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少吃貓肉?原來李時珍已告訴我們答案,古人早就試過

2024年3月14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 卿羽飛

編輯 | 卿羽飛

前言

如果說人類占據食物鏈頂端,那中國人便是當之無愧的王中之王

在不少外國人眼中,似乎沒有中國人不吃的食物,看起來再難以下咽的食材,經過中國人妙手回春的廚藝,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然而,泱泱華夏卻有一項從來不碰的肉食——貓肉

而早在中國古代,一代神醫李時珍便已告訴我們緣由。

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李時珍又對此作何解釋呢?

貓肉的特殊成分

在那個經濟水平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得不靠農業勞作補給,要說一年吃上肉的機會,可真是少之又少。

迫於飢餓的威脅,中國人很早便掌握了豢養牲畜,像是雞、鴨、魚、豬,都成為中國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

然而,就算是最飢餓的時候,我們也很少看到人家食用貓肉,這也和貓肉的成分組成有關

首先,貓肉當中含有眾多的脂肪

如果百姓將貓肉作為普通牲畜進行食用,很可能引發體內上火,進而造成高血壓、高血脂、口腔潰瘍等不良疾病。

在醫療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尋常的感冒發燒都可能要人性命,更不必說在當時算得上疑難雜症的病況了。

其次,貓肉中還含有眾多嘌呤成分

嘌呤其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能夠通過氧化變成尿酸,從而加劇痛風病症的發作。

如果食用貓肉的人本來就患有痛風症狀或是結核病,那簡簡單單食用貓肉便會加劇疾病危害,嚴重時還能要人性命。

不僅如此,一代神醫李時珍還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中給出更加詳細的解釋

《本草綱目》:更加科學看待貓肉

李時珍是中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出生於醫藥世家,他從小便立志懸壺濟世。

濃厚的家庭氛圍讓李時珍在潛移默化間接觸到不少醫學知識,成年以後,李時珍四處奔走行醫,他的醫學技術也在實踐中得到突破。

1593年,李時珍完成192萬長篇著作《本草綱目》。

這算是當時世界上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醫學著作,這本巨著為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為中國而後醫藥相關領域的深入都做出巨大貢獻。

而在這本偉大醫學著作中,便有談到食用貓肉的問題。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實在很早便已經有人嘗試食用貓肉,他們費盡心思將貓肉精心烹飪,卻沒能達到滿意的味道。

原來,烹飪過後的貓肉食用起來仍然帶有很大一股酸味,肉質也不緊致,實在讓人難以下咽。

同時,本草綱目也進一步從科學角度解釋「不要食用貓肉」的原因。

首先,和其他肉食相比,貓肉的營養價值遠遠落後

人們如果想要吃肉補充營養,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牲畜或是人參草藥,這些食材的功效來得都比貓肉快。

其次,熟悉貓這種動物的朋友都很清楚,很多野貓生性好動,非常喜歡獨來獨往上躥下跳。

這樣的個性也使得貓身上攜帶很多細菌病毒,像是我們熟悉的弓形蟲和肺吸蟲,便是貓身上的常客。

這些寄生蟲存活能力極強,有時候連高溫烹飪都難以將它們全部消滅。

人們一旦在食用貓肉時誤食這些寄生蟲,便會將病毒帶入體內,從而輕易破壞身體自帶的免疫機制,對身體健康造成巨大破壞

事實上,除了貓肉本身的特質,人們不食用貓肉還有諸多講究,這其中又暗藏什麼學問呢?

貓的文化象徵

對於中國人不吃貓肉,還有一個更加直觀的原因,那便是文化象徵

早在古埃及時期,貓這一物種便首先出現,至今推測已有三四千年,其物種發展歷史並不亞於狗類。

然而,貓和狗卻帶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

一直以來,狗一直充當看門守衛的重要職責,它們通人性,已經被人類完全馴服,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

與此相反,貓性格高傲,喜愛獨來獨往,骨子裡還帶有野性,經常會抓傷撓傷人類

西周時期,古埃及的貓傳入我國大陸。

詩經大雅》便有過記載:「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等到西漢時期,國人關於貓的認識還具體到了職責,像是《郊特牲》中有寫:「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我們不難發現,貓最先進入中國大陸,並沒有作為食材,中國人在與貓的漸漸相處中,逐漸挖掘出這一物種與眾不同的天賦,這便是捕殺技能

