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關停潮來了,孩子王們尚能飯否?

2024年3月26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近日,一則名為#幼兒園關停潮下幼師的自救之路#的話題引起不少人的熱議。

從曾經的「入學難」,到如今的「一生難求」,別說幼師們自救,還存活着的幼兒園經營者自己也得想辦法自救。而這其實也是新生兒減少背景下產業和職業的一個縮影。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出生率為6.39‰,自然增長率為-1.48‰。

早幾年,在三孩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動下,各類圍繞新生兒的生意也是不斷涌現,各種大額融資消息在那幾年也總是不絕於耳。可如今看來,當初有多風光,現在或許就有多焦慮。

幼兒園都如此,母嬰零售品牌們的日子想必也不好過。而在母嬰零售品牌當中,孩子王無疑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玩家,去年還豪擲10.4億元收購樂友國際65%的股權,成就國內母嬰連鎖史上最大筆收購。只不過在新生兒減少的社會背景下,以及近幾年母嬰零售發展磕磕絆絆的情況下,孩子王現在是否還能坐得住呢?

始於概念,栽於質量,困於坪效

上市後的孩子王更像巨嬰

母嬰零售的「概念股」結束了!

伴隨着三孩政策的推出,以及90、95後等年輕人群體開始成為母嬰消費的主力軍。多重利好消息驅使下,搭建以嬰兒和媽媽需求為核心,多品類、多場景的母嬰電商平台、社群平台以及線下零售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緊跟政策風向標,資本市場也開始把目光放在母嬰這個冉冉升起的新興市場上。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那時候的母嬰零售多少有點「概念股」的味道,這其實就是講政策趨勢和消費人群的故事給市場和投資人聽。然而在商業社會,講的故事往往是需要兌現的,一旦企業無法兌現自己講的故事,迎接自己的就會是經營層面的承壓以及資本市場的白眼。

就目前看來,整個母嬰市場似乎是沒能兌現自己的承諾。飛得很高,摔得也狠。

曾擁有百億估值的獨角獸企業蜜芽宣布停運App;寶貝格子去年總部人去樓空,創始人被曝失聯;持有「母嬰電商第一股」的寶寶樹也經常負面纏身。

其他行業「明星玩家」過得不如意,孩子王或許也好不了太多。如今的孩子王早已不是當初的母嬰零售企業了,通過打造全渠道母嬰&親子家庭體驗館,孩子王搭建了一個全品類的孕產成長服務平台,為此網上有評論人士稱之為「母嬰界的盒馬」。

或許是模式有些重的緣故,使得孩子王無法做得特別細,在品質上似乎是栽過不少跟頭。

根據孩子王上市前的招股書顯示,在2018—2020年,孩子王及其分子公司受到罰款以上的行政處罰50起,多數處罰原因為銷售不合格商品。

而在上市之後,2022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021年兒童學生用品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通報》顯示,抽查了2050家企業生產的2186批次兒童學生用品,發現297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孩子王」有7家子公司和門店上榜,涉及嬰童服裝、幼兒拼圖玩具、戲水玩具、套槍玩具等,部分產品涉嫌假冒。

問題頻發的孩子王,給人的感覺似乎就像一個巨嬰。

專注母嬰,業務垂直,應該能更專注、更能打磨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才對。但孩子王卻屢次因為質量問題被點名,這到底是真的能力有所不及還是自身態度有問題呢?這一點外人不得而知,只不過作為行業頭部品牌,孩子王的負面消息傷害的可能不只是自己,對於整個行業或許也是一種傷害。

除此之外,老生常談的坪效問題或許仍然是孩子王需要重視的一項數據。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孩子王門店的店均收入為726.27萬元,坪效收入為3134.8元/平方米,坪效同比下滑4.98%。

服務項目越來越多這本身沒錯,只不過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大店模式迅速擴張,或許需要注意自己門店經營效率到底高不高的問題了。看得出來,孩子王這位「母嬰界的盒馬」其實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股東減持加上新生兒減少:

孩子王的自救之路該如何走?

