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己,從「少說話」開始

2024年3月24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我們中醫有這麼一個觀點:多言則七乏。

說白了,一個人若是說話太多,就是在不斷消耗自身能量,最終導致耗氣傷神。

許多時候,一個人若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不能做到少說話,就容易讓自己盡做一些毫無價值和意義的事。

所以,生活那些多餘的話,甚至是無稽之談,我們一定要少說,甚至是不說。

一方面是可以節省自己的能量和精力,另外一方面,也是能夠避免陷入與他人爭論,或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

少說話,多做事,你才能夠保護好自己,甚至是越來越能成就自己。

不解釋

其實,很多時候當一個人選擇解釋的時候,他就理虧了,他就被動了。

甚至明明不是他的錯,大家也會覺得他是造成問題的禍根。

很多時候,別人不理解你,於是想方設法打擊你,激怒你,甚至給你各種各樣的難受的舉動。

這個時候,如果你還傻傻地去解釋,甚至將對方的評價和言論放在心裡。

那麼久而久之,你一定會變得更加懦弱,甚至身邊的人和事,輕易就可以消耗你,讓你各種難堪和煎熬。

一個有底氣的人,一個對自己足夠自信的人,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原因,或者說多餘地向別人解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們也有自己的人生,不管對方說的是對是錯,其實放在自己身上,未必就適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因果關系,就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道路一樣。

我們只有堅定自己內心裡的聲音,堅持自己選擇的方向,然後生活才會真正屬於你。

如果動不動就動搖,或者輕易就被人左右的話,那麼其實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難過得好的。

村上春樹說過這麼一句話:

不解釋就明白不了的東西,即使解釋了也明白不了。

說穿了,其實人活一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什麼人,都沒有必要解釋。

處境不一樣,看法不一樣,性格不一樣,眼界也不一樣。

所以,與其追着解釋,求着讓人明白,或者說期待別人認同,不如把時間和心力,放在自己身上,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人生在世,被人誤解也好,或者被人中傷也罷,我們都不應該太過容易被人影響到自己。

然後又讓自己在無盡的消耗當中,不斷地將自己推向深淵。

學會閉嘴,保持沉默,少說話,不去搭理那些喜歡多管閒事的人,你的生活才能越安靜,越踏實。

少勸說

我們一定要有「少勸說」的心態,要遏制住自己想要去改變別人的沖動。

就像心理學家榮格曾經這麼跟自己的徒弟說:

你最好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其實,一個人最傻的行為,就是想要去改變別人。

因為當一個人試圖去改變一個人,甚至想要勸說對方的時候,其實味道就變了。

太多的人,就是太相信人性,太高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反而到最後讓自己更吃虧,更受累。

其實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別說去改變別人,就算是自己改變自己,對於這麼一件事,很有可能對於自己而言,就難以登天了。

所以,少動嘴皮子,別以為通過自己費盡口舌的勸說,就能夠徹底改變對方。

很有可能,你說的越多,勸說的越多,最終就越讓人反感,招人嫌恨。

最終,本以為自己在試圖叫醒別人,改變對方,可是到最後受傷的,被消耗的,永遠是自己。

其實,一個活得通透的人,一定不會讓自己輕易插足別人的人生命運。

而是懂得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因果關系。

說白了,少勸說,別指教,多變通。

然後,做好自己,活好自己,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別爭論

如果爭論有用的話,現實就不會讓人感到如此矛盾和復雜。

人這輩子,越是想要在爭論過程中,贏得體面,最終就越容易丟臉。

卡耐基這麼說過:

在爭論中,唯一可以獲勝的方式,其實就是不爭論,避免爭論。

的確如此,人與人之間,三觀不同,悲歡不通。

所以,你喜歡的,未必就是對方喜歡的,你厭惡的,也不一定就是對方厭惡的。

我們千萬不要一廂情願,更不要自以為是,而是懂得讓自己更謙卑,更謙遜。

然後,在現實生活當中,少說話,別爭論。

其實人這一輩子,無論多說少說,說的話都是有限的。

但是毫無疑問,一個真相就是當一個人過度表達,其實只會讓自己的精神遭受到更大的損耗。

如此,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種巨大精神內耗的時候,那麼又怎麼可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平靜,舒坦和幸福呢?

所以,少說話,別爭論,善待自己,專注自己的事情,努力成長自己,提升自己,你的人生才能煥發生機,充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