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囚犯被腰斬後,拖着半截身子寫下7個血字,雍正:從此廢除!

2024年3月28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從來不缺少刑罰的身影。在古代,社會制度、體制、法律觀念的演變都會影響刑罰的形式和執行方式。十大酷刑的使用與封建社會時期的嚴苛法律體系和統治者對罪犯的極端打壓有關。

隨着時代的推移,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社會逐漸邁向法治化,人人平等的觀念得到強調,這些殘酷的刑罰方式逐漸被淘汰,許多已經在法律上明令禁止。

十大酷刑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產生時間,而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演變的。

具體分為:宮刑刖刑、斬首、腰斬、絞殺、梳洗、烹煮、剝皮、凌遲、車裂。

在這些刑罰中,最令人煎熬的,無非是使痛苦延長的時間。直面死亡的心本就滿懷恐懼和絕望,而這一時間越長,隨着疼痛而來的便是加倍的痛苦。

在朝為官,無非求名求利。第一個經歷腰斬的人是秦朝丞相李斯,死於朝堂斗爭和他人陷害,為名。最後一個死於腰斬的人,是清朝俞鴻圖,為利。

疑心病的皇帝

康熙帝在位六十年之久,於1722年去世。康熙的嫡長子雍親王胤禩是繼承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由於其個性較為放盪、不拘於禮法,引起了一些貴族和官員的不滿。

康熙去世後,雍正迅速採取行動,發動了一場靖難之役,對付反對自己繼位的勢力。胤禩於1722年被軟禁在頤和園,並於1723年被廢黜。

雍正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清洗,整頓朝政,加強中央集權,削弱滿洲貴族的權力,同時推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為了加強對朝政的控制,雍正建立了一套以親信為主的官員體制,以減少滿洲貴族的權力。他對官員提拔任用進行改革,使得一些非滿出身的官員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

縱觀歷史,毫無疑問,雍正是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為了消除貪腐,雍正進行了一場整頓官場的行動,對腐敗官員進行了嚴厲的懲罰。這些措施有助於提高官員廉潔度,加強了官僚體系的效能。

在軍事改革方面,整頓軍隊,提高軍隊的戰備水平。他通過改革軍事組織和裝備,加強邊疆防禦,鞏固了國家的安全。

乾隆時期,文官和武將之間權力長期不平衡。雍正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滿漢文官的合作,平衡滿洲貴族與漢文官的權力。

不難看出,雍正他絕對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

雍正皇帝本人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在他的朝廷為里為官必須特別小心,一旦被雍正皇帝猜忌,下場必然是淒慘的。雍正皇帝的功臣也少有保全者,年羹堯隆科多等都死於非命。

至於他大興牢獄,錢名明世案、呂良案等等,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那這樣的一位皇帝,究竟是因為什麼會為了一個人廢除了腰斬這一刑罰呢?這一切還得從當時社會的人才選拔開始說起。

一個國家的未來——人才選拔

雍正即位初期,迫切需要人才,很多平民都有機會通過科考被提拔任用。

清代的學政, 是「提督學政」的簡稱, 始設於順治 (1644-1661) 初, 直至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廢除科舉時, 才隨之裁撤, 可以說與清王朝的歷史命運相始終。

學政和科舉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封建教育和官員選拔體系。

這兩個考試是國家選拔真才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士子邁向科考的第一台階。

在清代,學政是管理一個省份的文教事務的官員,每三年輪換一次,身份屬於欽差大臣。學政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負責統籌和主持省內的歲、科考試。

具體而言,學政在第一年會巡視各府、州、縣學校,輪回舉行歲試;在第二年,他將主持科試。通過歲試和科試這兩個考試,學政負責從童生中選出人才,即秀才。

朝廷強調,「學臣歲、科考試」是選拔傑出人才、為國家培養未來棟梁的重要方式,必須以慎重和公正為原則,杜絕賄賂,才能選拔出品德高尚、真正有才華的人,為國家的未來領導方向提供堅實的基礎。

然而,科舉制度也存在問題。為了通過考試,考生可能過於追求應試技巧,而忽略實際能力和品德,有助於培養一些不負責任、以取悅上級為主的官員。

由於普遍存在貪婪腐敗的官風,各省的學政都各懷鬼胎,常常將自己負責的秀才考試視為獲取利益和謀取個人財富的機會,導致了舞弊現象的普遍盛行。

清代的檔案中記載着,很難找到在各省擔任學政的官員中能夠公正無私,一文不取的人,而追求私利、徇私舞弊的則幾乎占據了大多數。

這種腐敗風氣對於官場的廉潔和選拔人才的公正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其中,河南學政俞鴻圖就是一個因為沉溺於貪腐而喪生的典型例子。

處以極刑,嗚呼哀哉!

