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唯一的黃種人國家,資源豐富卻窮困潦倒,人均日收入僅8.8元

2024年4月1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一提到非洲,大家腦海中第一時間出現的圖像通常是烈日炎炎的沙漠、參天的叢林、身着傳統服飾的部族居民,以及野生動物悠閒地漫步在草原上。

然而在這個神秘的大陸上,居然還隱藏着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國家——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作為非洲面積第四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與非洲大陸相距400多公里,四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

島上融合了熱帶雨林、草原與沙漠多種地貌,是「小非洲」的稱號也不為過。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位於東非的島國,主要人口居然是黃種人!

來自遙遠東南亞的南島先民

公元前2000多年,一部分南島先民的祖先離開了中國福建沿海,橫跨台灣海峽來到了台灣,並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原住民族群。

這批人就是日後的南島語族的主要組成部分。

其中的一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向南遷移進入菲律賓,而另一支則在公元前1000年抵達印度尼西亞群島,成為巽他族群和馬來族群的主體。

南島先民為何要冒險遷徙,其實和當時的生存環境變化有很大關系。

海面上升和冰川融化淹沒了許多原有陸地,南島先民的祖先為了尋找新的家園,選擇了乘船遠征的方式。

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漂泊了幾個世紀後,一部分馬來族群的南島先民終於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抵達了非洲的東海岸。

南島先民遷來馬達加斯加的具體路線至今還有一定爭議。

主流觀點認為,他們應該是從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爪哇島一帶出發,穿過帝汶海東帝汶海,最終沿非洲東海岸一路南下,到達馬達加斯加島

整個遷徙路徑約1萬公里,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長遠的海上遷徙之一。

在這一漫長而又艱險的旅途中,南島先民必須依靠自製的簡陋獨木舟在海上生存。

根據考古發現,他們使用的獨木舟大約在15-30英尺長,採用燒穿的技術在整木中部開挖形成船體,並在兩側安裝簡易的平衡杆。

這種設計輕巧易建且經濟實用,足以應對海上多變的氣候,是南島人成功遷徙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密密的礁石、洶涌的風浪和無法預知的暗流面前,這些木舟依然非常脆弱。

據估計,在漫長的跨海旅程中,很可能有一半以上的船隻損毀或傾覆,導致無數先民葬身大海。

正因為如此,能夠最終抵達非洲東海岸的南島人才具有得天獨厚的航海技能和過人的勇氣與毅力。

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探險家。

到達馬達加斯加島的南島先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班圖黑人發生了長期的雜交和文化融合。

兩個完全不同起源的民族通過通婚形成了馬爾加什人這個新的種族群體,他們是現今馬達加斯加98%人口的主體。

基因測序結果來看,今天馬爾加什人體內約有半數的基因繼承自南島先民,另半數來自非洲土著。

這種「一半一半」的割合也印證了兩大群體充分的雜交與融合。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文化和語言兩個層面找到南島先民基因的印記。

馬達加斯加的傳統社會組織形式、農耕方法和手工技藝都保留了馬來-波利尼西亞文化圈的特點。

馬國語馬爾加什語中也約有一半的詞匯可以追溯到南島語系,這一切都再次驗證了馬達加斯加人的雙重血統淵源。

馬達加斯加並不是南島先民足跡的唯一證明。

事實上,南島先民在太平洋數千個島嶼上都留下了他們成功殖民的印記,構成了一個跨越大洋的廣闊家園。

從東至西,南島先民的遷徙足跡遍布復活節島夏威夷群島新西蘭以及許多太平洋小島

這些地方現今都有南島語系的土著居民,他們的基因和語言同樣顯示出強烈的馬來-波利尼西亞祖源。

相較而言,馬達加斯加的南島先民血統更為純正,保留着更多母語詞匯,因而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

建國伊始的馬達加斯加王國

15世紀中葉,居住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的伊麥利那部落開始進行結盟。

幾個小酋長國彼此通過政治婚姻建立了鬆散的同盟關系,積累實力對抗東南沿海強大的薩卡拉瓦人酋長國。

到16世紀中期,伊麥利那聯盟逐步形成了一個由安德里亞納姆博伊米那領導的酋長國同盟。

安德里亞納姆博伊米那出身伊麥利那中部的一個小酋長家族,通過聯姻、征服和同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到1540年前後,他已經基本統一了中部高原地區,奠定了伊麥利那王國的基礎。

17世紀前期,來自南部的新崛起力量默里納人逐步取代了伊麥利那人在馬達加斯加政治舞台的主導地位。

默里納聯盟利用與歐洲殖民者的貿易關系,購入了大量火器,戰鬥力急速提升。

到拉里萬盧一世(1675年—1710年在位)的時候,默里納王國基本統一了馬達加斯加全島的西南部和東南沿海地區。

而其子蘭齊拉一世(1710年—1730年)進一步向北疆土擴張,1715年占領了安塔那那利佛,1723年攻占伊麥利那人最後的大本營安布希米利安加。

至此,默里納王國基本完成了對全島的統治。

18世紀中葉的拉達馬一世在位期間是馬達加斯加王國全盛時期。

他開明專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加強王權,確立了穩定的中央集權體制;還制定各地區長制度,有效管轄各地區酋長。