貓爪子鋒利,牙口靈活,反應敏捷,是捕殺老鼠的高手,將貓這一看家本領運用到田野鼠災上,可以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中國古代雖然缺少食物,卻也是極其講究。

像這種能為家庭做出貢獻的生命,百姓並不捨得直接殺害,古代農業社會養牛耕耘卻不殺牛取肉,便是最好的印證。

直到現在,很多人家中如果出現老鼠,第一反應可能都不是買粘鼠板。

畢竟,與其買粘鼠板久久等待老鼠上鈎,不如養下一隻狸花貓主動出擊,將家中的老鼠一網打盡。

除了在捕鼠方面的貢獻,讓貓幸運逃過捕食命運的還有另一原因,那便是祭祀

古埃及時期,尼羅河附近居民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馴養一些動物幫助自己捕食,恰好此時貓數量繁多,便義不容辭擔任了這一要職。

由於自帶捕獵作用,這些貓也在整個埃及地區有了極高的地位

在那個時候,殺死一隻貓,甚至可以直接被判處死刑,說人命不如貓命貴,實在不是誇大其詞。

因此,身居高位的貓也被運用到祭祀環節,一些貴族會選擇將貓製成木乃伊,然後為自己陪葬,從而突出家族高貴身份。

後來貓被傳入中國,逐漸演變出「貓神」這一說法。

據說如果在家中養貓,還可以達到養蠱的作用,在不知不覺間用邪術致人死地。

當時唐朝武則天曾和蕭淑妃有過爭執。

當時一怒之下,蕭淑妃便放下狠話,說自己死後會變成貓,而武則天會變成老鼠,自己會源源不斷向武則天索命。

或許是心虛使然,武則天即位之後,很快便嚴禁全國養貓吃貓肉,盡管在當時沒能得到有力執行,但還是在全國上下起到不小震懾作用。

不僅如此,民間還流傳出各種迷信說法。

像是說貓有九條命,如果輕易將貓傷害,貓便會在復活後前來索命;

或是貓眼可以將看到陰間邪祟,如果食用貓肉,身上便會沾染上不干淨的東西;

再或是貓是莊稼地的守護神,如果將貓殺害,來年就會爆發鼠害,一家人辛苦一整年的收成將會功虧一簣。

當時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人們對封建迷信也還沒有概念,這樣的說法一傳十,十傳百,很容易便家喻戶曉。

於是,人們便對食用貓肉更加詆毀了。

而到如今,人們已經能從全面科學的角度看待食用貓肉。

我們清楚明白,吹捧貓肉營養價值純屬無稽之談,食用貓肉也不會如傳言如此惡靈纏身。

既然如此,那新時代的貓又在人類生活扮演着怎樣角色呢?

鏟屎官一代崛起

如今現代社會,如果你在馬路上隨便拉一個人詢問為什麼不吃貓肉,他們的回答不約而同會是:貓咪那麼可愛,吃貓肉實在是太過殘忍

的確,在經濟物質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慢慢學會尊重其他動物的生命,這也從側面展現出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從前捕食的野貓一躍而成寵物貓咪,變成人類最好的朋友之一。

它們大多長相乖巧,在馴養過後性格安靜,獨立生活並不依賴人類,是人見人愛的合格寵物。

不少人也就此化作「鏟屎官」,每天心甘情願打理自家貓的飲食起居。

在他們眼裡,貓已然不是單純供人玩樂的存在,它們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家人,是自己疲憊生活的一絲精神慰藉。

新時代的今天,貓咪也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和那些導盲犬、警犬一樣,貓咪也在努力為人類社會貢獻力量。

一些貓咪甚至能夠有機會進入醫院或是養老院,從而幫助自閉兒童或是孤單老人早日擺脫陰霾。

結語

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飲食文化更是掌上明珠,要是真有美味健康的食材,早就被老祖宗挖掘出,吃貓肉沒有被大力倡導,算得上情有可原。

對於吃貓肉,它既不算美味,營養價值又低,還不符合當今道德價值觀,實在是該摒棄的陋習。

如今,世界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已經對食用貓肉嚴格制止,大力獵殺捕食貓肉,一定會迎來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譴責。

我們更期待看到這些活潑可愛的身影在我們身邊打轉,而並非餐桌上一盤盤冷冰冰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