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山西虎患:上千人命喪虎口,因美洲作物的傳入而消失

2024年3月23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相對於雄踞南方的華南虎華北虎不僅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甚至在北方都很少有人提起。但它在歷史上所造成的虎患,卻絲毫不弱於前者。明清時期華北虎猖獗一時,食人事件頻繁發生,直至出現村落人口凋零的慘況,這就是令康熙震驚的山西虎患事件。虎患為何偏偏在山西產生?而在沒有現代武器的打擊下,老虎又是怎麼憑空消失的呢?

華北虎

虎患在山西產生的原因

其一:山西的地理環境是老虎生長的溫床

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山西境內就有華北虎分布,孟子曾言「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而在經過2000年的繁衍生息後,華北虎族群在山西的分布,已然與境內山脈相契合了。

歷史課本中經常提到,天下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這說明了山西地理形勢的獨特。山西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總體看來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高原內部起伏不平,西部多為盆地、丘陵,海拔多處於700-2000米之間,而東部則為太行山系主導下的山地高原,最高海拔達到了3000米以上。縱觀整個山西,不僅有3061米的東部五台山,還有500米左右的西部丘陵,更有180米的南部平原。地貌類型的復雜多樣,為老虎的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清代山西老虎的分布范圍

作為山中霸主,老虎素愛在高海拔山地與灌木叢中棲息,而山西境內的丘陵山地竟占到總面積的80%,可謂是庇護老虎的天然屏障。從老虎的分布范圍來看,可以太原為分界點,呈現北少南多的態勢。北部以太行山東部所在州縣分布最多,南部以呂梁山南段火焰山地區分布較廣。

盡管一段時間山西因為茂密的森林,虎患尚未成型,但在李自成滿清的戰爭中,森林中的樹木被大量砍伐,這使得老虎的棲息空間驟減,轉而踏入人類的生存區域。順治年間的宋起鳳在其所著的《稗說》中寫道:

順治初年,大同靈邱山中數多虎,相率十數成群,當晝噬人。靈邱駐褊帥,常牧放營馬山下,虎時就群中殘齧去。《稗說》

老虎作為獨居動物,只有在生態變化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成群結隊的現象,更何況這些老虎竟然冒險下山去攻擊人類,這代表着虎患已正式來臨。

其二:氣候與戰爭因素

17世紀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大約在明清交替之際,全球的氣溫下降了2-3攝氏度,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作明清小冰期。在異常寒冷氣候的影響之下,山西甚至出現了9月飛雪,接連數日冰雹的怪異現象。

而氣溫的驟降,首先就會造成乾旱頻發,接連帶來河流水草乾枯,致使食草動物大量死亡,食物鏈體系遭到沖擊破壞。老虎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在沒有獵物捕獲的情形下,就只能將目標瞄向人類。

與此同時,人類的生活也因乾旱而受到嚴重影響。在眾多產業中,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遠遠高於其他產業,山西地區完全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內陸省份。所以當旱災爆發時,農作物的大量減產甚至絕收就導致了飢荒現象的出現。

這一時期,由於死亡人口過多,來不及掩埋的屍體就被拋至河邊。隨着屍體的腐爛發臭,飲水受到嚴重污染,還沒等旱災過去,瘟疫、天花等疾病就接踵而至。

更為悲慘的是,清軍在山西與姜瓖作戰時,不僅徵用了當地民眾的大量糧食,還進行了區域性的屠殺,這直接導致更多人口因飢荒或瘟疫死去。對於此時的山西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而據相關數據統計,明末清初山西的人口下降了約35%。

隨着城內人口的日漸稀少,守備力量自然薄弱,使得虎群的數量竟比人群還多。如果沒有三五人結伴,大家都不敢隨意出門,即便是這樣,仍有不少人命喪虎口。正如明朝末年的地方志記載:

大疫,冬無雪,城內猛虎食人,瘟疫大作……八年虎殺童婦無數。(《臨晉縣志》)

老虎肆意橫行於大街小巷,進一步造成山西人口的銳減,而虎患就更加猖獗。僅明末清初交替之際,就有七八百人喪生虎口。

面對肆虐的虎患,政府與民眾如何應對

其一:康熙帶頭射虎,官民合力清除虎患

來勢洶涌的虎患,不僅使得普通民眾命喪虎口,就連派駐到地方的官員都不能倖免於難,這驚動了遠在京城的康熙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特意來到五台山地區,在眾人的凝視之下射殺了一隻老虎。在康熙本人的親自引領下,山西本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捕虎行動,到任官員所要執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捕殺老虎。在虎患最嚴重的晉中壽陽地區,當地的官員要求民眾也參與到捕虎的行動中,並不惜採用毒殺的方式。

