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蒸菜第一城,如何香翻了全國打工人?

2024年3月17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湖南最熱辣的蒸菜之鄉,

如何「蒸」服了全中國


不少人對湖南最初的地理認知,都是由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構建起來的,「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

在這條曲折蜿蜒的瀏陽河邊,有一座同樣名為瀏陽的小城與它相依相生。她同這條河一樣,體量雖小,但存在感卻從未落過下風:這座城市的煙花秀每逢節日都驚艷湘水兩岸,是享譽世界的「煙花之都」;這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從這里走出的革命先輩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精神的最佳體現;而這座小城街頭無數蒸鍋騰升起的水霧之中,又誕生出了六千萬湖南人都離不開的平民美食——瀏陽蒸菜

瀏陽人的蒸籠里藏着太多花樣。 攝影/兩勺米飯

世人提起湘菜便想到開遍全國各地的小炒連鎖,殊不知帶湘菜最早出圈的「美食名片」剁椒魚頭,便是一道典型的蒸菜。「蒸」這種看似平凡的技法,在瀏陽這座山水小城演變出一派神功,瀏陽蒸菜不僅讓瀏陽被中國烹飪協會賦予了「中國蒸菜之鄉」的美譽,還獲得了「中國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的認可。在這里,各式臘味、家禽、河鮮魚鮮皆可蒸,家家戶戶的竹篾蒸籠里藏着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味覺宇宙,鮮,辣,咸,香,種種滋味全都被容納其中。如今瀏陽蒸菜也和小炒一樣走出湖南、在全國各地擴充着餐飲版圖,而且因其方便快捷的烹飪方法,它也為不少年輕人提供了「一鍋出」快手餐的靈感來源,成為了打工人的廚房新寵。

除了蒸菜之外,瀏陽本地每一種冠以「瀏陽」名號的小食,也都是絕頂滋味。口感軟滑的瀏陽米粉,熨貼着瀏陽人早起空虛的腸胃;瀏陽嗦螺,更是湖南人的夜宵必備......食在瀏陽,到底有多精彩?

鮮美好滋味,都在瀏陽! 攝影/廖美麗


客家菜到湖南菜,瀏陽蒸菜的五百年進化史


與湘式爆炒不同的是,瀏陽蒸菜並不完全是湖南血統。相傳元末明初時期,朱元璋派兵與陳友諒開戰,粵、贛一帶的部分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一路北上遷徙到湖湘之地、在瀏陽的大圍山附近「插草為標」。為了隱蔽行蹤,他們取附近的泉水來做一種少有炊煙的蒸食,把菜和飯一起摞進飯甑蒸熟,既低調又省時,這便是瀏陽蒸菜的緣起。

而蒸菜這種烹飪技法在瀏陽一帶發展至今,屬於客家的色彩已經逐漸淡去,受着這片風味之地的影響,它的口味越來越向湘菜靠攏。灶台前的瀏陽人,把當地山水之間的各色風物用得得心應手,比如瀏陽豆豉這種濃郁的發酵物,蓋在蒸菜上,能成就一種獨特的醬香;再加入本地的剁椒,則能完全顛覆外界對傳統蒸菜口味清淡的印象,熱辣的滋味包裹味蕾;湖南不少地區做菜喜歡用茶油,它和豆豉、剁椒湊在一起,便湊足了瀏陽蒸菜中的「三寶」,淋上幾滴茶油,讓水汽與油脂完美融合,才能成就蒸菜不同於小炒的鮮亮嫩滑。

撒上一把紅艷艷的剁椒,上鍋開蒸! 攝影/李知薇

活色生香的蒸菜作為瀏陽一帶最家常的吃食,浸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瀏陽伢子放學回到家總是能最快吃上熱菜熱飯,待到所有人都回到家,媽媽便掀開碩大的蒸籠屜,水汽和香氣頓時盈滿整間屋子;瀏陽街頭巷尾的蒸菜館里,低至幾元一碟的蒸菜被層層疊疊壘在門口的蒸鍋中,每到早午飯點生意總是格外興隆,來照看生意的都是附近工廠上班的「老口子」,大家各端幾碟葷素蒸菜,親熱寒暄之間,一天便開始了。

蒸菜館的消費水平老少咸宜, 幾塊錢到二三十的菜品都有。 攝影/哲哲呆不住

瀏陽蒸菜最能方便大家的,不止是即吃即拿的用餐速度,還有把大菜家常化的分量,各種肉菜在這里變為分量小巧的一碟,價位也更加輕盈,很適合現代流行的「一人食」;鍋中的菜色琳琅滿目,不論葷素各拿上幾碟,統共十幾塊錢就能吃上相當心滿意足的一餐,怪不得都說瀏陽蒸菜是湖南版的「沙縣小吃」,經濟實惠,又美味。

早起吃頓葷素皆有的蒸菜, 是打工人一天好心情的開始。 攝影/李知薇

更重要的是,蒸菜少油,健康。連吃幾頓爆炒會讓人心有負擔,但蒸菜不會。在這座山水小城的餐桌上,湘菜的烈與水城的柔實現了完美的中和。


瀏陽蒸菜,到底能成就多少種鮮美?


