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濟鐵路老車站轉型博物館,成為研學旅遊網紅地

2024年3月23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膠濟鐵路博物館坐落於濟南市經一路,原為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舊址,如今已成為著名的研學旅遊網紅打卡地。

膠濟鐵路東起青島,西至濟南,全程394.9公里,是山東境內最早修建的一條鐵路。1898年3月6日,德國以武力威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攫取了膠濟鐵路的修築權。1899年6月,德國14家銀行出資5400馬克在青島設立山東鐵路公司。同年8月,膠濟鐵路自青島向西開工修建。後因高密抗德阻路事件,停工達一年之久。1904年2月15日,第一列施工列車抵達濟南東站(黃台站)。同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竣工通車,德國由此把勢力范圍擴展至整個山東。

膠濟鐵路的開通,催生了濟南的自主開埠,促使濟南從一座自給自足的古城,逐步發展成為一座新型現代工業城市。同時,這也改變了山東的傳統交通格局,經濟重心由沿運河縱向分布變為沿鐵路橫向布局,構成了以膠濟鐵路為主幹,腹地中心與海港城市共生的「濟南——青島雙核結構」。另外,還加快了鐵路沿線城鎮化步伐,帶動了沿線各地的礦山開發等工礦業和經濟發展。一股近代文明新風撲面而來,開始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當年在濟南吃西式牛排、喝青島啤酒成為一種新風尚,出現了像膠濟鐵路飯店等30餘家西餐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北平很快淪陷,為了遲滯日軍南下,中國守軍破壞了津浦鐵路。梁實秋、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作家、學者,從北平取道天津,乘船至煙台或青島,然後沿膠濟鐵路到濟南,再轉津浦鐵路南下。在這一非常時期,膠濟鐵路濟南站成為南下人士一個必須經過的中轉站。

事後,學者回憶這段經歷,曾留下這樣的描述:「火車沿膠濟線行駛,不時有日機掠過。每當這時,列車便緊急停車,並發出警報,旅客急忙跑到鐵路兩旁的地里隱蔽,等敵機遠去再返回。如此反復多次,車到濟南,已是半夜時分。」

新中國成立後,原膠濟鐵路濟南站曾長期作為濟南鐵路分局辦公樓使用,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這座飽經滄桑的德式建築站房華麗轉身,變成一座反映膠濟鐵路誕生和發展變遷的專題性展館——膠濟鐵路博物館,也是目前山東省內唯一由「原址、原物、原貌」火車站改建而成的鐵路博物館。

走進一樓的博物館大廳,內部主體結構沒有改變,地面還是100多年前的老地板。為了布展需要,大廳中心地面上陳列着一段百年前的德國產鋼枕和鋼軌,旁邊有「1904.6.1」字樣,標明了膠濟鐵路建成通車的時間。大廳內的兩根粗大立柱,外麵包裹了一層裝飾材料,是雕刻有火車頭的仿銅浮雕。

漫步在博物館的各個展室,看着有100多年歷史的德國鋼軌、鍾表,復原後的站長室、貴賓廳、鐵路飯店等場景,以及當年德國人、日本人繪制的膠濟鐵路線路圖,還有一幅幅充滿時代感的老照片等各類歷史資料,仿佛讓人穿越時空,觸摸到膠濟鐵路發展變遷過程中一段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歷史印記。

據了解,博物館內共有759件陳列展品、1314幅照片,分4個主題展區和4個專題展區。4個主題展區包括膠濟鐵路的修建背景及過程、膠濟鐵路對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風雨滄桑路和邁向新時代;4個專題展區則從不同角度分別介紹了膠濟鐵路早期黨組織星火燎原、發展壯大的過程,濟南兩座老火車站相鄰卻不互通背後的傳奇故事,老舍、蔡元培、梁思成、林徽因等歷史文化名人在膠濟鐵路留下的工作和生活印記,以及100多年來與鐵路相關的部分物品裝備,系統地展現了山東首條鐵路——膠濟鐵路,一條富民強國鐵路的百年鐵路變遷史。

膠濟鐵路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館不斷與文化企業合作開發,拓展研學旅行和工業旅遊市場,創造了更多融合型產品。「比如打造了1904文創空間,推出了時光護照、多枚配套印章及《膠濟檔案:消失的寶藏》沉浸式解謎游戲等。館內還組織開展國鐵國潮鐵路系列文創產品展銷,《傳承紅色血脈譜寫時代榮光》沉浸式黨課、非遺沉浸劇《靜夜思》等,通過音樂、劇目、表演等多種形式,讓紅色精神、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如今,膠濟鐵路博物館獲評山東省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山東省紅色研學基地等稱號,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成為濟南的又一文化地標。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