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丫環一直站立伺候夫家,33年後丈夫大笑:你快坐下,一起吃飯

2024年3月28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歷史並不枯燥,打開方式很重要。

1904年,身為通房丫環的李氏已經站着伺候丈夫和正妻用飯33年了。數十年如一日,她幾乎已經麻木了。這天,李氏正在給正妻添飯,突然管家跑進來大喊了一句話,她手裡一滑,碗掉在地上摔了個粉碎。正妻一看,正要開口訓斥,丈夫卻仰天大笑,對着李氏說:「你快坐下,一起吃飯......」

1871年,也就是同治十年,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在高額的賦稅和連年的災情下,李氏家早已揭不開鍋,父母一商量,決定將她賣給大戶人家當丫環(在當時,這是很平常的事,給別人當丫環總比餓死強)。

這年,58歲的封疆大吏譚鍾麟被派往外地任職,妻子抱恙在身,不便陪同,就想着花筆錢替丈夫買個通房丫環,伺候飲食起居。於是,正值花季的李氏便進了譚府。

譚鍾麟是湖南人,曾任兩廣總督、吏部尚書,可謂家大業大。李氏出身貧寒,沒有讀過書,更沒有什麼見識,她每天的工作除了伺候丈夫和正妻之外,還要做很多的雜活、累活,吃盡了苦頭。

清朝丫環

譚家屋裡的規矩可不是一般得多,就比如吃飯的時候,除了丈夫和正妻,以及少爺、小姐們能坐着吃,小老婆(妾室)是不能入坐的,全都在邊兒上站着吃。李氏只是個通房丫環,她連站着吃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站在旁邊為眾妻妾添湯加飯,這一站着伺候就是整整33年。

1879年,李氏嘔吐不止,捧高踩低的下人們打趣說:「難道鐵樹開了花?九年都沒動靜,如今懷上了?」是的,李氏終於有了身孕,她躲在角落裡,輕輕撫摸着自己的肚子,微微笑了。

想想這些年自己遭遇的辛酸和白眼,可能會因為這個孩子而改變,李氏居然有一些欣慰,她趕緊將這個喜訊告訴了譚鍾麟。然而丈夫的不冷不熱就像當頭潑了她一盆涼水,李氏立即壓制住自己眼裡的興奮,低下了頭。她哪裡知道,多一個孩子對譚鍾麟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欣喜之事,他妻妾成群,孩子自然也不少。

李氏再不敢造次,她一邊自己將息着身體,一邊依然干着繁重的活兒。

正在伺候主子的丫環

1880年1月25日深夜,李氏被陣痛折磨得慘叫連連,穩婆着急地說是難產,叫人趕快去告訴老爺。被喊醒的譚鍾麟聽到女人的嘶吼聲,罵道:「吵死了!」便倒頭又睡下了。

一個通房丫環而已,譚鍾麟覺得沒那麼重要。這一睡下,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他的老友何文安(晚清名臣)衣冠來拜,並說這次來了就不走了。酣睡中的譚鍾麟突然驚醒,他揣摩着自己為何會做這樣的夢?因為老友何文安早已去世。這時,房外傳來嬰兒響亮的啼哭聲,他似乎記起一個丫環正在生孩子,於是立馬穿衣下床,直奔李氏的產房而去。

此時,李氏拼盡全力生下了一個男嬰,自己昏睡了過去。穩婆把孩子輕輕遞給譚鍾麟,譚鍾麟一看開懷大笑,這孩子面若桃花,氣宇軒昂,怎麼看都是可塑之材。他想了想,立馬給兒子取名叫「譚延闓」,字「祖安」,與「何文安」同用一字。

譚鍾麟

都說湘人家風嚴謹,講尊卑,論上下。譚鍾麟雖然偏愛李氏生的兒子,但是對於出身低微的她來說,在譚家依然沒有地位,只是母憑子貴得了個妾室的名號罷了,苦役雜活依然得干。

自從有了兒子,李氏在譚家更加任勞任怨,接下來的幾年,她又為譚鍾麟生下了兩個兒子。

隨着譚延闓慢慢長大,他不理解為什麼吃飯的時候母親總是站着伺候人,他試着去拉母親坐下,母親說什麼也不肯,然後父親譚鍾麟「叭」地放下筷子,自己便不敢再拉,母親也犯了罪似地低下了頭。

接着,譚延闓開始對譚家大院裡的人和事充滿了疑惑,每當他去雜事房找母親的時候,那些下人都會笑着叫他「小老三」(母親是小老婆的原因),他雖不知道什麼意思,但從母親的表情便能讀出那些人的笑是不懷好意的。

古時富貴人家吃飯,丫環必須站着伺候

李氏性子溫和,不爭不搶,面對這樣的境地她往往都會帶着兒子離開眾人,然後教導兒子好好讀書,只有將來有出息了才能保護自己。而這時,譚延闓總會斬釘截鐵地說:「我一定會好好讀書,將來有本事了保護母親。」