雖說瀏陽蒸菜主要依賴水汽的魔法,但烹飪之道同樣是毫不含糊的精細,瀏陽人極其重視蒸菜的火候,這是需要時間成就的魔法。正宗的蒸菜館絕不會以分裝的炒菜偽裝蒸菜,店主都是凌晨到店備菜,小碗慢慢蒸熟各色菜餚,鎖住個中鮮美;關於辣椒的使用也有明顯的區分,比如蒸臘味,基本都用皺皮辣椒,而醋蒸雞,用壇子裡放了幾年的剁辣椒才夠鮮。上桌之後別急着動筷,先拌上幾筷子,才能讓碗中各色調味充分均勻。

蒸菜上桌後別急着動筷,拌一拌更香。

攝影/李知薇


醋蒸雞的鮮美,必得在蒸鍋上才能完全成全,廚齡深厚的高手會事先用刀背把雞肉拍散,讓雞肉也練就一身「鬆弛感」;上鍋半小時之後,米醋的酸和本地紅線椒的爽辣充分沁入雞肉酥鬆的內里,吃上幾筷子就能爽得人渾身發汗。

醋蒸雞,香得人直嗦骨頭。 攝影/李知薇

相較於醋蒸雞的鮮辣,豆豉干辣椒排骨則是另一派醇厚的咸香,干辣椒和豆豉要先用熱油逼出濃香,再通通澆在仔排上,讓其香味緩慢下滲,等開鍋之後拌勻碗中物,每一塊排骨便能浸滿鮮亮的油光,香到讓人回不過神。

蒸鍋之中還能輕松促成葷素之間的化學反應,乾菜是好些蒸菜里的亮點,鹽菜扣肉用的都是瀏陽本地的鹽菜,沒有酸味,菜香味還足,先在炒鍋里和扣肉翻滾一番,再上蒸鍋,蒸出咸香;而五花肉干豆角里,干豆角常成為眾人哄搶的重點,浸了油的干豆角蒸得格外舒展,嚼勁十足,比肉還好吃;而新鮮的香芋配上排骨,則能蒸出一份難得的清爽。

肥而不膩的鹽菜扣肉。 攝影/廖美麗

愛醃臘的湖南人,桌上必有一道臘味,臘味合蒸是瀏陽人待客時必會祭出的鎮桌之寶,焯過水的臘肉臘魚臘鴨在蒸鍋里「群英聚首」,在時間的推移中臘肉逐漸吸收水汽,變得軟嫩不膩口,隨便來一筷都是絕頂滋味。

靠着水的瀏陽人,還自成一套「蒸」服魚鮮的妙方,經過醃製冷藏的刨鹽魚,上鍋蒸出咸鮮滋味;蒸毛刀魚肉質細嫩,入口即化,而火焙魚則同時囊括酥脆和松軟兩重口感,一口氣能吃好幾條。

湖南人蒸魚相當在行。 攝影/廖美麗

蒸菜館里的素菜區域也另有一片洞天,比如瀏陽香乾,在蒸菜宇宙里自有一番妙用,將其切薄片碼在碗裡,上面蓋上一層油渣,蒸完以後香上加香;應季的時蔬也通通被瀏陽人碼進蒸籠,夏天蒸冬瓜,茄子,苦瓜;秋天蒸板栗,南瓜,冬天蒸蘿卜......琳琅滿目的美味,寫就着一年四季的食補良方。

素食蒸菜,各有各的鮮美。 攝影/李知薇、哲哲呆不住

而早餐時間,大家都願意拿上一碟肉餅蒸蛋,一層口感粗糲的肉糜上頭鋪着荷包蛋,相當有飽腹感;或者來一碟蒸水蛋,口感比豆腐還嫩滑,拌飯吃是這道家常菜最好的歸宿。


食在瀏陽,還有多少好味道?


在每個早上成為瀏陽人起床動力的,除了熱騰騰的各色蒸菜,還有米粉的濃香。瀏陽米粉,除了常見的扁粉、圓粉、還有一種當地人叫做扎粉或雜粉的粉,比正常的圓粉要更纖細,能更好地吸收湯底的滋味,離開家鄉的瀏陽人,都會滿懷思念地想起這一口扎粉的溫潤。

瀏陽米粉,滋潤着整座瀏陽城的日常。 攝影/廖美麗

炒碼粉店裡的各色碼子都保證現炒,鑊氣十足的炒肉、腰花蓋到粉上,給予瀏陽人經歷全新一天的底氣。

香暈人的炒碼粉。 攝影/廖美麗

待到華燈初上時,瀏陽的餐桌又變換出另一副模樣。湖南人極愛嗦螺,而瀏陽的官渡嗦螺個頭相當碩大,口味也別有一番韻味。碗中星星點點的綠色,是薄荷葉、韭菜葉和紫蘇葉,輔以各種調料醃制之後,賦予了螺肉極奇妙的滋味;碗中每隻螺肉也都是拆出來一並清洗過、再重新灌入干淨的殼中的,用瀏陽人最熟悉的方式上鍋蒸熟蒸透,才能成就這道粗中有細的夜宵經典。

瀏陽的街邊同樣精彩,老鹵水煮出的各色熟食滋味香濃,整整齊齊碼好的香乾散發着原始的柴火香,都是當地伢子們切不斷的鄉愁。

瀏陽街頭的各色小食同樣精彩。 攝影/廖美麗

瀏陽飲食的煙火模樣,平凡,卻難以復制。這片山水之間蒸騰的水汽,為湘菜之美提供了更多可能。

瀏陽人一日三餐溫馨的日常。 攝影/李知薇



文 | 阿智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封圖、首圖 | 廖美麗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