官吏氣如鐵,長有弓弩,短刀鋸或者張弓毒矢,糾率吏民,誓將殺虎。《壽陽縣志》

而民眾在恢復生產的同時,也需要掌握捕殺老虎的技巧。具體而言,地方捕快需要將與老虎搏鬥的經驗傳授給平民,並要求他們在實戰中進行演練,重點是如何利用老虎的身體弱點,而對其進行絕地反擊。清代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記述了山西民眾的捕虎技藝。

聞山西岢嵐州在萬山中,最多虎,故居民能以一人殺一虎。其法用槍一枝,高與眉齊,謂之齊眉槍。遇虎則嬲之,使發怒,輒騰起來撲,撲將及,則以槍柄拄於地,而人鞠躬一蹲,虎撲來正中槍尖,斃矣! 或徒手猝遇虎,則當其撲來,輒以首撞其喉,使不得噬,而兩手抱虎腰同滾於地,虎力盡亦斃。

頻繁的虎患,必然導致應對手段的日益成熟。山西民眾不僅能以一人之力殺一虎,而且技藝還極為獨特。首先是藉助長槍,在老虎飛起撲食的過程將槍尖直立於地,讓老虎在落地的瞬間正中槍尖;其次是在不藉助武器的前提下,通過與老虎抱摔過程中的重力,將老虎活活的折騰死。

於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場面,在農村趕集的日子裡,許多民眾既賣糧食蔬菜,又將賣虎皮虎骨拿出來叫賣。可以試想,經過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努力,山西的老虎數量逐漸減少,虎患得到了基本的治理。

其二:民眾向高海拔地域開辟,直接導致了華北虎數量的減少

清代初年戰亂頻仍,人口的減少使得耕地退化為森林,老虎得益於生存空間的擴大,還不至於與人類產生正面沖突。但到了清代中期,統治者在全國范圍推行攤丁入畝,號稱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如此一來,為了養活爆炸式增長的人口,人們不得不向高海拔地區開拓。

據官方資料統計,山西全省山地共62480平方公里 ,約占總面積的40%;丘陵62960平方公里,占40.3%;平原30816平方公里,僅占19.7%。也就是說,人們要從平原向山地丘陵開拓,就勢必要與13萬平方公里內的華北虎直面相遇。

我們知道,古人都是從丘陵向地勢低的平原轉移,那山西民眾為何要反其道而行呢?這都因為美洲作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所致。

在玉米、土豆尚未傳入中國以前,山西民眾以稻米、小麥作為主要種植作物,但這兩項農作物不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只能在平原或者低海拔的丘陵種植。相對於大米與小麥的生長脆弱性,玉米、土豆的耐寒耐旱能適應高海拔山地的種植環境,而且在單位面積產量上也遠勝於前者,這就迎合了山西民眾開拓土地的需要。

太行山脈

正是得益於美洲作物的種植,自乾隆中期開始,山西民眾就逐漸轉移至高海拔山地,與數百隻華北虎爭搶生存空間。據乾隆年代的縣志記載,許多移民村莊遭到了虎群的襲擊,死傷極為慘烈。

山中一處村莊,居民三十家被虎噬者過半,餘十三戶移徙去。《鄉寧縣志》

清代的農業家庭一般在5-8人左右,按每家6人來計算的話,有接近100人命喪虎口。如此多人口的傷亡,再一次引起了官民的合力捕虎。另一方面,農業開發對於森林資源的破壞,也間接導致了老虎無處可藏,只得四處退避。

從乾隆中期到嘉慶中期的短短30年,山西多處地區的林木被砍伐殆盡,像呂梁忻州等地的森林都演化為了耕地,此時的華北虎再也沒有藏匿空間可言,1932年12月5日,解州北部的白坊村,曾經獵殺過一隻華北虎,而這已經是十幾年沒有遇到的事情了。

最後一隻捕獲的成年華北虎


結語

20世紀80年代,《中國動物志·獸綱》將我國境內的老虎分為六個亞種,其中華北虎為第三個亞種,而山西是華北虎分布最多的區域。但遺憾的是,早在1979年,一份關於山西省野生動物的調查報告就聲稱,調查中沒有遇到老虎實體,已經20年沒有取得活虎標本,山西境內的野生華北虎或許早已滅絕。

作為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生物,人類在創造高度工業文明的同時,也該為這些「身邊的朋友」做些什麼。即使歷史時期的山西曾發生過嚴重的虎患,但仔細去想,如果不是人類為了拓展生產范圍,從而侵擾了它們長期生存的棲息地,那麼二者也許能夠和平相處。人類和老虎共同生存於自然界,本就沒有高等低下之分,人類對自然的過渡掠奪招致了老虎瘋狂報復的警示,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使人類與各類生物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