正如前文我們所描述的那樣,如今的母嬰市場恐怕很難再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獲得市場和投資人群體青睞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行業以及自身經營情況的表現,或許也會影響到外界對自己的分析和評估。

從自身表現來看,根據孩子王2023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約為63.47億元,同比減少0.58%。第三季度淨利潤約為4742.07萬元,同比減少44.12%。前三季度淨利潤約為1.17億元,同比減少22.95%。

不得不說,這份「成績單」看起來似乎很難令人滿意,而這或許也會讓人對其接下來發展態勢產生一定的懷疑,而孩子王股東方面的減持消息傳出或許也會進一步加重這一份懷疑。

去年1月13日消息,南京維盈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於2022年10月21日至2022年11月7日間合計減持2656.43萬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2.4416%;

6月8日消息,Fully Merit Limited於2023年6月6日至2023年6月7日間合計減持885.32萬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0.7961%;

6月12日消息,深股通減持77.79萬股,最新持股量為453.46萬股,占公司A股總股本的0.41%;

7月3日消息,HCM kW(HK) Holdings Limited 於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間累計減持孩子王股份1113.51萬股,累計減持公司股份達到1%。

一般說來,在資本市場上如果認為有明顯不確定性時,投資人出現減持操作的可能也會極大增強。因此,從圍觀群眾的角度來看,如果真的看好企業發展,或許也不會有這麼多大股東紛紛減持,畢竟資本不會跟錢過不去。

那麼如果這一判斷為真,投資人的不安全感來自哪裡呢?在二姐看來,主要是兩方面因素。

一是前面我們提到的自身業務層面,甭管業務單一與否,只要能長期掙錢,就不會減持呢。茅台只靠賣酒,可誰敢說茅台不值錢?從這個維度來看,或許孩子王需要想辦法從業務層面來提振股東信心了。

有消息稱,孩子王正開放加盟,這一方面可以快速擴張,加速滲透下沉。另一方面也會給自己增加收入,讓財報變得好看些。只不過加盟畢竟不是自營,在產品和服務上可能還無法同自營門店相比。

二是基於市場環境,投資人可能會感覺行業不確定性比較高。

新生兒減少的趨勢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幼兒園已經受到嚴重影響了,其他母嬰市場是否也類似?當然了,母嬰產品消費需求一直都在,但已經不是各大企業躺着就能拿投資的時候了,況且玩家自身也具有不確定性,因為行業經常有企業出現負面消息,其中不乏一些至少看起來很有實力的企業,而這可能也會讓投資人的不安全感上升。

總而言之,行業未來競爭註定會更加激烈,對應的資本市場可能也會有所收縮。那麼對於孩子王而言,接下來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從諸神混戰到剩者為王:

市場承壓倒逼優勝劣汰

時間回到2014年左右,那似乎也是母嬰零售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當時孩子王已經成立了,而那段時間也誕生了不少名噪一時的母嬰電商品牌,包括寶貝格子、貝貝網、蜜芽等。

行業井噴,各類母嬰零售市場也在不斷發展和壯大。有數據顯示,從2014-2019年間,我國母嬰電商累計融資額達到了133億,市場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

然而再看看現在,這種反差存在多少有些令人感到唏噓。

行業雖然承壓,但是母嬰消費永遠都有的,只是用戶去誰家買單的問題罷了。目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壓力,其實也在優勝劣汰。而孩子王過去能夠從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自然有他成功的原因,未來要做的其實是找准自己的發展方向,需要在戰略上有更多的升維思考。

一方面,橫向拓展,通過兼並收購提高自己的實力,這是很多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經歷的蛻變過程。

在這一方面,孩子王似乎也是這樣做的,2023年他以10.4億元現金收購樂友國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65%的股權。消息傳出,也着實轟動了行業,至於效果如何我們只能把答案交給時間。

只不過收購就一定會釋放乘數效應嗎?這一點恐怕不是,在商業歷史上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失敗的收購案例。收購過程中其實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否則只會起到負面作用。據孩子王披露,本次交易設置了業績承諾,而且有三年時間跨度,這樣一來或許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孩子王還是要回歸根本,圍繞產業鏈夯實自身基礎才行。尤其是作為上市公司,需要注意自己的羽毛,把產品和服務做好。

任何形式的零售,供應鏈都是基礎。只有具備足夠強悍的供應鏈體系才能獲得更多的好貨,打造出自己的品類和品質優勢。同時,出色的供應鏈體系往往可以幫助品牌建立出自己的價格優勢,這在今後的母嬰零售競爭中也會愈發的重要。

在行業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誰效率更高,誰就能活的更滋潤。

因此,壓力歸壓力,總不至於像「幼兒園關停潮下幼師的自救之路」話題下網友打趣說的:「做母嬰的可以轉行開養老院了」。

路是自己走的,如何發展也是自己選擇。也相信孩子王未來能攀得更高、走得更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