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9歲楊得志迎娶55歲石莉:我們的孩子們將來都會尊重你

2024年3月15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 編輯:史在沒有錢

前言

在人生的暮年,愛情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79歲的楊得志決定再婚,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這位曾經的戰場英雄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選擇了與55歲的石莉共度餘生。楊得志和石莉之間,到底是怎樣的緣分讓他們在這個年紀重新找到了愛情?下面小史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11年的1月13日,在湖南省醴陵市南陽橋的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迎來了他們的孩子楊得志,他們的家庭條件簡朴至極,連基本的教育都成為了奢望。楊得志的童年,沒有課本和學堂的陪伴,只有錘子和鐵砧的敲打聲。

從幼年開始,楊得志便在父親的鐵爐旁辛勤勞作,協助家庭應對貧困的生活。然而,家庭的困境在他十一歲那年進一步加劇,母親的去世給他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和更深的絕望。

面對生活的重壓,少年的楊得志不得不離家出走,到遠方的地主家尋找零工。他的年紀太輕,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最終只能成為一名放牛娃。放牛所得的微薄收入遠遠不足以支撐家庭的需要。

不久後楊得志和哥哥一同離開家鄉,來到江西的安源煤礦,寄希望於那裡能有更多的掙錢機會。在煤礦中他們體驗了極為艱苦的生活。每日的辛苦勞作換來的收入,連返回家鄉的車票都買不起,更別提改善家庭的生活了。

這段經歷讓楊得志深深認識到,對於他們這樣的貧苦人家來說,安源不過是一個鍍金的陷阱,一個披着繁榮外衣的悲慘世界。這樣的認知成為了楊得志人生轉折點的契機。

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再讓自己和家人受苦。楊得志和哥哥一道,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朱德、陳毅領導的革命軍,開始了一段全新的征程。在那裡他們不僅為自己和家人尋找到了希望,更為國家和人民的未來投入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在僅有17歲的年紀,楊得志踏上了他漫長的革命征途,開啟了超過六十年的軍旅生活。

加入革命行列後,楊得志憑借其不凡的戰斗才能和先進的思想,迅速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在眾多關鍵戰役中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策略,尤其是在中國革命的重要時期,作為紅一軍團的團長,楊得志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領導力和軍事智慧。

在紅軍的偉大長征中,楊得志憑借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毛主席的深厚信任。自從湘南起義的火光中走出,投身井岡山的戰斗,楊得志便顯示出了他超凡的勇氣和堅韌的意志。在那段充滿挑戰的歲月里,他不僅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且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特別是在與主席的交往中,楊得志與主席之間的湖南老鄉身份,讓兩人的談話更顯親切。如同久別重逢的家人,他們之間的對話溫暖而自然。

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天,主席訪問了楊得志所在的營地,發現了一碗裝着幾只並不新鮮的梨。主席隨口詢問是否有辣椒粉,透露出了對家鄉味道的懷念。楊得志立刻派人從廚房取來辣椒粉。主席拿起梨,灑上辣椒粉,品嘗起來,仿佛在這艱苦的行軍生活中找到了一絲鄉愁的慰藉。看到這一幕,楊得志也跟隨主席的做法,兩人邊吃邊談,享受着這簡單而溫馨的時刻。

特別是在強渡烏江的戰役中,他的領導和勇敢不僅為他贏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也獲得了毛主席和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1935年5月24日,楊得志作為一名勇敢的團長,帶領部隊抵達了四川的安順場附近的大渡河。主席所描述的「大渡橋橫鐵索寒」正體現了大渡河的險惡,這里曾是歷史上許多軍隊挫敗的地方。

在這個關鍵時刻,楊得志勇敢地站了出來。他首先指揮部隊消滅了守在河邊的國民黨軍兩個連隊,奪取了一艘船隻,為接下來的強渡作了准備。隨後,在5月25日,他親自選出17名士兵組成渡河突擊隊。在他們的帶領下,突擊隊冒着生命危險,乘坐木船勇闖大渡河。在強烈的槍火和浪濤中,他們成功擊敗了對岸的國民黨守軍,為紅軍的主力渡河提供了保障。

這些成就促使他在1940年,年僅29歲時,被委以重任,擔任晉魯豫軍區司令員,並開始在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為中國的民主事業貢獻力量。

在個人生活方面,盡管事業如日中天,但楊得志仍舊獨身一人。在30歲那年,有人向他介紹了女大學生申戈軍,成就斐然的楊得志在得知對方學歷後,出於自卑,本能地退縮,認為自己這個經常征戰沙場的人不配擁有如此優秀的伴侶。然而,初見時的侷促不安,反倒成為兩人交流的契機。申戈軍的從容和禮貌,使得初次見面的尷尬氣氛慢慢化解,兩人很快就發現彼此間有着深深的共鳴。

楊得志身上的坦誠與勇敢,與申戈軍的知識與理智相得益彰,使得兩人在第二次見面後決定攜手共度人生。盡管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但他們的婚姻生活充滿了幸福和支持。

