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古橋堪比趙州橋,石板風化滿是歲月痕跡,魚化石清晰可見

2024年3月14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河北趙縣趙州橋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橋,沒有之一,直到我去了邯鄲的廣府古鎮,才發現這里的一座古橋與趙州橋一脈相承,而且建造技藝也與之相同,比趙州橋保存更為完好。

這座橋就是位於邯鄲廣府古城區域的弘濟橋,它的建造時間已無據可考,後世相傳是建造於隋朝,與趙州橋為同一時期,有據可查的是,在明萬歷十年,也就是1582年,弘濟橋進行了重修,並且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再次進行過修繕,但是趙州橋的建造時間則記載詳細「隋大業二年七月十五日(606年8月23日)或稍前一些時日,趙州橋建成。」來歷明確,記載連續,這或許是趙州橋更為認知的因素之一吧。

說到弘濟橋,不得不說滏陽河,這條河在古代是一條大河,可以通航,在古代名字叫滏水,河流發源於河北磁縣的滏山,滏山又名鼓山,海拔846米。唐代政治家、地理學家李吉甫撰寫的地理書籍《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在縣 (磁縣) 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奮涌,若滏水之湯,故以滏口名之。」李吉甫是趙郡贊皇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贊皇縣,他的記述應該是准確的。

滏陽河流經邯鄲的磁縣、邯山區叢台區永年區雞澤縣,最後進入邢台,流經邯鄲大約119公里,妥妥是邯鄲的「母親河」。弘濟橋就在這條河流之上,供古代的人們來往河的兩岸。

廣府經日月,弘濟通古今。史物最高貴,應奉至上尊。」這是中國著名作家馮驥才當年考察廣府古城時所作的詩,描寫的正是邯鄲永年區廣府古城東2.5公里處,東西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因其位於廣府古城東,從古至今當地人一直稱之為「東橋」「老東橋」。

當你還未走進弘濟橋,就會被這座千年石橋散發着的古樸氣息所震撼,在橋的一側十步開外觀賞,橋的主拱如彩虹飛架,橋面欄杆拱券雕刻神獸令人震撼,神獸有蛟龍、飛鳳、神馬等,它們或瑞口大開作吸水狀,或龍須張揚威震江河,或昂頭飛天如沖雲霄,或目露神光震懾河妖……這些神獸造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信步於橋上,腳踏這千年前古人曾走過的磚石,不覺間你會感覺到有滄桑的風塵撲面而來,今天的日月朗照着我們,何曾沒有朗照過隋唐時期路過此處的先人,只是不知道那時他們是否也和我們一樣寧靜安然;彼時的河水一定寬闊而奔涌,也一定是船來船往,或許還有逃荒的、做買賣的、士兵衙役甚至豪華大轎也都曾此橋經過,進入兵荒馬亂,也進入太平盛世。歲月的塵煙不曾為這些個體遺留下斷句殘章,只有橋下岸邊那幾尊纖夫雕塑,是早年這方大地上無數生命討生活的明證。

從古至今,滏陽河就是一條「黃金水道」,通航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磁州積陶冶,萬舸可達幽燕」,宋代碑文的記載說明了當時這里的航運之繁忙,那時候人們航運的貨品主要是鹽巴、陶瓷和煤炭,經由邯鄲永年水路抵達天津碼頭。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弘濟橋兩側邊券上有數道深達寸許長約尺余的石槽,尤其是橋北面的凹槽更深一些,這些痕跡據說是當年纖夫們拉船時粗大的繩索摩擦所致。可以想見,為了妻兒老小能吃飽穿暖,那些拉纖的人是如何拼盡全力。

而彼時,那些經過此橋來往的人們相必也曾佇立在欄杆邊目送過滏陽河的遠去,他們也會用手撫摸欄杆上可愛的小獅子吧,還有石猴子、桃子、石榴等等,這些象徵這吉祥富貴的雕刻一定帶給無數人以心靈的慰藉,欄杆上雕刻的武松打虎八仙過海以及松梅竹蘭,還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賡續歷程,無情的光陰湮滅了一切過往的生命,無論貧窮或富有,在時代的洪流里都微不足道,或許,只有人們創造的價值才能被歷史留住,成為後世的繼續前行的標尺。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座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是誰,但是後世的我們在看到這座橋的時候,依舊心動於橋的精美和承載的華夏文明,依舊感念古人創造的這些藝術人文和建築財富。

滏陽河流淌了千年,多少離亂與征戰都隨之流逝、沉澱或消亡,只有這座滿目塵霜的石橋還在守望大地日月,與滏陽河相依相偎。似乎,每一方石塊都浸潤着歷史的洪流,記錄着朝序的變遷,承載着歷史的鐵馬金戈,縱然斑駁破損,但依舊不動聲色地迎春藏冬,容納萬物。

橋面石板上的一些鐵釘引起了我的疑問,這些類似訂書針樣的鐵釘偶爾出現在石板和石板之間,似是固定之用。查閱了一下史料,這的確是做固定用的一種方法,叫鐵束腰,通過「榫卯」結構連接在一起,使得橋更加穩固,這樣的鐵束腰,是事先在石頭上刻好凹槽,然後用鐵水澆築,並非是外力將鐵釘強行釘入——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今天的我們敬佩不已。

在橋面的石板上,還有幾處魚化石圖像的遺存,起初,我以為是古代洪水淹沒過橋而留下小魚,以至於經年之後刻畫進了石板,後來一想似乎不太可能,洪水消退後,橋上不就又恢復通行了麼,怎麼會給魚成為化石的機會。後來才知道,是人們修建這座橋採石的時候,魚化石就已經形成,據專家考證,橋面石板所用石材采自周邊地區,為「四方捐金援物」,古人謂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濟」,因此「弘濟橋」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這些建橋的石頭來自周邊各地,魚化石的形成少說也得上億年,也就是說化石圖案原本在石頭上,只是石頭用在了這里。

這些生物化石圖無疑為這座古橋增添了時光的厚重感,即便是在古代,人們看到這些刻印在巨大石頭上的魚化石圖案,應該也會感覺到新奇和驚訝吧。在乾燥的時候,石板上的魚化石圖案會變的很淡,一旦遇到水,立馬變的清晰起來。而在遙遠的古代,是不是會有頑皮的小童以撒尿的方式觀賞也說不一定呢。

依欄而望,靜緩流深的滏陽河打從歷史深處奔流而來,也必將奔流進新的時光,它盪滌了崢嶸歲月,也盪滌着靜好今朝;穿梭的舟楫或許已不在浮現,所幸,「出水之月,飲澗之虹」的弘濟橋還完好地靜默在光陰里,驚艷着世人的眉眼,講述這一方城池曾經車蓋雲集、津鹽豫陶的匆忙與繁華。

本文首發於《中國國家旅遊》雜志2024年第一期,發表時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