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多彩盤錦

2024年3月17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濃郁的紅、蓬勃的綠、豐饒的黃……

大自然是個畫家,熱情奔放的畫家,在遼河入海口,渤海最北岸,恣意揮灑手中的色彩,塗滿了盤錦大地。

多次代表中國遼寧出鏡,盤錦紅海灘醉人的中國紅從高空俯瞰,似遼河與渤海親昵相擁。

有情懷

勞動號子和《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歌聲熱烈地回盪在遼闊的荒原上。

因油而興、設立地級市正好40年的盤錦,上世紀60年代還是一片「南大荒」。是遼河油田讓這塊土地沸騰起來。1970年3月,國家組織遼河油田會戰,來自華北、東北、西北的數萬名石油大軍挺進渺無人煙的荒鹼灘塗。

「那時,從心裡往外覺得當一名石油工人真榮耀。」從大慶調來參加會戰的趙剛感慨道,石油工人都有使不完的勁,要不咋叫鐵人精神呢。

一場生死考驗猝然降臨。1986年冬,興隆台採油廠一口油井因冰排撞擊導致管線斷裂,引發大火。噴涌的烈火把井架都燒紅、燒塌了。若任其蔓延,相隔不遠就是萬畝葦海和連片油井!

盤錦及周邊各市的消防隊全來了,部隊戰士也趕來支援。可「火龍」沒有退讓的意思。想控制火勢必須把油井閘門關閉!但油井已經被燒變形了,強行關閉閘門的瞬時壓力很可能導致油井崩塌爆炸,最壞的結果可能現場無人生還。

誰去赴湯蹈火?趙剛所在的採油廠三大隊發出緊急動員。

「我是黨員,我上!」趙剛第一個舉手報名。

「我!」「我!」又有6名黨員幹部站出來。

「見困難就上,沒時間想別的。」趙剛回憶,嘗試徒手關閘門的那一刻,緊張、激動、寒戰等應激反應在身上亂竄,只覺得心怦怦跳,渾身起雞皮疙瘩。

剛剛還迅猛噴火的油井像被突然勒緊了韁繩,劇烈地震顫一下,安靜了。

被授予英雄稱號的趙剛,當時結婚不過3年,女兒兩歲。

泥水、油污、火燎,從戰場回家的「黑人」趙剛把妻子嚇得不輕。缺胳膊少腿不?妻子從頭到腳捋個仔細,確信丈夫全須全尾,卻嗚嗚地哭起來。由心疼湧出的淚水,這個閘門關不住嘍。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在盤錦,在遼河油田,鐵人精神非男人獨有,還有鐵姑娘。

興隆台採油廠新一代採油工劉勇,自稱「被桌子腿拴大的娃娃」。幼時記憶里,媽媽經常着一雙膠鞋、一身工作服,消失十天半個月,又風塵僕僕地回來幾天。「那時候孩子沒人帶,就用一根麻繩拴在屋裡的桌子腿上,防止到處亂跑,桌上放着吃的喝的。不僅我媽用這招,別的阿姨也這樣,有時候一張桌子能拴好幾個娃。」劉勇笑着說,自己當時還嗷嗷喊呢。

提起往事,劉勇的媽媽李長蘭背過身去,粗糙的手在眼角飛快地抹了一把。

不着家的鐵姑娘們在忙啥?

會戰唄。放着機關幹部不當,執意到一線採油去的陳靜榮回憶,1975年成立的女子採油隊平均年齡不到20歲。一群扎着小辮的弱女子,幹活不輸男職工。兩個人一組,一前一後扛着百十斤重的油管,呼哧帶喘地走上幾里地。

「有人篤定女子採油隊干不過一冬就得散攤子,可我們一代代堅持到了現在。」現任女子採油隊黨支部書記李維禕覺得,油田工人埋頭奉獻的精氣神一直都在。區別之處在於,老一輩能吃苦,新一代善創新。

