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國民黨悍將,才是解放軍的最大威脅,薛岳張靈甫都不夠格

2024年3月24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早在1945年下半年,國共兩方軍隊就在局部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期間,國共兩黨經過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短暫促成了和平。

只是,當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國內追求和平、民主的呼聲,公然撕毀《雙十協定》,也就意味着國共內戰避不可免。

國民黨內,有三名悍將被視作是解放軍的最大威脅。名氣很大的薛岳張靈甫都不在其列。那麼,這三個人到底是誰?

薛岳和張靈甫

提起國民黨的名將,很多人都會想到薛岳和張靈甫。

只是,這兩名將領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其實並不出彩,不足以對解放軍造成強勢的威脅。

薛岳名聲大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粟裕評價他用兵機敏果斷,「是一名干將」,事實也是如此,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8年的時間里,他指揮所部共殲滅日軍10餘萬人,被認為是抗戰期間斃敵最多的中國將領。

國民黨也因此造勢,稱他是抗日「戰神」。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更是被任命為南潯線受降司令官,在南昌主持了受降儀式。

薛岳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讓蔣介石對他寄予了更大的期待。1946年,薛岳被任命為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發動了進犯魯南解放區的一系列戰役。

只是,薛岳「走馬上任」後,半年多的時間里卻稱得上是連戰連敗,被解放軍打得沒有還手之力。這讓他在國民黨內部引起了許多非議。蔣介石也感到很是失望,將他調至後方任職。薛岳就再沒有直接參與一線作戰,自然不能稱作是解放軍的「最大威脅」。

如果說薛岳的確是一名干將,只是偏偏和解放軍「犯沖」的話,那麼,張靈甫的名氣就更多是人為誇大的。

不同於薛岳,張靈甫在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說是籍籍無名,從未指揮過大的會戰的他屬實不應該被拔高為「名將」。

他真正「揚名」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也就是1947年他於孟良崮戰役戰死之時。

當時蔣介石出於政治目的,着意造勢,專門下令在南京玄武湖邊為這個「殺身成仁」的典型建碑修墓,一些人、一些媒體在後來也就其容貌、其埋葬地大肆炒作,這才讓很多人受到錯誤引導,在一味吹捧中誇大了他的功績。

實際上,1947年張靈甫戰敗,還和他冒進、急於搶頭功有關。如果不是他特地甩開兩翼掩護部隊,孤軍深入,華野也很難抓住機會對其實施圍攻,並在孟良崮山麓將其全部殲滅。

就連張靈甫的死因,國共兩黨也未達成一致口徑。一方稱其被擊斃,一方稱其是不願被俘而決意自殺。

不管真相如何,張靈甫都稱不上是解放軍的「最大威脅」。

悍將傅作義

真正被解放軍視作「最大威脅」的國民黨悍將有三位。傅作義就是其中之一。

在軍事界,傅作義能攻善守的軍事才幹得到了公認。這是他被解放軍視作「最大威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傅作義揚名很早。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還是晉軍第4旅第8團的上校團長的時候,他就憑兩場作戰給世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第一場作戰發生在1927年。當時直奉聯合晉軍進攻國民軍,作為晉軍的一員,傅作義奉命率第8團駐守天鎮,在那裡攔截國民軍宋哲元部。

此戰中傅作義展現了自己的守城才能,任憑宋哲元部攻城三月,他也沒有丟了天鎮。傅作義也因此立功,在極短的時間里當上了第4師中將師長。

但傅作義揚名更多是在第二場作戰——涿州之戰

當時晉軍攻打奉軍,傅作義利用奉軍換防之機,迅速從太原深入奉軍腹地,竟然極為快速地攻下了涿州,也就相當於往奉軍的心髒「插了一刀」,給奉軍造成了致命威脅。

如果此時晉軍各主力部隊能夠迅速馳援,兩相配合之下必然能夠擊潰奉軍。

不料,這邊傅作義剛剛攻下了涿州,那邊晉軍各主力部隊就在各自戰場迭告失利。他們紛紛撤離京漢、京綏兩鐵路線,這也意味着,據守涿州的傅作義部反過來被奉軍包圍了。

一時間之間,傅作義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當時傅作義率領的部隊人數並不多,甚至還不足一萬人,和奉軍大部隊比可以說是「螳臂當車」。但他還是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幹,率部死守涿州,盡量爭取時間等待救援。

