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朝鮮半島為什麼會走向分裂?朝韓「三八線」的來龍去脈

2024年3月1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建立起一套新的世界秩序,在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的城市雅爾塔,美、英、蘇三國元首齊聚一堂,共商大事。

後來,這場會議被不少人稱為「勝利者的饕鬄盛宴」,許多國家的命運直接被堂而皇之地端上了「餐桌」。

而朝鮮半島,就在這場盛宴的「餐單」之上。

「三八線」的誕生

朝鮮位於東北亞地區的半島之上,地理位置介於中日俄三國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朝鮮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成為大國利害沖突的前線。

「三八線」,事實上也是大國利害沖突的產物。

問題在於,「三八線」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自揭傷疤」。

1894年,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富強起來的日本,蓄意發動對外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由此爆發。

最終,清政府慘敗,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的一條就是「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自主獨立」。

但顯然,日本想要的,並不是朝鮮「獨立」。

日本真正的目的是要消滅中國的「宗主權」,奪取在朝鮮的優勢地位,繼而慢慢的鯨吞掉朝鮮半島。

但是讓日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惦記着朝鮮半島的遠不止他們一家。

1896年7月,一場弒害閡妃的「乙未事變」,使得日本殖民朝鮮的野心提前暴露。

這不僅讓日本在國際上遭受了普遍的譴責與孤立,而且朝鮮國內人民的反抗情緒也被點燃,一時間局勢岌岌可危。

眼看着剛剛抵達朝鮮的日本人沒有站穩腳跟,又意外陷入動盪,俄國趁機對朝鮮高宗進行拉攏,勸導其前往俄國公使館進行避難,並且還以此為基礎發動了一場「反日政變」,令李朝的親日內閣垮塌,最終使得日本失去了控制朝鮮的力量。

俄國與日本的不對付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其中最讓日本記憶深刻的,就是由俄國主導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得日本被迫吐出了「吃到嘴裡的肥肉」。

因此,為了避免再次重蹈覆轍,日本決定在朝鮮暫時採取對俄妥協的策略,避免直接的武力沖突和政治冒險。

1896年4月,在出席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之際,日本與俄國在沒有朝鮮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對朝鮮半島的歸屬問題展開了談判。

其中,日本代表山縣有朋首次提出了「日俄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瓜分朝鮮半島南北」的提議。

但是,由於俄國方面認為「朝鮮作為未來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將南方讓給日本,那麼就相當於永久放棄了朝鮮在戰略上的重要部分,相當於限制了自己今後的自由行動。」

於是,俄國拒絕了日本「分裂」朝鮮的這一提議,改為俄國和日本在朝鮮擁有同等利益和權力,以此為將來把日本「踢出局」做鋪墊。

然而令俄國沒有想到的是,在10年後,朝鮮半島確實只剩下了一股勢力。

可是被「踢出局」的,是他們自己。

雅爾塔體系下的朝鮮半島

1905年,在武力將俄國驅逐出朝鮮半島以後,日本實現了對朝鮮的「獨霸」。

直到二戰戰敗以後,朝鮮才從日本的控制下被解救了出來。

但與此同時,又有另外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新世界」不止一個「霸主」,朝鮮特殊的地理位置,勢必使得任何一方都不願意將其放棄。

於是,雅爾塔會議召開了。

其實,在雅爾塔會議之前,盟國首腦曾舉行過多次會晤,對朝鮮問題展開過數輪談判。

最終,被保留下來的有兩項:第一,認為朝鮮應當自主獨立;第二,美、蘇兩國商定一個共同託管朝鮮的方案。

其中,第二個方案是由美國所提出的。

根據美國官方記載顯示,在雅爾塔會議期間,美國向蘇聯提議:戰後由蘇、中、美三國在朝鮮實行「20或30年」的聯合託管,最終使「朝鮮能夠完全自治」。

對此,蘇聯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表示「託管期」應該縮短,並且再額外添加一個英國。

據了解,在1945年5月以前,美國特使前往蘇聯的時候,蘇聯仍然贊同這一「四國託管方案」。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潰敗的速度遠超盟國的預期,以至於「共同託管」的方案被所有人拋之腦後。

1945年8月10日,美國聯合司令部為了避免在與蘇聯的競爭中失去主動權,在緊急商討後決定以「三八線」為界,與蘇聯分區接受日本投降。

美國這麼做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是當時美軍主力都在太平洋戰場,而蘇聯已經率先進入朝鮮;第二是1945年初日本曾在「三八線」附近構建過防線,美國可以直接借用;第三則是「三八線」恰好可將朝鮮一分為二,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可以接受。

於是,就這樣,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給蘇聯發去一封「絕密信」,徵求蘇聯同意。

8月16日,蘇聯回復同意。

自此,朝鮮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一個被分割的國家。

盡管在後來,朝鮮自己曾為實現統一做出過努力,但由於美國的干預,加之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接近,最終失敗。

而等到幾十年後,冷戰結束時,朝鮮與韓國早已各成氣候。

雙方的裂痕再也無法縫補......

參考資料:

朝鮮半島分裂的歷史分析——以其民族內部因素為中心_張韶

朝鮮半島分裂格局形成的歷史考察_朴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