咱家付出了很多……」馬永樂話沒說完,他母親就停止了呼吸。

三年後,馬永樂母親居住的那兩間半房子拆遷了,政府給了安置房和補償款,馬永樂的姐姐卻沒要一分錢。她說弟弟在農村吃了不少苦頭,她在城裡沒遭罪,哪能再跟弟弟掙拆遷補償款呢。

馬永樂退休後回到了北京,閒不住的他又找了一個打更的活,一干就是八年。後來那家單位嫌他年齡大了,就把他辭退了,馬永樂才算過上了真正的退休生活。那期間,逢年過節,馬永樂和他媳婦都會買很多東西去看望姐姐,他說母親去世了,姐姐是他們最親的人,他要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姐姐。

講述完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故事,馬永樂流淚了,他說母親苦了一輩子,沒捨得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他心裡難受。令他欣慰的是,在母親生病的那兩年裡,李桂玲替他盡了孝道,沒讓母親遭罪,他母親走得很安詳。

當年知青們居住的地方(圖片來源網絡)

馬永樂還說,這輩子他最後悔的就是當年太沖動,動手打傷了別人,也毀了自己的人生。他最欣慰的是娶了一個好媳婦,才讓母親的晚年生活幸福又快樂。他最幸福的就是有一個好姐姐,像母親一樣疼愛他的好姐姐。還有第二故鄉的鄉親們,當年給了他很多幫助和關照,他說永遠都不會忘記鄉親們的恩情。

作者:草根作家(根據馬永樂師傅講述編寫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