誰也沒想到,傅作義這一守竟然守住了百日之久,奉軍想盡招數也拿他沒有辦法。

後來還是閻錫山示意傅作義與奉軍停戰議和,傅作義才率殘部7000餘人出城接受奉軍改編。

這一戰成了我國近代軍事史上城市攻防戰中著名的一場戰役,傅作義「能攻善守」的美名也在這之後徹底深入人心。

傅作義被視作「最大威脅」,還和他很得官兵、百姓信賴與愛重,在抗日戰爭時期立下赫赫戰功有關。

早在1931年,傅作義就呼籲各方團結抗戰。1933年,他更是率部開赴抗日前線,親臨指揮,無奈被強令停止戰斗並撤出陣地。

但1936年主政華北時,傅作義抓住機會,以「萬不得已」為由,不顧蔣介石「不願動兵」的真實意願,動員官兵開始了對日軍和蒙奸的反擊,並且取得了勝利。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傅作義率部南北轉戰,礙於種種原因,經常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卻哪怕戰敗,也要拚死重創日軍,使其短時間內無力繼續南犯。

傅作義曾為更好一致對敵,與共產黨加強了合作,壯大了抗戰力量,卻因此引起國民黨當局的責難。一直到後來取得五原大捷,名聲大振,方才不必被追究「罪責」,反而受到了嘉獎。

但傅作義堅稱這是全體官兵的功績而非他個人的功績,拒絕領取國民黨內最高榮譽獎章國光勛章」。

傅作義有才、有德、有功,是國民黨內有名的悍將。考慮到種種影響,解放軍解放北平時更願意說服其起義,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而非直接動用武力。

悍將黃百韜胡璉

被解放軍視作「最大威脅」的國民黨悍將,除了傅作義,還有黃百韜和胡璉二人。

在國民黨軍官體系裡,黃百韜算得上是一個「異類」。他既不是黃埔軍校保定軍校出身,也不是由軍官舉薦,在國民黨部隊里沒有靠山,沒有根基,沒有派系,甚至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自己的部隊,能夠一路拼出個名堂來完全是靠他自己足夠爭氣。

戰場上,黃百韜敢打敢沖,自有一股「狠」勁。他對自己的性命都沒有太看在眼裡,認為「能戰則戰,不能戰則死」,打起戰來從不束手束腳,反倒有極大的殺傷力,堪稱國民黨雜牌軍中的王牌將星。

難得的是,他作風廉潔且願意善待手下官兵,在帶兵、練兵上很有天賦和技巧。曾經軍紀鬆弛,外強中乾的25軍到了他的手上,很快就被練成一支精於夜戰、近戰的部隊,成為後來華野強有力的對手。

黃百韜

黃百韜在孟良崮戰役、膠東戰役南麻戰役豫東戰役里都有出彩的表現。解放軍哪怕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中途對上他也要吃一些虧。

這也是1948年淮海戰役剛剛打響時,毛主席親自部署作戰方針,就言明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見解放軍對黃百韜兵團的確忌憚。

要不是黃百韜戰死,淮海戰役進入第二、第三階段勢必會增加許多變數。

國軍悍將胡璉一直受到毛主席的極高忌憚。毛主席曾說,假如胡璉是國軍總司令,中國的歷史也許要改寫。

胡璉

和薛岳一樣,胡璉在抗戰時期立下了許多戰功,名聲大振。但和薛岳不同,對上解放軍,胡璉的表現也不遜色,因而名聲並沒有低落。

胡璉統領的11師戰力十分強悍,在避免自身被解放軍圍殲的同時,其甚至可以充當「救火隊」,通過給解放軍製造麻煩來解救友軍,使其逃脫解放軍的包圍圈。

胡璉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圓滑。他很擅長發揮急智,遇到危險絕不戀戰,總能快速撤退,以至於解放軍和他多次交手,始終沒有辦法吃掉他的部隊。

比如南麻戰爭里,華野9縱提前部署,甚至付出傷亡4600餘人的代價,卻還是沒能抓住胡璉,讓他給逃了。

戰後,許世友向粟裕匯報戰況,提起胡璉還是恨得牙癢癢,大罵他是「狡猾的狐狸」。

後來,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頹勢盡顯,胡璉被調派去增援黃維兵團,但他意識到大勢已去,不可逆轉,早就打定主意要突圍跑路。

黃維跑向了西北方向,覺得那裡解放軍數量少,比較好突破。但胡璉果斷決定朝着解放軍陣地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西南方向跑,賭的正是混亂中的「燈下黑」。

事實證明,這場豪賭是胡璉贏了。最終,黃維被俘,而胡璉則輾轉逃到了台灣,在那裡度過了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