俞鴻圖,字麟一,出生於浙江海鹽,其父親俞兆晟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成科考中進士。俞鴻圖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辰科考中成功晉身為進士,並迅速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

他曾在雍正四年(1726年)擔任江西鄉試副主考,正主考是查嗣庭。然而,這次鄉試因為出題涉嫌詆毀皇帝,被言官彈劾,導致正主考查嗣庭被處斬。俞鴻圖作為副主考也受到調查,但最終免罪。

在雍正十年(1732年),俞鴻圖又被指定擔任河南學政一職,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的教育廳廳長。

這意味着他負責管理河南省的教育事務,具體職責包括組織考試、推動學術發展,而最為重要的是肩負着選拔河南省的讀書人中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

俞鴻圖抵達河南後,並沒有吸取先前的教訓,自認為完全掌握了豫省科考文教的大權,將學政衙門變成了一份實質的豐厚職務。他開始在各地巡迴進行考試,宛如地主徵收租金一般,走到哪裡就將金錢一一收入囊中。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時,河東總督王士俊正在山東處理公務。盡管身處異省,卻不禁聽聞了來自河南的消息。

他向雍正帝奏報道:「臣雖身在東省巡視,但豫省的官吏時刻保持警惕,密切關注調查情況。在我巡視東省的同時,就聽說學政俞鴻圖被指責私賣秀才,名聲頗差。」

隨着不斷的調查取證,在密折中,王士俊多次向雍正匯報俞鴻圖的樁樁罪證。指出其每過付童生一名,議價自三百六十至四百兩不等。經統計,俞鴻圖所得賄銀至少12000兩。

最終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九月初二日,雍正帝通過內閣下達辦案旨令, 一是將俞鴻圖立即革職,摘印看守;二是「差戶部侍郎陳樹萱前往豫省,會同總督王士俊將本內參奏情由及有名人犯一並嚴審。」

在經過半年的審訊後,大致查明了俞鴻圖在河南賄賣生員的舞弊行為。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刑部經過核議提出:「俞鴻圖受賄營私,應擬斬立決。」

雍正帝對刑部這一審處意見表示認可,並正式頒布詔書:俞鴻圖涉嫌受賄營私,受贓累萬,因違背父訓,致使身敗名裂。他不僅對國家不忠,還辱沒了家門的名譽,「俞鴻圖當即執行斬決。」

腰斬這一刑罰,顧名思義,要將人從腰部斬斷。要求執刀人下刀快准狠,要一刀就將人的脊骨斬斷,否則二次下刀,會惹得圍觀群眾嘲笑。

而腰斬的部位也有講究,由於人的大部分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若是下刀之處偏下,行刑之後遲遲未死,則犯人的痛苦便會延長數倍。

俞鴻圖在受刑後,身體被切成兩截,然而並未立刻死去,神智仍然保持清醒。在極度的痛苦中,俞鴻圖的上半身用撐地的兩只手支撐着,指尖沾滿鮮血,他艱難地寫下了七個「慘」字。

最終,在長時間的折磨和痛苦中,他慢慢地離世。這一場景令人觸目驚心,反映了腰斬這種殘酷死刑所帶來的無比痛苦與淒慘。

當時的監斬官在遞給雍正的奏摺中詳細描述了俞鴻圖死時的慘狀,雍正雖刻薄寡恩,但也是個感性的人,喜歡臣子時愛的不得了,一旦惹怒又極刻薄。

此時俞鴻圖已被處決,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雍正便下旨廢除腰斬之刑。

我國自春秋時代實行的「腰斬」之刑,一直延續至清朝雍正年間,最終在這個時期被正式廢除,從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俞鴻圖成為最後一個因「腰斬」而喪命的人,這也標志着這一殘酷的死刑方式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的終結。

俞鴻圖賄賣秀才案審結後,雍正帝認為有必要對全國學臣進行整頓。他頒發諭旨表示:「今觀俞鴻圖贓私累萬,那麼各省學政的品行是否清白,朕不敢深信。」

雍正帝告誡全國學政,強調必須保持清白自律。

特別指出,學政俞鴻圖之所以得罪法律,如果不是有秉公持正的總督王土俊直言參奏,恐怕這一賄賣生員案的真相還難以揭開。

因此,雍正帝規定:「今後若各省考試不公、徇私納賄者,經朕得知,除了對學臣加重處罰外,相應的督撫也必須按照處理失職的例子予以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