那些汗水、淚水流淌在記憶中,滲透進大地里,艷艷開出花,累累結出果。開發建設50多年來,遼河油田累計捧出5億多噸原油、900多億立方米天然氣,實現財稅貢獻近3000億元。盤錦,這一方天地自然的面貌,由此發生着深刻篤實的變化。從漁獵稻作到採油建港,從鹽鹼荒灘到濕地之都,從小康之城到文明之邦……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嘖嘖,盤錦生產,大有情懷。

會生活

「講究」和「將就」是不能在一起和睦過日子的。盤錦人對生活的挑剔,無關貧富。尤其飲食取用,捨得花功夫。

這不,老誰家的小誰又來買好賀(吃的)啦。吃,要挑劉家果子、寶發祥點心、胡家燒雞。順着古鎮碼頭,小誰一路吃過去,兜里揣着大票毛票,有錢。這架勢讓供銷社售貨員一陣狐疑,這邊把小誰穩住,那邊就報了警察。直至老誰趕來認領才作罷。

楊洪琦回憶着,笑出了聲。60年前,他就是那個小誰。一枚貧困年代的吃貨,仰賴父母對吃食的寬容,也得益於自個兒零錢攢得厚。

「一輩子念着那香味。」遼河邊田莊台古鎮的小吃,滋養了少年小楊的味覺記憶。現任遼河口文化研究會會長的楊洪琦還和吃摽着勁,整天忙着調研、整理、申報,埋頭推動田莊台特色小吃申報「非遺」和「老字號」,還攛掇起小吃文化研究會。老楊的執念沒白費,田莊台有30餘項傳統手藝和習俗被列入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盤錦「遼河口老街」兩邊排開20餘家田莊台小吃店,沉澱幾十年的鄉愁,拴住記憶、黏牢情思、重上味蕾,「這輩子值啊」。

盤錦這地方不重面子,講求口腹之慾。到什麼程度呢?「不地不食,不時不食」。

為吃一口好糧食,老楊自己去農村種地。過年吃殺豬菜,老楊得挑本地豬,脊背毛又黑又亮又奓棱,剖開的肉,油汪汪的。

盤錦的講究人不止老楊一個,多了去了。再如九頭牛拉不回,執意在飯店裡開博物館,一心搞出本地菜名堂的張嵩。

在張嵩的館子吃飯,得有多大耐心煩兒?單說來碗米飯,後廚說得現磨米,然後你就等吧,餐桌上支起一個精緻的小鍋兒名叫「稻家私享」,現場蒸米飯。肚子咕咕叫,也不丟儀式感。米飯用淡雅的瓷碗去盛,粒粒晶瑩,泛着青玉般的油光。這樣的米飯,不佐硬菜都能造3碗。

配得起繁縟儀式的當然是盤錦大米,且是那種保留了米皮米胚的、人工現磨的新大米。盤錦農民吃大米,不圖外表拋光鋥亮,圖的是糙米營養。不管機械化先進到啥程度,盤錦許多村落仍固執地保留老式磨米機

盤錦大米似比盤錦有名,綠色無公害,好吃有營養。有人說沾了地利的光,處於世界黃金稻米帶。有人說稻蟹共生的環境好,無污染不打藥。張嵩補上一條:盤錦人對自然美味健康營養的極致追求,造就了「盤錦大米」近600億元的品牌價值。

「遼河口漁家菜苛求食材最鮮美的時段,像《舌尖上的中國》熱贊的盤錦野生蒲筍,初夏最鮮。」張嵩比較認同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時節須知》里提醒的「不時不食」「人之飲食,須擇時見好而食。有過時而不可吃者,蘿卜過時則心空,山筍過時則味苦」。張嵩推薦一道本地菜——河蟹豆腐:剝取深秋最肥美飽滿的蟹黃,與現磨豆腐一起用石鍋慢燉。蟹黃的鮮香出挑與豆腐的平淡質朴互補共美,臻至「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的高妙境界。

想了解更多,遼河民俗博物館就在餐廳樓上。各式老物件次第展開,百年來遼河流域的特色民俗撲面而來。「遼河口漁家菜屬平民美食,講究即捕即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原本的營養。」「獲評米其林星級餐廳,興許評委看中這份追求原產地食材,傳播原產地文化的堅持。」張嵩總結,司廚之功靠食物本身說話,不炫技才是自然之道。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嘖嘖,盤錦生活,小有味道。

真熱愛

一件事,一輩子,願意嗎?