日子一天天過去,譚延闓也長大了。李氏終於獲准了回家探親的機會,她准備悄悄帶着兒子去,也讓他認認娘家舅舅。出門時,李氏小心翼翼拉着譚延闓走側門,譚延闓竟激動地說:「有大門不走,為何要走那狹窄低矮的側門?」母子倆扭捏着出了門後,李氏便把譚家的規矩說與兒子聽:「不是娘不想走正門,是我的身份沒有資格走呀。」

古時大戶人家孩子讀書的畫面

回到娘家,李氏哭得傷心,這是她被賣入譚家後第一次與親人相聚。看着娘舅家的條件,譚延闓十分震驚,他做夢都不曾想到,世間還有如此窮苦的人。回去之後,他對李氏說:「娘,你等着,我一定用功讀書,將來不但讓您坐着吃飯,還讓您從正門進出。」

兒子的話無疑讓李氏倍感欣慰,可這嚴苛的禮數豈能說改就改,她一邊教育兒子用功讀書,一邊仍然默默無聞地做着丫環該做的事。

1902年,庚子辛丑恩正並科本省鄉試放榜,譚延闓高中第99名舉人。從此,譚鍾麟對這個兒子更加器重。

青年譚延闓

在義和團起義和八國聯軍入侵的雙重打擊下,清朝的貢院考場毀於一旦。由於人才的匱乏,他們還是決定舉行甲辰科會試,將考試地址定在了開封

譚延闓參加了這次會試,他按題目要求縱古論今,條分縷析,讓閱卷的考官們耳目一新,紛紛給了他高分,放榜公示竟得了第一名會員,這在當時的湖南已經200多年沒此殊榮了。

一時間鑼鼓喧天,譚府管家第一個得到了消息,他興奮地沖向後院,一邊跑一邊高喊着「少爺中了」。待跑到正廳,譚鍾麟正在與正妻用餐,邊上伺候的依然是李氏,她已經這樣站着伺候人33年了。

管家來不及喘口氣,憋足力氣稟告道:「老爺,祖安少爺高中了,是第一名會員。」這時,李氏正准備給正妻的碗裡填飯,她猛聽見管家的話,手裡一滑,「啪」的一聲,碗掉在地上摔了個粉碎。正妻一看,立馬來了火氣,正要開口教訓,只見譚鍾麟仰頭大笑,和氣地對李氏說:「你快坐下,一起吃飯。」

譚鍾麟突然放寬了宗法儀范的尺度,顯然,這是「母憑子貴」了。

中年譚延闓

風光返家的譚延闓來到大廳,桌上早已為他備好了豐盛的家宴,他驚訝地發現母親坐上了桌,這一頓飯,他吃得無比舒心。他知道,這是自己努力讀書的結果,他暗暗發誓,自己還要更加努力,讓母親堂堂正正地進出大門。

上任做官,譚延闓還是第一次。走時,母親李氏叮囑萬分:「兒啊,做官不徒求虛名,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可以看出,李氏雖然沒有文化,但她一定是個眼光遠大、心胸豁達的女人。

沒想到譚延闓才走了一年,譚鍾麟就去世了。而為官一年的切身體驗,已經讓譚延闓厭倦了清朝官場,他沒有體味到清政廉潔的快意人生,反而目睹了清王朝的昏庸無能,於是乾脆以替父守孝報了丁憂,連夜南歸。

從此,譚延闓便以「丁憂守制」的名義,留在了長沙。他一邊用自己的方式孝順着母親,一邊將精力投入到新式教育中......

宣傳新式教育的譚延闓

大清滅亡後,譚延闓任湖南督軍,追隨孫中山,不僅是宋美齡的干兄,還是陳誠的岳父,他的人生下半場可謂是熠熠生輝。

譚延闓的一生,離不開母親李氏的教導,他也一直秉承保護母親的孝道,在母親去世後,不惜與族人翻臉,打破陳規,拚命爭得從正門出殯的權利,讓母親風風光光入土為安。

1916年,李氏生了一場大病,不幸在上海病逝。譚延闓痛不欲生,想着母親生前一直思念家鄉,便決定親自扶靈回長沙安葬。

可是,老生長談的問題又出來擋道了。

博得功名的譚延闓是李氏的大兒子,他認為李氏下葬那天,就應該從譚家大門抬出。可是譚氏族人卻拉成了人牆,說什麼也不讓走正門,意思是作為一個通房丫環出生的妾室就只能從側門出殯。

譚延闓氣壞了,他大吼道:「你們難道不知這舊禮俗規害苦了多少人?」說着便命抬棺出門,沒想到族人們竟一擁而上擋住了去路。

譚延闓自認自己傳授新式教育數年,而自己的族人卻還在延續着陳舊禮念,這就是個天大的笑話。他索性跳上母親的棺蓋,俯臥在上面,大聲命令道:「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

如此這般,母親最終從譚家正門抬了出去,風光下葬,入土為安。

都知道,出生在清朝窮苦人家的女孩,沒有資本,沒有地位,更沒有話語權,她們被無視,被踐踏,更被傷害,唯一改變命運的希望便是寄託於孩子——母憑子貴。

可見李氏是幸運的,而更多的舊社會婦女都生如草芥,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

請記住,每一個默默紮根向上生長的日子,你都要有超乎一切的堅韌和勇氣。當你足夠強大,全世界的惡意都會為你讓路。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