戰場上申戈軍不僅是楊得志的秘書和顧問,還是他最堅強的後盾,無論是在國內戰場還是在朝鮮戰爭期間,她始終陪伴在楊得志身邊。面對戰爭的嚴酷,楊得志出於對妻子安全的考慮,曾想將她安置在後勤部門,但申戈軍堅定地選擇與丈夫共同面對一切風險,這份堅守令楊得志深受感動。

將軍楊得志在人民心中的聲譽極為卓著,其在軍隊內部享有極高的聲望。即便在他年逾古稀,年滿68歲時依然擔綱領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重任,軍中無人不尊重他,這份敬重來源於他的卓越軍事才能以及更加難能可貴的人格魅力。

楊得志將軍的一生是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的旅程。盡管童年時因家境貧寒而未能接受多少正規教育,他卻沒有因此而放棄追求知識。通過自學,他不僅充實了自己,也不斷地在思想和行動上進行自我革新。

從他的部下們的回憶中可以看出,楊得志將軍在向上級報告戰況時,總是使用「我們」而不是「我」,這體現了他的謙遜和集體主義精神。在楊得志的心中,團隊的貢獻高於個人的榮耀,他堅信沒有任何勝利是個人獨立完成的。

1989年10月12日申戈軍的離世,她的年齡停留在了71歲。這件事對楊得志來說,是一次無法彌補的損失,他日夜以淚洗面,失去了生活的興趣,飲食不振,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的身形明顯消瘦。

在這樣的背景下,老朋友、開國中將李雪三以及其他幾位老戰友,深感憂慮。他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能坐視楊得志這樣逐漸消沉下去,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幫助他走出悲痛的陰影。於是他們決定為楊將軍尋找一個能夠陪伴他、共度餘生的伴侶。

經過一番細致的尋找和考慮,他們的選擇最終落在了曾是中國志願軍文工團成員的石莉身上。石莉生於1935年的湖北紅安,自少便對文藝表演抱有濃厚的興趣,這份熱愛最終引領她加入了解放軍的某文工團,並有幸隨團前往朝鮮進行慰問演出。

回想起在朝鮮的日子,石莉記得那時候許多軍隊領導都曾觀看過他們的表演,其中就包括了當時擔任第19兵團司令的楊得志將軍,這段經歷讓石莉對楊將軍印象深刻。

30多年後的重逢,對於石莉和楊得志來說都是一份意外的驚喜。1990年2月兩人再次相見時,石莉提及往昔歲月,楊得志同樣感慨萬分,兩人相談甚歡,仿佛讓時間倒流,重現了當年的情景。

1990年4月30日,兩人決定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時楊得志已步入耄耋之年,而石莉也已年逾花甲。盡管年歲懸殊,他們的婚姻生活卻異常和諧。

石莉對楊得志的生活照料無微不至,每日三餐親手烹飪,確保楊將軍能夠享受到美味健康的飲食;每當有外出活動,石莉總是事先准備妥當,細心打理楊將軍的行裝,確保他的每一次出行都能舒適便利。在公開場合,石莉更是楊得志身邊不可或缺的支持,小心翼翼地攙扶着他,保護他的每一步行走。

一般而言晚年婚姻面臨許多不被看好的聲音,常言道晚景夫妻難以長久。生活中的小磨擦有時會成為爭執的導火索,但楊得志和石莉的婚姻生活卻格外和諧,兩人的感情隨着共同生活的日子愈發深厚。

在他們共同的生活里,石莉充分扮演了一個家庭的守護者角色,她不僅悉心照料家庭,還精心安排楊得志的日常和外出活動。無論是家中的點滴瑣事,還是外出時的小心照料,石莉都盡職盡責。尤其在外出時,她總是緊緊攙扶着楊得志,讓他的每一步都更加穩健。

這份由心而發的關懷和照顧,贏得了楊得志家人的認同和感激,他們不僅將石莉視作家中的一員,更是溫暖地稱她為「石媽媽」,感謝她給予楊得志將軍的關愛與陪伴。楊得志本人也深知,生命中能遇到石莉,是他的幸運,他對石莉的出現充滿感激。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994年,楊得志將軍因病離世,享年83歲。盡管石莉與他的共同生活僅有短短四年,但這四年裡,兩人累積的溫馨記憶和深厚感情,成為了石莉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在楊得志將軍的告別儀式上,石莉以極大的勇氣和堅強,面對這段生命中的悲痛告別,她的身影更顯得堅韌與深情。

從那以後石莉選擇了獨自生活,沒有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

文章信源&參考資料:

《將帥夫人談將帥》: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99版;

《為理想而戰斗 開國將帥子女訪談錄》: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17版

《白楊千尺根為本 得志報國將軍心》作者:秦海慶 楊曉玲 孫黨銘 來源:中國檔案報 發表時間:2013-09-13 數據庫: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