接觸不少「認死理兒跑到底」的盤錦人,念頭差不多:心有所執,不枉活過。

羽毛還稚嫩發黃,譜兒卻挺大。小丹頂鶴踱着步,瞅見趙仕偉端着玉米粒過來,也不急趨前啄食。心裡有拿捏:反正有咱一份。

老趙這人不愛說話,卻懂鳥語,知道哪只鶴「心情好不好」,對丹頂鶴呵護那叫一個細,眼皮一貼蛋殼便知鶴雛發育得怎樣。從巢材到食物,從卵殼朝向到孵化溫度,從防禦天敵到野外馴化,老趙把丹頂鶴沒想全的「操心事」做齊了。為完整掌握鶴卵孵化情況,老趙能一連30多天日夜守候在遼寧鶴類繁育保護站。每兩個小時晾蛋一次,調溫調濕。難怪人稱老趙為「鶴爸」,丹頂鶴破殼第一眼望見的就是他。

丹頂鶴和老趙親,在野外放飛丹頂鶴的時候,常有丹頂鶴流連不去。「丹頂鶴是重情的鳥,當它失去伴侶落單的時候就會發出鶴唳。我學着發出淒厲的鶴鳴,警示它們野外生存得學會避人。」老趙噙着眼淚,尖銳地吹着哨,轟着趕着他一手養大的孩子們,直至飛走,再也不見。

盤錦又稱「鶴鄉」,是丹頂鶴大陸種群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全球丹頂鶴種群數量不足3500隻,老趙和他的同事們成功繁育丹頂鶴300多隻,先後救護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500餘只,人工繁殖其他鳥類1000餘只。

30多年了,目送一撥又一撥丹頂鶴飛走,老趙還站在原地。若說沒變化,住的還是石棉瓦房,穿的還是土了吧唧。若說有變化,曾經的大學生帥小伙,曬成黑臉膛,爬出深皺紋。

在盤錦和老趙一般愛鳥護鳥的人,數不過來。有「地球獎」獲得者、黑嘴鷗「代言人」劉德天,有隻許鳥啄果不許人打藥的鳥樂園「頭頭」任玉書……

他們,圖啥?

世上總有不為錢而做事的人。默默的「老趙們」,默默的答案——真熱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路清風入懷,一路碧水洗心,一路葦舞撩人。盤錦葦海之闊大,居世界濱海濕地之最。微冷的風在葦尖尖兒上掠過,緩緩地將大片大片的蘆花染紅、染黃、染白,像變幻的濾鏡一樣,讓人們記得春天來過、夏天也來過。盤錦人心性亦大抵如葦,質朴堅韌,溫不增華,寒不減色。

驟然而起,倏然而落。震撼的大片也來了——鳥浪。眾鳥翔集,不遺餘力地向地上每一位鐵子奉獻着自己精彩的演出。大規模的遷徙,是鳥兒本能追尋不斷加深的群體記憶。盤錦,無疑是一個值得牢記的可靠補給站。近2500平方公里的濕地棲息着各類野生動物488種,鳥類315種。記錄遷徙最大種群有丹頂鶴800餘只、東方白鸛1000餘只、黑嘴鷗10000餘只……

翻飛着、跳躍着,嘰喳訴說着久別重逢的喜悅。鳥兒旁若無人的深情流露不經意間觸動了盤錦人的心。歲月的斑駁與生命的沉靜在此刻相擁。

嘖嘖,盤錦生態,好有色彩。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張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