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瘤生存”的時代——尋找我們所希望延長生命的意義

2024年2月5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一個萬念俱灰的人,是不會好好治療的,更不提再之後的調理。正如我一直強調的,如果被身體認為自己已經可以死了,那也就沒救了。——八序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這是音樂傢坂本龍一在經歷了近10年的抗癌後,給這個世界的最後告白。當我翻到這本書的第一回,瞬間被這個章節的題目激了個寒顫——《與癌共生》,正好與我一直在強調的【與腫瘤共存】相一致。

我們常常會感嘆,有的人30歲就死了,到了80歲才埋。如果與癌癥共生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挑戰,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迎難而上呢?

坂本龍一回憶道:我想出《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的那段旋律隻花了30秒。坐在鋼琴前,下意識地閉上眼睛,下一個睜開眼睛的瞬間,那段旋律就已經帶著和音浮現在了樂譜上。可能你會覺得,別開玩笑了!但這些都是真的。所以我想,隻要我的生命還能延長1分鐘、2分鐘,就有可能寫出更多新的作品。

哪怕能延長1、2分鐘......

我的傢裡有一老書《卡耐基的成功之道》,書中的第一個觀點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每一天過的都值得書寫】。這也就是我們生存的意義。

今天在翻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最新版的常見惡性腫瘤診療指南,其將心理科歸為了III類推薦,重要性比不上I類推薦(臨床與病理科)、II類推薦(營養科和核醫學科),換句話說在編書者的心目中心理指導的重要性不及其他。

但我作為一名病理醫師,一名腫瘤營養師。在面對前來咨詢的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端正心態,一個萬念俱灰的人,是不會好好治療的,更不提再之後的調理。正如我一直強調的,如果被身體認為自己已經可以死了,那也就沒救了。

【與腫瘤共存】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心態,正如我們之前在《使命等於生命》裡面說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選擇與腫瘤共存,可以爭取更長的時間和未來。我們同樣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個“為什麼”,那所多出來的時間不過就是痛苦的延續,

我在《使命等於生命》給咱們共同出了一個題,你給自己設置的使命是什麼呢?

我接診過很多患者,我們共同商量了很多說出來可能都沒人信的“使命”,比如說“寫一本自傳出版”、“錄制一個音樂專輯”、“組織一次個人繪畫展”等等。

他們在聽到我建議的第一時間都會覺得我在說胡話,但就像醫生宣佈坂本龍一隻能再活半年一樣,坂本龍一想著“再延1分鐘”“再延1分鐘”,就這樣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完成了自己最後一本自傳《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還有《時光》等眾多音樂篇章。

很多患者在自身毅力和親人的努力下,用著“再延一分鐘的精神”完成了曾以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在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敢做。

羅老師的腫瘤健康建議的第一條

一定要找到自己想要活下去的意義,去挑戰自己所希冀的事情,懷抱著夢想與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