此外,拉達馬一世積極推廣濕稻技術,使稻穀產量大增,奠定馬國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

在拉達馬一世時期,馬達加斯加王國也開始與歐洲各國加強貿易往來,其中尤以法國航海家最為頻繁。

馬國進口歐洲絲綢、棉布、煤油、鐵器等商品,對外輸出稻穀、蜂蠟、皮革等本地特產。

王國通過向法國商人提供牛角製品等奢侈品換取大量的武器,武裝力量進一步壯大。

19世紀上半葉後,隨着工業革命的推進,歐洲列強對非洲和亞洲的殖民擴張進入了高潮時期。

馬達加斯加的戰略位置和資源稟賦也逐漸進入法國商人和政府的視野。

1883年,法國強迫馬達加斯加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在馬國設立據點和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

之後法軍分批登陸馬島,推翻了拉納瓦洛娜女王建立的統治,於1896年9月宣布直接吞並馬達加斯加王國,建立法屬馬達加斯加殖民地,馬國100多年的獨立王朝就此終結。

法國殖民者採取傳統的直接統治方式,任命總督管理馬國行政事務。

總督府下設三大省,省長和地方官吏全部由法國人擔任,殖民當局大肆掠奪馬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獲取巨額利潤。

馬達加斯加人多次發動起義反抗殖民統治和剝削,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1960年6月26日馬國宣布獨立,長達64年的法國殖民統治才最終結束。

盡管馬達加斯加王國的覆滅是在一百年前的事情了,但在今天的馬爾加什人心目中,這個東非島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帝國依然有着無可替代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馬國財富與貧窮的反差

說起馬達加斯加,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中描繪的場景——參天古木、奇形怪狀的高山,以及成群結隊擠在樹上的各種可愛動物。

的確,馬國擁有全世界4%的已知植物和動物物種,其中約有90%屬於特有種。

豐富的生物資源為馬國旅遊業提供了可靠保障。

除此之外,馬達加斯加被譽為「非洲的縮影」,擁有着與大陸上諸國相似的熱帶氣候條件和豐富自然資源。

旅遊業上的明星資源當屬其獨特的生態系統,擁有全世界4%的已知生物物種,其中近90%屬於馬島特有種。

在礦產資源方面,馬達加斯加蘊藏豐富的煤、鋁土、石墨、鎳、鈾、銅等20多種礦產。

其中世界級的石墨、鎳和獨特的紅色半寶石「馬達加斯加紅寶石」最為著名。

按照目前的采礦強度,這些礦產資源的壽命至少還有50-100年。

在傳統優勢產業方面,馬達加斯加也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

土壤肥沃、四季如春的熱帶氣候非常適宜種植咖啡、丁香甘蔗、花生等熱帶經濟作物。

馬國80%的人口都是農村人口,靠種植水稻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維持生計。

然而盡管擁有「小非洲」之稱的資源稟賦,馬達加斯加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卻遠遠落後。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500美元左右,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近80%的人口生活在國際極端貧困線以下。

原因何在?

主要瓶頸在於馬國的經濟結構長期嚴重失衡,過度依賴農業,缺乏足夠的工業基礎。

目前馬國工業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主要是食品加工、紡織、水泥等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這些行業大都技術負擔能力弱、生產效率低下。

此外,馬達加斯加長期內亂也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

2009年政變後國內軍閥混戰導致政局動盪,民生凋敝、社會治安堪憂,外資紛紛撤離,旅遊業一蹶不振,國家信譽遭到重創,種種原因導致這個資源大國依然深陷經濟貧瘠的泥潭。

長期的經濟蕭條直接導致馬達加斯加老百姓普遍生活困頓,28.4%的人口為文盲,嬰兒死亡率高達3.27%。

礦產資源與深度貧困並存的反差令人匪夷所思,也進一步凸顯馬國發展道路的嚴峻挑戰。

黃種人國家能否走出貧困

馬達加斯加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她像極了一個迷人的矛盾體。

她有着與眾不同的歷史,卻最能代表非洲的民族融合;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卻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她位於非洲東岸,卻是一個黃種人占主導地位的國家......這一切特質都令馬達加斯加栩栩如生、令人神往。

站在今天,面對依然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民生問題,我們不知馬達加斯加究竟能否實現從「神奇的矛盾體」到「現代化民主國家」的蛻變。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個南島先民歷經萬里躍海而來的新家園,它的未來依舊值得我們期待。

參考資料

王建,《列國志:馬達加斯加》,2001.1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馬達加斯加:綜合社會保障體系「拯救」弱勢人群,2022年11月23日